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東莞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在濱海灣灘涂能看到成群的黑臉琵鷺、白頸鴉等珍稀鳥類在飛翔。”越來越多的鳥類種群來到東莞駐足、棲息,攝影師劉先生在按下快門之余,對東莞環境質量改善發出由衷的贊嘆。
2022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縱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3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將圍繞東莞市高質量發展目標,以“站位更高、謀劃更遠、機制更新、措施更實、隊伍更強”為導向,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東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安全、更穩定、更優美和更具有吸引力的生態環境保障。
實措施推進治污攻堅
PM2.5濃度首次邁入“20”大關
??在中堂鎮陳屋水閘涌,不少群眾驚喜發現,對水質要求較高、闊別多年的藍刀魚又回來了!曾經一條條臭氣撲鼻、衛生堪憂的黑水溝,如今紛紛變成水清岸綠、魚兒迴游的小河,為附近群眾茶余飯后增加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2022年,東莞市治污成效穩中有進,全市2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穩中向好、全部達標,水質優良比例達88.9%;22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穩定實現“長制久清”,53條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內河涌消劣比例達77.8%;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23名,未發生重度污染天氣,PM2.5濃度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首次邁入“20”大關;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個環境區域點位V類比例為0。
治水上,東莞市堅持重點流域攻堅與污水收處系統完善相結合,推動治水短板不斷補齊。緊盯泗盛斷面重點流域攻堅,成立工作專班推動專項攻堅,統籌加強東江下游片區20項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217家重點涉水企業排水執法監督、8萬家六類行業排水戶整治等重點任務。推進全市污水管網“一張網”運維,將污水管網統一委托市屬國有企業運維,保障管網健康運行發揮效益。持續推動污水管網建設,新建成污水管747公里,累計已建成污水管網14685公里,近兩年新建污水管長度排全省第一,加快推進13項污水處理設施新擴建項目建設。
治氣上,東莞市堅持關鍵期污染攻堅與長遠期科學評估相結合,推動“東莞藍”底色不斷刷新。大力推動結構調整,整治“散亂污”企業1637家,推廣新能源出租車15540輛、淘汰國Ⅲ柴油車17309輛。深入實施VOCs綜合治理,完成涉VOCs企業分級評價560家、深度治理257家,完成敞開液面揮發性有機物治理17家、VOCs泄漏檢測與修復20家、低效VOCs治理設施升級改造308家、非正常工況廢氣治理273家。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抽查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超過1.2萬輛(臺)次,遙感抓拍處罰黑煙車178輛,通過遙感檢測、OBD遠程監控等手段排查發現超標車3080輛次,實施油氣回收在線監控加油站319個。嚴格落實I/M制度,查處違法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9家,檢驗不合格車輛實施閉環治理6708輛,搗毀“黑油”窩點147個。強化面源污染防控,查處違法泥頭車1767輛,整改問題工地939個次,查處露天燒烤和焚燒行為1013起。開展秋冬季百日攻堅,強化工業源、移動源、生活源和揚塵源管控,成立64個督導組對2890家重點企業進行全覆蓋督導幫扶服務,開展污染天氣應對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東莞市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組織完成全市洗水(印染)行業綠色轉型升級調研報告編制,提出加快推動該行業轉型升級的引導辦法、清退措施和獎補政策。有序推進10個共性工廠項目建設,逐步推動小微企業進駐共性工廠集中生產;建成5家汽修共享鈑噴中心,推動減少汽修行業簡易噴涂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
2023年,東莞市將緊抓沙田泗盛斷面溶解氧、樟村斷面水質凈化廠到期停運、共和村和旗嶺斷面未達標河涌、“一河一策”整治等問題,加快補齊污水處理能力缺口,深入推進“剿黑消劣”攻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美麗河湖建設。聚焦臭氧和細顆粒物污染協同控制,深入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控。
高站位打造“無廢城市”
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為100%
“疑似有人在馬路邊生活垃圾桶旁傾倒工業固廢,請盡快來處理。”2022年6月20日晚上9點,謝崗鎮大龍村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上報有關情況。東莞市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聞訊即時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責令涉事單位立刻清理其傾倒的工業固廢并妥善處置。
2022年,東莞市堅持高位組織統籌與設施能力建設相結合,推動固廢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增強。高位推動“無廢城市”創建,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各項年度工作有序開展。通過全市工業固廢全鏈條收處體系建設專項調研,摸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收運、處置現狀,識別難點痛點,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啟動試點建設。加強固體廢物處理能力建設,建成沙角C電廠污泥摻燒發電技改項目,完成海心沙廢礦物油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全市新增危廢收集處置能力25.64萬噸/年,危廢收集處置能力總計達120.46萬噸/年;新增東實集團作為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單位,增加應急處置能力275噸/日,全年處置醫療廢物約24661噸,基本實現“日產日清”;推動建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規劃新增及改擴建21個收集貯存設施解決小微企業和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難問題;全面啟動東莞市污泥集中處理處置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立足市內解決生活污泥最終處置出路,補齊污泥處置能力缺口。
