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兵
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列車涂裝設計研究
馮明兵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31)
探究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列車涂裝設計方法與理論。對列車涂裝設計概念,列車涂裝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關聯、地域文化符號的構成、羅蘭·巴特文化符碼理論、楊裕富設計文化符碼說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列車涂裝設計三層次結構模型、設計文化符碼轉換及應用思路;設計實驗了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寧波市域列車涂裝設計方案。驗證了設計文化符碼三層次模型、設計文化符碼轉換及應用思路對地域文化符號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的應用有效性和可行性。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列車涂裝設計中,可以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傳達地域文化內涵、塑造地域文化意象;通過設計文化符碼三層次結構模型能夠為列車涂裝設計提供分析工具和設計方法,實現列車涂裝的創意定位、意義傳達和設計表現。
地域文化符號;文化符碼;列車涂裝設計;寧波市域列車
列車外觀是列車最直觀的形象載體,它是現代科技、工業、美學、文化結合的產物。列車外觀包括列車造型與涂裝設計,與列車外觀造型受限于空氣動力學形態不同,列車涂裝設計更側重于對列車美學、文化、品牌的價值呈現,通過對列車涂裝設計的深入研究,能夠為列車上述價值的挖掘提供更多應用方法和思路。
列車涂裝設計是列車外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車體選色、確定色塊分割形式及其他裝飾圖形的布局等[1]。包含了車體外表面及車廂內部的涂裝設計,見表1。相較于列車各項技術指標、性能參數的抽象,列車涂裝設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感受,是乘客對列車最直觀的第一印象,也是列車最容易受到人們關注的部分。列車涂裝設計具有保護、美化車身與烘托造型的作用,它使列車產品的外觀形象得到升華,提升了列車產品的審美、文化及品牌價值。一般認為,列車涂裝設計主要受工藝、人因、美學、文化等因素的影響,[2]體現為涂裝色彩、形式、質材、情態與列車外觀造型的有機統一。隨著近年來美學、文化等非物質因素對列車外觀設計的影響愈發顯著,列車涂裝設計的價值也愈發受到關注。
表1 列車涂裝設計內容、原則及功能

Tab.1 Contents,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train coating design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空間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特征的總和。[3]在設計中,地域文化是設計的靈魂,文化的地域性就決定了設計的文化特征。[4]由于軌道交通列車總是在某一特定線路和區域內運行,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影響,留下獨特的地域文化印記。同時,列車外觀也是展現地域文化的絕佳載體,流動的車體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5]如在倫敦地鐵列車涂裝中,采用白色車身、紅色車門和藍色下腰線的列車涂裝與英國“米字旗”及倫敦地鐵“紅圈藍條”的標志色彩一脈相承,成為倫敦的經典文化符號,見圖1a、圖1b、圖1c。而在四川“天府映像”號列車涂裝設計中,融入了大熊貓、蓋碗茶、川劇折扇、蜀竹、旦角等大量四川本土文化元素,展現出濃郁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蘊,成為一張流動的文化名片,見圖1d。
目前,基于地域文化的列車設計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觀造型設計方面,在涂裝設計上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支錦亦[6]認為選擇列車涂裝的色彩應注重地域特色,色彩在表現當地地域文化的同時還應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協調;李靜靜等[7]以成都古蜀三星堆文化符號為例,從中提煉出具象的、能被人感知的形態、色彩,并將其應用到現代有軌電車的外觀設計和涂裝之中;李健國[8]通過對苗族文化元素進行梳理, 提取出相關設計元素作為列車外觀造型與涂裝設計的依據;何思俊等[5]通過分析典型城市的軌道列車的外觀設計,提出注重地域文化表達是產生差異化設計和豐富列車外觀內涵的重要途徑。這些研究都印證了列車涂裝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重要關聯性。

