蘆佃杰
漢字傳統啟示下的當代字體設計方法研究
蘆佃杰
(西安美術學院,西安 710065)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字體設計的主動性正在釋放,字體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自由。在此背景下,以漢字傳統為參照,總結當代字體設計的方法與思路,讓傳統與當代互連,讓傳統在當代新生。以當代視角觀照漢字傳統,結合具體字體設計案例分析,從“還原經典”“古典今造”“古今互融”“形意結合”“多維視感”“材質假象”六個角度,闡述當代字體設計的方法與觀念。當代字體設計是面對當下時代所進行的設計實踐,它不斷承接新的技術變革,并不斷拓展字體設計的知識體系。當代字體設計既要繼承優秀漢字傳統,也要順應時代的新語境,以新觀念、新思維進行字體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以期適應時代技術的發展趨勢,推動漢字傳統的新生。
漢字傳統;新語境;當代字體;設計方法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思維和語言的可見符號系統,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數千年來,漢字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規范,積淀了大量對字體設計具有啟示作用的漢字傳統,首先是漢字進化歷程中產生的“有形”的漢字字形遺產,如從遠古刻符開始,漢字形態先后經歷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仿宋體、黑體,以及不同時代的民族文字、裝飾字體,這些豐富的漢字字形為當代字體設計提供了參考;其次是漢字形態背后“無形”的漢字文化整體,如漢字的造字過程和文化價值體現,蘊含著東方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對當代字體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學界在對漢字傳統的分析過程中,大多采用文字學和藝術學的研究方法,重點研究漢字的發展史和藝術價值,這些成果為字體設計的研究與創作提供了歷史與理論依據。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現有的系統性字體設計方法不能完全適應科學技術和文化觀念的新變化。有鑒于此,以當下科學技術與當代字體設計互動影響的邏輯為基礎,通過對“有形”與“無形”的漢字傳統進行發掘研究,探索漢字傳統復蘇于當代的方法路徑,無疑能夠成為當代字體設計的創意源泉。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的雙創觀點為當代設計指明了方向,漢字傳統啟示下的當代字體設計方法研究也更有意義和價值。
究竟何為當代字體設計?其核心價值是什么?當代字體設計在一定意義上是現代文字設計的細分,是面對當下時代所進行的設計實踐,它不斷承接新的技術變革,并不斷拓展字體設計的知識體系,是動態發展的理論概念。當代字體設計站在傳統的沃土之上,又面向當下與未來。因此,當代字體設計是在現有文字設計領域基礎上的補充,擬解決時代技術發展過程中字體設計方法與觀念的迭代問題,力求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驗證,來確定當下字體設計的新路徑。
為什么要提到當代字體設計的概念?當下時代正處在一個新的變革期,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擴寬了字體的創意維度和應用邊界,這也促使字體設計由靜態表達轉向動態、多維的創作趨勢。屏顯字體的設計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低分辨率技術的限制,復雜字形已經能被電子屏幕完美兼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科技與社會審美新變化仍會不間斷地挑戰字體設計的內涵與外延。因此,有必要從當下甚至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字體設計,拓展字體設計的觀念系統。正如清初石濤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2]的觀點,作為當代的漢字字體設計,有必要在傳統中尋找創新之“矛”,突破既有的漢字字體設計觀念,梳理漢字傳統啟迪下當代的字體設計方法,緊扣時代脈搏,讓傳統與當代互連,讓傳統在當代新生。