凈土保衛戰方面,2022年東莞市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印發實施《東莞市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東莞市2022年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完成省級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完成超130宗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備案,其中超90個地塊規劃為“一住兩公”用途可辦理用地手續安全利用,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為100%。另外,結合“綠盾”行動開展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的巡查監管,建立問題臺賬,嚴防各類破壞、損害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
對于近岸海域治理,東莞市以陸海統籌為原則,開啟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防治攻堅戰,推動具備條件的新改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氮出水濃度由15毫克/升提升至10毫克/升,完成57個河涌溝渠類入海排口整治,89%以上的河涌溝渠類入海排口基本消劣。
2023年,東莞市將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重點推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農業垃圾5個領域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能力不斷提升。持續開展土壤調查質量監督檢查,強化對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和修復、效果評估等情況檢查,加強地下水監測。強化57個河涌排口類入海排口整治,推動岸灘環境整治、海洋生態修復和美麗海灣建設。
新機制優化監管執法
環境信訪投訴下降67.7%
2022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出臺《東莞市生態環境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東莞市環境違法行為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工作指引》等政策法規,鐵腕治污的同時,積極做好惠企助企幫扶服務。
東莞市堅持嚴厲查處與包容審慎相結合,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質效不斷提升。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全年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339宗,罰款3.35億元,辦理五類案件486宗,處罰案件數、罰款總數、五類案件總數全省排名第一。提高依法辦案質量,健全辦案全流程15項工作規范,同比2021年,行政復議、訴訟案件維持率從46.7%、48.9%上升至86.8%和77.2%;作出處罰決定書的行政處罰案件超期率從46.8%下降至10.0%。推進執法方式創新,出臺一制度兩清單十三項工作指引,構建包容審慎、剛柔并濟執法體系。全年累計不予處罰案件1086宗,不予處罰超1.14億元;免予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案件847宗,免予執行約8295萬元;申請道歉承諾案件613宗,同意減輕處罰391宗,降低處罰約2884萬元。
同時,東莞市堅持環保服務改進與文明實踐引導相結合,推動綠色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優化環評審批管理流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排污許可證(重點管理)、排污許可證(簡化管理)辦結時限比法定時限分別壓減35、15、22和12個工作日。全年完成564個全市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及23個全市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簽約項目的環評手續辦理;辦理建設項目環評文件13678份,日均辦理量同比增加53%。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全市有26家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40家企業納入廣東省碳市場。深化“兩證合一”試點工作,將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和共性工廠確定為試點推動實現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實踐方面,東莞市持續開展“日常小行動,降碳大作為”全民行動,全年開展主題宣講超過600場次,“抖音”社交平臺話題總曝光量超3441萬,將“空調26度、管好開關、垃圾減量”等降碳小行動傳達到千家萬戶。
另外,東莞市堅持央督事項整改與信訪舉報辦理相結合,推動群眾身邊環境問題不斷解決。加快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市主要領導落實現場督辦,市生態環境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召開8次工作會議加快推進整改工作。2022年茅洲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獲選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成效正面典型案例。做好環境信訪問題調處,全年受理環境信訪投訴6890宗,投訴量同比下降67.7%。繼續推行有獎舉報制度,激發群眾參與環境治理,受理線索63條,累計發放6批獎勵金144萬元。
除此之外,東莞市還堅持平臺信息化建設與業務數據化轉型相結合,推動環境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堅持“十四五”中期落實與“十五五”規劃相結合,推動生態環境工作謀劃不斷深入;堅持黨建引領業務與干部培養激勵相結合,推動干事創業氛圍不斷向好。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東莞大地處處生機勃勃,正是奮進好時候。2023年被東莞市定為“招商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招商年”工作需求,將專人專組落實重大項目服務,全力保障重大項目盡快盡早落地建設,助力東莞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