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這是退休后隨女兒定居惠州的楊華元對這座城市的直觀印象。與楊華元感受相匹配的,是一組散發著幸福味道的數字:2022年,東江干流惠州段水質穩定達Ⅱ類,1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19個省考斷面達標率100%(優良率94.7%),劣Ⅴ類比例為0;惠州市空氣質量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10位、全省第6位,空氣質量和空氣質量優良率排名均居于珠三角第1;全市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100%。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2022年,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的正確領導下,惠州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高水平環保與高質量發展融合,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民生工程和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綠美廣東建設貢獻了惠州力量。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
惠州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第一天來的時候在車上看到羅浮山縹緲的云海,就覺得像是仙山。”今年春節期間,來自湖南的張志娟到羅浮山旅游時驚嘆羅浮山的負離子含量之高,她說,清新的空氣簡直讓人沉醉。
惠州的好空氣不止羅浮山。2022年,惠州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3.7%,“惠州藍”享譽全國,成為惠州名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2022年,在護航“氣質”的路上,惠州堅持精準應對、攻堅克難,全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戰。百日攻堅期間,惠州實施氮氧化物排放企業和VOCs排放企業等減排大戶壓減排放、重點區域加油站錯峰卸油等措施,污染天氣預警時暫停揚塵源施工,加強交通管控,成功挽回超標風險天數22天。
惠州水系發達、水網密布,治水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但惠州敢干、真干、實干。面對水環境質量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惠州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整治,懷著必勝的信念,奮力蕩滌一切污泥濁水。
2022年,惠州入河排污口整治率達到98.4%,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目標(90%);全市九大流域112條主要一級支流劣Ⅴ類減少3條,優良水體增加20條;完成6座續建污水處理廠建設,新建污水管網415公里,改造老舊管網315公里;完成3條農村黑臭水體(1條國家級、2條省級)整治及省民生實事50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年度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1.5%;加密國考斷面沿程手工監測分析,有效應對汛期污染……
護好生態屏障,是惠州生態環境人的使命和擔當。用一系列扎實的措施,守住一江清水,潤澤惠州百姓。
土壤,事關家家戶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相較于水、氣等環境管理現狀,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長期性、不均勻性和不可逆轉性,成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難纏的“看不見的敵人”。
如何破解治土困局?惠州市注重頂層設計,從完善機制體制、實施調查質量控制、源頭防治污染、推動管控修復等方面綜合施策,扎實推進凈土防御戰,開展43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完成76個行政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印發實施《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一次次重拳出擊、一項項創新舉措,守護一方凈土,為生態畫卷增色。
完善環境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整潔的居住環境,實實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成績的背后,是惠州持續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在2022年,不斷完善的環境治理體系和持續提升的治理能力水平,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注入強勁動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22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召開污染防治攻堅重點工作部署會、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推進會等,以上率下推動工作落實。深化拓展污染防治攻堅下沉督導機制,形成“7+6”督導惠州模式(7個縣區督導組+6個專項督導組),2022年下沉督導2371人次,排查問題646個,下發交辦單296份,解決了惠城區大正石場生態修復、惠東縣海水高位養殖污染等難點問題,全面推動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落實。
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大項目撬動惠州發展“新勢能”。高質量完成環評審批工作,是服務項目建設、助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
面對新形勢,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組建重大項目工作專班,抽調11名高級工程師、6名注冊環評工程師,開展環評“面對面”服務,全程跟蹤重大項目建設。開辟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對重大項目、民生工程等實行項目環評即報批即受理即評估、評估審查同步。2022年,全市共審批環評項目1317宗(其中承諾制審批65個),登記表備案項目919個。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家和省生態環境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惠州重大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太平嶺核電二期項目選址“兩評”報告、中海殼牌惠州三期填海項目環評報告已獲生態環境部審批,完成新材料產業園達標廢水排海論證及排海方案編制工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惠州市GDP增速居全省第1、工業投資總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2。
敢于動真碰硬,敢向污染行為“亮劍”,才能讓各項環保制度具有雷霆萬鈞的震懾力,彰顯環保執法威力。
惠州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處罰的決心有多大?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2022年全市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313宗,罰沒金額2920.85萬元。其中,按日連續處罰1宗,移送行政拘留9宗,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11宗。
與此同時,惠州加強環境風險防范。推進小金河、馬嘶水、公莊河、柏塘水、石壩水5條河流的“南陽實踐”項目實施,組織系列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強化環境應急演練,持續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抓好環境信訪維穩,穩妥抓好涉環保“鄰避”問題防范化解,全市未發生重大或較大以上突發環境安全事件。
呵護碧水藍天凈土,需要壓實政府責任、挖掘市場潛力,更需要法治護航。2022年,惠州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印發實施《惠州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4+N”實施方案》,建立了簡易鑒定評估和磋商機制,全年共開展生態損害賠償案件14宗。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有一組數字,可以見證惠州的幸福:惠州市355宗央督交辦案件辦結率100%(含階段性辦結7件);有效處置大亞灣西區摩卡公館、仲愷新力帝泊灣小區等一批群眾反映強烈信訪投訴問題;共收運處置醫療廢物14118.38噸,實現了日產日清、100%無害化安全處置。
闖出生態環境保護新路
為百姓幸福生活添彩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開好局起好步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關鍵。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起點,惠州生態環保工作又將走向何處?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惠州市將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目標,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闖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用生態文明建設“高分答卷”為百姓幸福生活添彩。
強化服務能力,持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梳理“三線一單”成果的應用場景和實施應用路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完善重大項目環評審批“綠色通道”、“一對一跟蹤服務”等工作機制,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好重點項目和重點園區建設;推動太平嶺核電、惠東LNG接收站、海上風電等重大項目建設,助力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提升工作效率。
與此同時,深入開展環境應急能力提升行動,健全督察整改閉環管理制度,嚴格落實《惠州市貫徹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完成“綠色礦山”、垃圾焚燒、飛灰處置重點設施建設等年度整改任務,開展“回頭看”檢查,確保問題整改到位。健全精準科學執法體系,完善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制度。
注重綜合施策,合力打出污染防治“組合拳”。惠州深入開展“水更清”行動。完善惠城中心區、博羅西部等重點片區管網建設;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下河涌的入河排口排查;加快推進淡水河、沙河水生態治理,建設范和灣、考洲洋“美麗海灣”;統籌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完成省下達年度農村污水治理任務和3個省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深入開展“天更藍”行動。深化50家涉低效VOCs治理設施企業升級改造,推進200臺工業鍋爐深度治理,完成15家年銷售量大于5000噸的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建設;抓好移動源污染系統治理,抓好污染天氣應對,完善應急預警機制,強化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減少臭氧污染天數。深入開展“土更凈”行動。開展7個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基礎狀況調查;探索邊生產邊管控土壤污染風險模式;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動地下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實時預警、三維感知、動態預測,確保全市土壤安全、地下水水質穩定達標;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積極培育“無廢城市細胞”。
一項項硬核新招的加持,必將讓惠州山清水秀相輝映、碧水藍天競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