依照文字學的劃分,篆、隸、草、楷、行屬于書體范疇,與講究秩序共性的字體設計似乎處于對立角度。但縱觀漢字的發展歷程,無論是甲骨雕刻、青銅鑄刻、簡牘書寫還是碑刻、版刻,可以看到漢字的制作過程是緩慢的,制字者可以根據對文字的理解進行字體結構的調整,賦予文字以藝術扮相[3],而這個過程已經進入了設計的范疇。也就是說,漢字長期以來一直介于藝術和技術之間,書寫時代字體的設計性實際上被遮蔽了。直到如今,媒介技術不斷趨于完善,為復雜字形的顯示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談早已與字形完美匹配的實體媒介,即便是數字媒介也可以進行復雜的字形秩序與規則的無縫移植,因此,對優秀的漢字字形遺產進行數碼復刻成為當代字體設計的一種重要手段。
“復刻”一詞原取自阿英的《版本小言》[4],意為對原刻本的仿制刻印,是重現,而非新創。同樣,字體的數碼復刻不是創作新形態,而是把優秀的字形遺產通過數字化的制字工具和傳播途徑重現并傳承下去。這種思維在東方與西方并存,2019年美國字體公司Commercial Type推出了致力于西文復刻字體研究與設計的子公司Commercial Classics,截至2021年已經發布了二十余款復刻字體,倡導讓傳統逃離歷史,重新煥發生機,見圖1。這些復刻字體的優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每款字體都進行了大量的歷史調研,以對用戶進行詳細的背景解說和字體應用指引。其次,每款字體都試圖重現范本字形的視覺觀感,雖然作為字庫字體略顯繁雜,但也最大限度尊重了范本字形的細節特征。Commercial Classics的定位是重現古老的文字形態,然而目前所推出字體的母本皆為活字時代的印刷字體,并未涉及西文書法。相比之下,2017年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指導的“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對歷代書法名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數碼復刻[5],使優秀的漢字書體通過數字媒介重生。書體作品數字復刻的最大難點是書法家不懂字庫開發,字庫工作者又達不到還原經典書體的水平。而此次字庫工程項目促使書法家和字庫公司合作,解決了書體作品的復刻難點,最大程度保證了書體的調性以及其在數字媒介的完美顯示,使漢字書法的數碼復刻成為現實。
數碼復刻的字體設計方法是指借助數字化的設計工具將范本字體由傳統媒介轉入數字媒介,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數碼復刻需要面對三個實際問題:首先,漢字的造字進程仍未間斷,不談《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等字典中的漢字數量,僅國家標準GB2312-80中收錄的簡體字就多達6763個[6],遠超某一傳統范本的文字數量。因此,漢字字形遺產的復刻設計想要滿足多樣的應用場景或是字庫的開發要求,只能進行補字,這就涉及新創字與范本字的適配問題;其次,兩字以上的字體應用勢必涉及文字的先后排列,而書法字講究書為心畫,其中的呼應關系是復雜多變的,若強行對書法字體進行規范,必然影響其藝術表達。站在數碼字體開發角度,這之間的矛盾是否可以通過在字庫之上加入詞庫的設計用以改善書法數碼字體的組合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最后,漢字傳統的水墨書寫造就了文字虛實的層次變化,而數碼字體是由計算機矢量路徑控制的閉合輪廓,如何呈現或者是否需要呈現書法字的虛實形式,也是漢字遺產數碼復刻的核心問題之所在。

圖1 Commercial Classics官網首頁
“新字體的開發并不是恣意想象的,而是建立在對古典字體造型原理、新的技術環境理解的基礎上,與歷史有著深厚的關系。”[7]漢字傳統啟示下的當代字體設計也絕不是單純的仿古,而是依據對當下媒介的領悟,不斷創新漢字傳統,成就更加優秀的字體作品。舉例來說,可以對漢字字形遺產的書寫規律進行改造優化,在保留原有字形書寫性的基礎上,賦予其當代藝術審美,重塑字體外貌,打破觀者對傳統漢字字形的刻板印象。
例如漢儀陳體甲骨文[8],字體將傳統漢字甲骨文作為重寫對象,運用數理幾何和圖形學方法進行甲骨文字形推演,完成了具有當代藝術審美的傳統漢字的創新表現,見圖2。甲骨文屬古文字范疇,與當代簡體字的字形差異較大,識別性較低,但作者抓住甲骨文作為表意文字的趣味特征,將甲骨文字體應用于微信表情和文創產品的開發中,順應當代設計趨向,擴展了古文字的應用范圍,為古文字遺產的當代傳承開辟了新的路徑。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字符原本不能達到字庫開發的字數要求,對作者來說,是否能夠還原甲骨文的原始面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依據甲骨文構形規律,解決字庫開發與字體應用的功能問題。