圖1 地域文化主題的列車涂裝
地域文化符號是地域文化中經過長期沉淀下來的精華,是具有地域群體共識性并能夠傳達地域信息的媒介,也是體現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和載體。懷特指出,正是由于符號的產生和運用才使文化得以產生和存在[9]。因而在現實中,每個地域都有各自的文化符號。作為表達某種意義和觀念的載體,皮爾斯將符號與對象連接的原因歸納為像似性、指示性和規約性。因此相應地,符號也被分為三類:像似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和規約符號(Symbol)。[10]像似符號是對客觀對象的再現,指示符號表明了對象與符號在時空上的關聯;規約符號反映出社會的約定俗成。這里我們從設計應用層面考慮,將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地域文化符號歸納為色彩符號、圖像符號、觀念符號三大類,見圖2。

圖2 地域文化符號構成
色彩不僅具有功能性和情感效應,也存在“地域個性”和“色彩方言”[11]。在不同的地域中,由于自然環境、歷史人文、人工環境的差異,人們對色彩的偏好各不相同。比如在地處非洲沙漠的古埃及,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們對黃色、藍色特別崇尚;而生活在北歐的日耳曼、斯堪的納維亞和愛爾蘭人則更喜歡藍色、綠色等冷色系色彩。這種因地域不同帶來的色彩知覺特性與色彩認知差異,使色彩呈現出顯著的地域個性。如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說過:“紅色的錫耶納,黑與白的熱亞那,灰色的巴黎,五彩繽紛的佛羅倫薩”[12]。色彩的地域性差異不僅會影響到人們對色彩的審美價值取向,也使色彩成為重要的地域文化符號。在列車涂裝設計中融入地域色彩符號,會讓列車更和諧地融入地域環境之中,增強乘客對地域色彩文化的認知,營造出濃郁的地域特色。
圖像符號是通過“形象相似”的模仿或圖似存在的事實,借用原已具有意義之事物來表達它的意義[13]。即索緒爾符號學中“能指–所指”的連接關系。在文化符號中,圖像符號是一種非語言的符號系統,它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主要源自人們對生活取象、變化和應用所創造的結果,因而更接近于要表達的事物,也是最容易被解讀的文化符號。圖像符號的產生經歷了從符號編碼—意義傳達—符號解碼—意義反饋的符號系統過程,也是圖像符號獲得群體認同的過程。在不同的地域中,由于像似性模仿對象的差異,如自然、物產、建筑、遺跡、藝術、宗教、習俗等,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圖像符號,比如“熊貓”代表四川;“兵馬俑”代表西安,“園林”代表蘇州;“迎客松”代表安徽等。將這些地域圖像符號融入列車涂裝設計中,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列車的地域文化特色,豐富列車的涂裝形式,帶給乘客更直觀的地域形象感受。
在地域文化中,觀念是一種精神層的文化,它是人們基于長期生活與生產實踐逐漸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自身基本的觀點或信念。觀念符號則是反映這一精神層文化的物化載體。比如“太極圖”象征著日月星辰與四季的循環與輪回,被視為化生萬物的本源,體現出中國人“陰陽和合”的宇宙觀;而“十字架”象征太陽、神圣之火、生命之樹等,作為基督教的信仰標記,則體現著西方人“愛與救贖”的生命觀等。盡管觀念符號也是以特定的圖式作為載體,但與圖像符號的本質區別在于,觀念符號的圖式是一種人為虛構的精神圖式,純粹用于表達某種文化觀念或象征意義,圖像符號則是對客觀對象的像似性模仿,用于反映客觀對象背后固有的意義。在符號學意義上,觀念符號是一種綜合的符號系統,也是一種后天性的文化符號,需要建立在以經驗為前提的聯想記憶和思維理解之上,因此很大程度地受到所處地域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將所處地域的觀念符號融入列車涂裝設計中,能夠賦予列車涂裝更深層次的精神意義和文化內涵,更好地塑造出列車的地域文化意象。
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羅蘭·巴特,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了文化符碼學說(Culture Code)。他在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理論基礎上,將文化學引入符號學研究中,并將分析的文本從語言本身擴展到現實事物,如廣告、海報等流行文化分析上。他認為對同一個作品,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讀。因此,在符號的選擇上,需要在接受者的文化系統中才有意義。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臺灣地區著名學者楊裕富以文化符碼學說為基礎,將其進一步拓展至產品造型與設計領域,提出了“設計文化符碼說”。他認為在設計主題、子題、題素轉換為造型元素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精確地選擇受眾有感覺且看得懂的符號[14]”這一核心原則,并在《設計的文化基礎》中構建了設計文化符碼的三層次理論,即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分別對應于設計創意定位、設計傳達意義、設計表現形式手法三個層次。
設計文化符碼就是促使設計師能夠敏銳地注意到文化差異的分析方法,并且將這種“有用的分析”運用到設計作品上的一種設計方法。[15]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設計文化符碼理論作為研究分析工具和設計方法論,構建出列車涂裝設計文化符碼三層次結構模型,見圖3。在結構模型中,策略層主要解決“列車涂裝如何創意”的問題,即確立涂裝設計定位和述說策略,如采用仿生性、意象性、敘事性等策略。在意義層主要解決“列車涂裝要傳達什么”的問題,如列車的涂裝內容、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等語義部分。在技術層主要解決“列車涂裝表現形式”的問題,如在形態內容上確定涂裝設計的色塊分割、裝飾圖形、列車功能信息等。在形式手法上可以采用韻律、節奏、變化、統一等,在涂裝媒材層次確定涂裝色彩、涂料、質感和工藝等。設計文化符碼的三層次結構模型很好地對應了列車涂裝設計的三個階段,見圖3。