圖2 陳楠設計作品《漢儀陳體甲骨文》
另一套能夠表明舊字新范設計方法的是陳體章草。此套字體以皇象章草《急就章》為字形參照,借助當代的設計工具與方法,通過模擬章草筆勢,力圖呈現具有當代感的手寫草書字庫。《急就章》原為漢元帝時的小學教材,手寫藝術感極強,具有書法藝術的虛實層次。從陳體章草來看,字體完全忽略了章草書體的筆法特征,轉用無裝飾的筆畫,且章草的結構也并非準確,應在構建章草的數字化、標準化字形表現新邏輯,旨在通過字體的推廣與應用,“讓大眾關注草書字形規范標準化與書法藝術創作以外的快速書寫問題”[9]。另外,《急就章》全文草書約一千余字,在字體形態方面同樣存在上述漢儀陳體甲骨文的問題。
舊字新范的設計方法是借助漢字傳統的造形語法,以當代設計思維進行規范改造,賦予傳統漢字以當代氣質。因此,應用此種方法進行設計,應當兼顧文化傳承、功用價值與審美形式,站在漢字傳統的基礎上,比前人走得更遠。例如,汲取漢字字形遺產的審美意趣和構成法則,開發比其更具趣味的藝術性的數碼字體;汲取漢字字形遺產的筆畫和結構特點,優化字形遺產的文字可讀性,開發具有標新立異藝術風格的功能性數碼字體。
解構[10]是后結構主義提出的一種批評方法,在藝術設計領域一般指對原有構成元素的主動拆解。重組意為重新組合,是對既有元素的重新配置。解構重組的方法是突破固有的形式與思維限制,通過對“已知”的分解與再組合,達到創造“未知”的過程。這種思維,在漢字早期甲骨文的造字過程中就已經產生。“實際上漢字構成之法,無外乎意、音、圖形或符號的運動,這是漢字本身結構之秘密所在。”[11]從當代字體設計的角度,需要根據視覺傳達的功能需求選定合適的字體范本進行解構重組,具體步驟包括:字體范本選定、范本元素解構、范本元素重構。
例如,仿金文黑體就是利用解構重組方法進行設計的案例,見圖3。在解構重組的設計過程中,筆者將西周金文和當代簡體漢字創造性地組合互融,一方面,西周金文筆畫、結體特征的融入,使字體延續了西周金文的藝術特點;另一方面,簡體漢字結構的融入使字體仍具當代識別性。作品并沒有保留西周金文或簡體漢字的全部特征,而是經過取舍,在文字識別的差別閾限內,融合古今文字,形成了一組具有西周金文特征的當代創新字形。雖然,金文結體的融入更加能夠承載西周金文的藝術特點,但也使本組字體與簡體漢字的字形標準出現一定的差異。

圖3 《仿金文黑體》
解構重組的設計方法是指通過對選定字形元素的分解提取,以當代藝術設計視角進行再組合設計,創造能夠呼應設計需求的創新字體形態,它既可以是單個字形本身元素的解構重組,也可以是多個字形之間元素的解構重組。解構是指打破既定的秩序,形成視覺差異。在解構基礎上,如何制定新的規則,進行符合設計需求的重組,促使當代字體的創新設計,是設計實踐過程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在漢字的初創階段,古人就開始注重“形”與“意”的關系,如陶文、甲骨文、金文單個符號都具有“以形達意”的特定含義,而通過符號的運動組合又可形成新的漢字,傳達新的含義,單從這一點來說,形意結合是漢字傳統中重要的構形法則。從甲骨文到當代簡體字,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發展,雖然漢字“以形達意”的功能有所減弱,但是漢字的造字規律和圖形特征從未中斷,仍然能夠給當代字體設計以啟迪。在這個邏輯的起點上,將漢字的“形”與“意”融合轉換的過程,是一種當代設計思維與傳統造字思維的碰撞。比如,民間藝術中合體字的設計就是運用不同元素的結合,形成具有新含義的字體圖形設計。
形意結合也可以通過對漢字局部進行藝術化處理,如恰當運用裝飾元素賦予字形更深層次的意義,或直接將文字的筆畫或局部畫成物象[12]。例如,方正呢喃宋以篆書中的鳥篆為靈感,將抽象化的“鳥頭”形態作為裝飾元素融入宋體字筆畫,呈現了一款具有傳統人文氣韻的宋體字,見圖4。鳥篆的融入起到了對字形的美化裝飾作用,賦予字體以中國式的視覺情緒,這也是一種對漢字傳統設計方法的當代詮釋。在當代創意字體的設計中,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案例,如《民藝》雜志的標題字設計同樣運用鳥蟲篆、云紋元素,構成具有文化感的當代標題字體設計。

圖4 洪衛設計作品《呢喃宋》
形意結合方法的核心在于如何通過“形”的歸納,強化“意”的表達,即充分挖掘文字造型、結構形式和精神內涵的視覺表現性功能[13],創造具有當代觀念的字體樣式。如今,字庫字、美術字等字體設計的功能分類越來越多元,這就要求當代設計師關注字體功能與形式的關系。作為字庫字體設計,需要對筆畫、結構進行規范,需符合國家語委、字庫開發規定的字形標準,不能任意變更。美術字則可在保證文字識別性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設計自由,可以在漢字傳統中汲取裝飾靈感并代入字形設計,增強文字的圖形感染力,提升文字的傳播功效。