圖3 列車涂裝設計文化符碼三層結構模型
在設計文化符碼三層結構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列車涂裝設計文化符碼轉換流程及思路,見圖4。共包括了4個步驟:文化符號提??;文化符號轉換;涂裝設計表現;涂裝效果評估。其中步驟一為策略層次,是根據涂裝策略、主題、設計定位的需要,從地域文化中遴選出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或主題。步驟二為意義層次,是根據涂裝內容、語義層面的需要,對具體的地域文化符號進行轉換,將文化符號轉換為設計語言。步驟三為技術層次,是通過形式、媒材、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實現列車涂裝色彩、形式、質材、情態的和諧統一,形成最終的涂裝方案。步驟四是涂裝方案效果評估,是在考慮涂裝工藝、美學、人因、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對列車涂裝的地域文化特色效果進行評價,為進一步優化完善提供參考意見。

圖4 列車涂裝設計文化符碼轉換及應用思路
本研究以寧波至余姚市域列車涂裝設計為例,該列車采用和諧號CRH6F電力動車組編組。寧波至余姚市域鐵路全程48.7 km,于2017年6月10日正式開通,是全國首條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的線路,為我國既有線改造城際鐵路提供了新樣本。
在設計的策略層,需要選取和確定地域文化符號。本案例中以“意象化”和“地域文化主題列車”為設計策略與定位。在現有文獻中,高慶豐[16]通過挖掘、整理,在《寧波文化符號》選取了33個獨具寧波特色的文化符號,為人們解讀寧波文化提供了視角,但由于沒有提供定量分析的相關數據,對本研究只具有參考意義。謝秀瓊等[17]在寧波市哲社課題“寧波歷史文化的產業價值及創意轉化研究(G15—ZX09)”中從寧波歷史遺跡、自然物產、重要人物、非遺特色四個方面選取出40個文化符號,并對寧波理工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三所高校的400名大學生進行認同度問卷調查,采用5分制打分方式,共收回364份有效樣本,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寧波文化符號的認同度”四個維度的各項排名和總排名,其中認同度總排名前6的情況,見表2。這一排名基于較嚴謹的調查和數據分析,具有較高的采信度。
如表2所示,寧波海鮮、河姆渡文化是寧波大學生最認同的寧波文化符號,分別排名在所列選項的前2位,認同度都超過了87%,由于海鮮不具有地域唯一性,所以被排除在外,考慮到河姆渡文化與余姚的直接淵源,最終確定河姆渡文化作為寧波市域列車涂裝的文化符號。
表2 寧波地域文化符號認同度(前6名)