漢字自誕生之初就不單是二維的,字體的發展史是一部曲折的變維史。原始字體的媒介就是實體的,無論是遠古刻符,還是甲骨刻劃、青銅鑄刻,都是先以減地的方式在實體媒介的表面刻出文字形象。這種造字方法在實物媒介中形成了維度上的突破,與雕塑藝術類似,隨著制字者的手工雕琢,漸漸呈現立體化的文字,最終停止在某一個時間點雕琢的狀態。漢字二維化的標志是礦物顏料的使用,如原始彩繪、水墨書寫,都是將顏料在媒介上進行繪制,從而形成漢字的平面狀態。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字體設計的表現手段逐漸豐富,元宇宙等未來想象成了如今人們熱議的話題,來自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給字體設計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也必將成為未來字體設計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字體的多維設計并不是新鮮事,這些作品往往基于對現實立體感的模仿,例如利用三維軟件加入光影、透視、虛實來營造3D效果,但在最終作品的呈現上往往是靜態瞬時的“偽”3D。與之不同,2020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覽的視覺設計在三維基礎上,將時間維度加入字體設計,使文字在屏幕媒介中動效化、立體化,以解決時間與空間的表現矛盾,營造了一種更為可信的3D效果,見圖5。在此基礎之上,是否可以繼續增加維度視域,例如加入實時的交互,引導觀者在作品里感受到時間、空間中可控的發生和流動,以時空的突破提升文字體驗。這就要求設計師構建“時間、空間、交互”的多維設計方法,以不同維度擴寬字體的設計路徑。

圖5 田博設計作品《2020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覽海報》
材質肌理是眾多藝術門類需要考慮的重要維度。我國第一步部造物著作《考工記》中就闡述了材質美對于古代造物的重要性,單就形式來說,材質肌理可以豐富設計的視覺表現,字體也不例外。傳統漢字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載體材質的更迭,呈現出一條文字與肌理的互動路徑,經由自然、人為以及時間對材質的雕琢,賦予字體獨特的效果,這也影響了后代字體藝術的發展。觀者對肌理的感知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人們會習慣性地把材質與個人的生活經歷相關聯,這種感官轉換[14]也為字體的材質選擇提供了更深維度的研究可能。
在數字化字體發展初期,肌理字體由于過度復雜,不適宜數字媒介的開發和應用,帶有肌理語言的數字字體設計一觸即潰。但實體媒介卻有著天然的肌理優勢,因此,根植實體媒介的城市街頭字體成為記錄、保留、還原和發展字體肌理的“主戰場”,店鋪招牌、導視中的文字應用也都在踐行著肌理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如今,在虛擬空間、增強現實的創作之中,字體有了更多的表現空間,這就要求我們跳出基于傳統數字媒介建立的平面化的字體設計體系,嘗試以清晰的方式將肌理感組織在字體之中。當然這并不是拋棄已有漢字的設計方法,而是在傳統漢字設計方法的基礎上衍生出當代字體應用場景的新路徑,擴展字體設計在未來的應用領域。
當代字體設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本質是伴隨著媒介技術與時代觀念的更迭所形成的一種不斷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觀點的動態發展的理論概念。而漢字傳統則是建立在傳承發展的精神基礎之上的,是“過去”在“當下”的映照,亦是中國語境下當代字體設計的文化根基。因此,當代字體設計應“繼承先人智慧,用今天我們的視角重新審視,面向未來全力以赴”[15]。基于這一系列理論概念,以還原經典的“返古”、古典今造的“造古”、古今互融與形意結合的“創古”、多維視感與材質假象的“開今”與“探未”作為當代字體設計的五種態度,來搭建漢字傳統啟示下的當代字體設計的實踐方法與經驗,以期適應當下字體的發展趨勢,拓展字體的設計與表現維度。隨著當代字體設計的延承發展,相關的方法與觀念亦會革新,期望同仁們從傳統通向未來,開拓當代字體設計的新路徑。
[1]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4.
[2] 道濟. 石濤畫語錄[M].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
DAO Ji. Shi Tao Painting Quotations[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6.
[3] 趙憲章. 文學書像論——語言藝術與書寫藝術的圖像關系[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36(2): 73-88+209.
ZHAO Xian-zhang. On the Writing Icon of Literature— The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rt and Writing Art[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36(2): 73-88+209.
[4] 阿英. 夜航集[M]. 上海: 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5.
A Ying. Night Voyage Collection[M]. Shanghai: Shanghai Liangyou Book Printing Company, 1935.
[5] 李潤發. “字載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亮相國博[EB/OL]. (2019-08-23)[2022-01-20]. http:// www.gov.cn/xinwen/2019-08/23/content_5423791.htm.
LI Run-fa."Chinese Characters Containing China— Exhibition of Chinese Fine Characters Project Achievement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EB/OL]. (2019-08-23)[2022-01-20]. http://www.gov.cn/xinwen/ 2019-08/23/content_5423791.htm.
[6] 中國國家標準總局. 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S]. 北京: 國家標準總局, 1980.
China State Bureau of Standards. Code of Chinese Graphic Character Set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Primary Set[S]. Beijing:State Bureau of Standards, 1980.
[7] 孫明遠, 李冰湜, 黃瑩. 易木為鉛——聚珍仿宋體的開發及其周邊[J]. 裝飾, 2015(9): 106-109.
SUN Ming-yuan, LI Bing-shi, HUANG Ying. Substituting Lead Plates for Wood Ones: The Development of Juzhen Imitation Song Typeface and Relevant Issues[J]. Art & Design, 2015(9): 106-109.
[8] 陳楠. 再造·甲骨——現代設計語境中的甲骨文創新設計[J]. 裝飾, 2018(5): 104-107.
CHEN Nan. Recreate Oracle: Ancient Character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Design[J]. Art & Design, 2018(5): 104-107.
[9] 陳楠. 中國漢字設計史[M]. 武漢: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21.
CHEN Nan.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M]. Wuhan: Hube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21.
[10] 雅克·德里達. 書寫與差異[M]. 張寧, 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
Jacques Derrida. L’ecriture et la Differance[M]. Beijing: Life·Reading·Xinzhi Sanlian bookstore, 2001.
[11] 周曉陸. 漢字藝術: 結構體系與歷史演進[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7.
ZHOU Xiao-lu. 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al System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12] 趙熙淳. 半繪文字設計源流考——從鳥蟲書到日本現代漢字設計[J]. 美術大觀, 2021(11): 142-145.
ZHAO Xi-chun.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emi-Character Design-from Bird Book to Japanese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J]. Art Panorama, 2021(11): 142-145.
[13] 閆如山. 談書法的“形”和“意”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J]. 美術大觀, 2009(10): 115.
YAN Ru-shan.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m" and "Meaning" in Calligraphy on Graphic Design[J]. Art Panorama, 2009(10): 115.
[14] 胡安華, 岳雅君. 漢字字體設計中的感官轉換探究[J]. 美術大觀, 2019(12): 108-109.
HU An-hua, YUE Ya-jun. Research on Sensory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J]. Art Panorama, 2019(12): 108-109.
[15] 杉浦康平. 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 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M]. 楊晶,李建華,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
Kohei Sugiura. Books, Text and Design in Asia[M]. Beijing: Life·Reading·Xinzhi Sanlian bookstore, 2016.
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Method Inspired by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LU Dian-jie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710065,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echnology, the initiative of font design is being released, and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fonts are more diverse and free. In this context, the work aims to ta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as a reference to summarize the methods and ideas of 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so that the tradi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era can be interconnected, and the tradition can be rebor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Looking 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font design cases and the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were expounded from six perspectives of "classic restoration", "classic reproduction", "ancient and modern integration", "combination of shape and meaning", "multidimensional visual sense" and "material illusion".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is a design practice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era. It constantly undertakes new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continuously expands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font design. 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but also adapt to the new context of the times, explore and practice font design with new concepts and new thinking, in order to follow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rebirth of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Chinese character tradition; new context; contemporary font; design method
TB472
A
1001-3563(2023)04-0248-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4.030
2022–09–25
蘆佃杰(1997—),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設計藝術理論與應用研究。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