Tab.2 Identity of Ningbo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 (top 6)
意義層主要確定具體的傳達內容,并實現從文化符號到設計語言的轉換。由于之前河姆渡文化主題已經確定。這里就直接選取了河姆渡文化的代表符號——“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作為具體的傳達內容,該符號目前也是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形象標志,見圖5a。該器物外形似蝶形,圖案中心由5個同心圓組成,外圈形似火焰,兩側鳥形喙部銳利突出,圓睛伸脖,彼此呼應,被考古學者稱為“雙鳥朝陽”,見圖5b,在符號特征上,這一文化符號顯然是傳達某一觀念的圖騰符號,因而是一種觀念符號。
符號設計轉換中主要運用了格式塔的“完形”原則。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觀察事物時是眼、腦的共同作用,并不是一開始就在區分一個形象的各個單一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更易于理解的“統一體”。由于格式塔“完形”的存在,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對一個十分熟悉但被解構的圖形、符號和圖像等,人們能夠憑借經驗直覺和視覺思維來完成其形象和意義的建構。在具體的方法上運用了線性提取法、抽象解構法、形狀意象法、色彩意象法、材質意象法等。例如,造型上保留了原符號核心的線性特征和圖式結構,色彩上提取了“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的紅褐色和象牙黃,同時提取了寧波地域自然環境色—大海藍,以及歷史人文色—越窯青用于色彩搭配,得到相應的設計語言,見圖6。

圖5 河姆渡文化代表符號:“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

圖6 文化符號的設計轉換過程
技術層為列車涂裝的設計表現。主要是將上述設計語言與技術層的媒材與形式手法相結合,同時考慮列車涂裝工藝、美學、人因、文化等因素影響,從色彩、形式、質材、情態四個方面來凸顯列車涂裝的地域文化特色,最終的涂裝應用方案,見圖7,主要設計表現要點見表3。

圖7 寧波市域列車涂裝設計最終方案
表3 列車涂裝設計表現要點

Tab.3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 coating design
最后階段是對涂裝方案進行效果評估,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定量評價。
1)評價過程。通過問卷星TM在線設計調查問卷《寧波至余姚市域列車新涂裝方案調查》,通過微信群和QQ群在線發送調查問卷鏈接,https://www.wjx. cn/vm/etFoOdc.aspx。
2)評估結果。本次網絡調查共計收到157份有效問卷。針對“問題1:設計方案是否能夠體現了寧波地域文化特色”,有85.3%(134票)的調研對象認為能夠體現;針對“問題2:設計方案能否體現河姆渡文化符號”,有91.7%(144票)的調研對象認為能夠體現。從調查數據結果看,受眾總體對列車涂裝設計方案持認同的態度,驗證了地域文化符號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的應用效果和可行性。
本文主要探討了地域文化符號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及理論。從列車涂裝設計概念出發,探討了列車涂裝設計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分析了地域文化符號中的色彩、圖像、觀念符號。運用設計文化符碼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和設計方法,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列車涂裝設計文化符碼三層次結構模型,明確了設計文化符碼轉換及應用思路。設計實驗了寧波市域列車涂裝設計方案,從策略層的地域文化符號選擇提取,意義層的文化符號設計轉換,技術層的列車涂裝設計表現,涂裝方案效果評估四個階段分別驗證了上述理論和方法的可行性,為探索地域文化在列車涂裝中的設計應用提供了借鑒參考,也為列車外觀設計中文化價值的挖掘提供了思路。
[1] 王海霞, 董寧, 徐伯初. 高速列車涂裝設計的感性轉向——車體涂裝設計的文化與心理學視角[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3(4): 61-64.
WANG Hai-xia, DONG Ning, XU Bo-cu. Sensibility in the Change of Direction in the Coating Design for High- Speed Trains—Analysis from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2, 13(4): 61-64.
[2] 舒斌. 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高速列車外觀設計研究[J]. 工業設計, 2019(8): 68-70.
SHU Bin. Study on Form Design of High-speed Train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 Industrial Design, 2019(8): 68-70.
[3] 張鳳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 浙江社會科學, 2008(4): 63-66, 50, 127.
ZHANG Feng-qi. The Concept and the Study Methods of Regional Culture[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8(4): 63-66, 50, 127.
[4] 張偉明, 王松華, 許威波. 地域文化是設計藝術的靈魂[J]. 裝飾, 2008(10): 75-77.
ZHANG Wei-ming, WANG Song-hua, XU Wei-bo.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Soul of Design Art[J]. Art & Design, 2008(10): 75-77.
[5] 何思俊, 支錦亦, 徐笑非, 等. 城市軌道列車外觀設計中的文化傳遞與構建[J]. 包裝工程, 2020, 41(2): 142-147.
HE Si-jun, ZHI Jin-yi, XU Xiao-fei, et al.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Appearance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in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 142-147.
[6] 支錦亦. 鐵路客車色彩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06.
ZHI Jin-yi. The Research of Passenger Train's Color Design[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6.
[7] 李靜靜, 支錦亦, 向澤銳, 等. 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有軌電車設計中的應用[J]. 包裝工程, 2015, 36(2): 110-113.
LI Jing-jing, ZHI Jin-yi, XIANG Ze-rui, et al.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Symbol in Modern Tram's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5, 36(2): 110-113.
[8] 李健國. 基于苗族文化的列車頭型設計[D]. 株洲: 湖南工業大學, 2019.
LI Jian-guo. Train Head Design Based on Miao Culture[D]. Zhuzhou: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9] 徐翔. 符號場與文化的自我生長[J]. 學術論壇, 2008, 31(1): 157-161.
XU Xiang. Symbol and Self-Growth of Culture[J]. Aca-demic Forum, 2008, 31(1): 157-161.
[10] 賀禮文. 地域文化中符號的提取與轉譯研究[J]. 設計, 2021, 34(4): 76-79.
HE Li-wen. Research on Extra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Symbols in Regional Culture[J]. Design, 2021, 34(4): 76-79.
[11] 許素潔. 色彩嗜好的地域性差異[J]. 文藝研究, 2012(8): 174-176.
XU Su-ji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olor Hobbies[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2012(8): 174-176.
[12] 王京紅. 城市色彩: 表述城市精神[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WANG Jing-hong. City Color: Express the Spirit of the City.[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3.
[13] 劉麗艷. 略論圖象符號[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 26(3): 73-76.
LIU Li-yan. On Icon[J]. Journal of Hubei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04, 26(3): 73-76.
[14] 楊裕富. 設計文化的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M].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1998:P70.
YANG Yu-fu. Basis of Design Culture: Design, Symbol and Communication[M]. Chinese Taipei: Asia Pacific book press, 1998.
[15] 周承君, 何章強, 袁詩群. 文創產品設計[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ZHOU Cheng-jun, HE Zhang-qiang, YUAN Shi-qun.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9.
[16] 寧波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寧波文化符號[M].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21.
Ningbo CPPCC Culture, History and Learning Committee. Cultural Symbols of Ningbo[M]. Ningbo: Ningbo Press, 2021.
[17] 謝秀瓊, 李瑪麗, 于許吉. 寧波歷史文化符號的認知度分析及其創意轉化[J].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1): 76-79.
XIE Xiu-qiong, LI Ma-li, YU Xu-ji. On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Ningbo Historical Culture Symbols and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Wuhan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College, 2016(1): 76-79.
Train Coating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FENG Ming-b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1,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thod and theory of train coating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The concept of train coating des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coating design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Roland Barth's cultural code theory and Yang Yu-fu's cultural code theory of desig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three-level structure model of train coating desig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ideas of design culture code were put forward; The coating design scheme of Ningbo City trai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It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hree-level model of design culture co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sign culture code and the application idea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symbols in train coating design.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to the train coating design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convey the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hape the image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three-level structure model of design culture code can provide analysis tools and design methods for train coating design, and realize the creative positioning, meaning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performance of train coating.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cultural code; train coating design; Ningbo intercity train
TB472
A
1001-3563(2023)04-0351-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4.045
2022–09–13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路文化發展研究院開放基金資助重點項目(TWK202200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9SJA0656)
馮明兵(1975—),男,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藝術設計理論及實踐。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