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課程思政已成為我國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要讓語文學習與“立德樹人”實現“同步走”,就勢必要了解語文學科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與語文學習融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基于《高中語文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調查問卷》,對全市不同類型學校的高中語文教師進行調研,旨在了解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現狀,以期針對問題提出相應措施,從而更好地指導語文教學實踐。
一、課程思政元素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師層面
現在,教師獲取思政理論知識的渠道過于傾向于網絡,對于《人民日報》等報刊的學習者,僅為16.2%,對經典理論原著的閱讀者只有13.9%。如果教師盲目依賴網絡獲取課程思政資料,既不利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又會限制課程思政的發展。問卷調查顯示,21.4%的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教學擠占了語文學習時間。不能恰當處理課程思政與語文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及關系,這說明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模糊認知束縛了課程思政的傳授。
(二)學校層面
有6.8%的教師還沒參加過相關課程思政培訓,這體現出有些學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或參與培訓的教師覆蓋面不夠全,學校對于教師的課程思政培訓效果沒有及時考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學校缺乏針對不同年齡段語文教師的個性化培訓方案,整體呈現出宏觀適用有限、微觀操作性不強的特點。有些學校仍固守唯成績論,未將思政育人放在首位,對“課程思政”定位偏失影響課程思政的發展。
(三)國家層面
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未制定相應政策,尤其在高中階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和可應用于實際教學的評價體系。國家層面未能提供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模范案例,最新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未能將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和目標具體清晰地呈現出來。相關教育部門對學校課程思政考核的監督指導不夠,評價體系的缺失影響課程思政的實施。
二、課程思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路徑和方法
(一)教師層面
1.增強思政能力,加深對課程思政的認識。
教師的意識形態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教師是教育的傳承者和實施者,其思政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成效。教師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殷切期盼,造就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要深入了解課程思政基本理念,加深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增強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師德師風感染學生,使教育活動沿著正確的道路闊步向前。
2.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思政教育導向意識。
從調查數據可知,有些教師有意或無意地將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這兩者“對立”起來,認為兩者矛盾“很大”的占到8.5%,認為二者矛盾“一般”的也有20.6%之多。思政教育應與語文學習相輔相成,引導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雄心壯志。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學生學習起來才有不竭動力,從而克服學習中的艱難險阻。教師要將課程思政變成教學的“潛意識”,強化思政教育導向意識,厘清語文課程的育人本質,從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達到育人目的。
3.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2019年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較以往更重視融合思政元素,每篇課文或多或少地都蘊含著思政元素,但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蘊含的思政內容。教師應設法挖掘并積累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課堂辯論法、探究討論法、單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完成語文知識與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合,加強對學生思想價值的引領,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二)學校層面
1.強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育人本領。
學校開展思政相關內容的教師培訓,轉變教師在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認識,推進課程思政。學校可以邀請思政課程專家、道德模范人物等專業人士進校開展專題講座、指導交流等活動,以德育師徒結對的方式,促使教師進一步理解思政理念,提升育人水平。學校在培訓時要注意方法,對該校教師的總體情況深入了解,做到全覆蓋,應學盡學。同時,面對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們,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緩解教師壓力。對于新、老教師也可以分批培訓,確保老教師同樣能跟上培訓的步伐,了解課程思政理念,設置獎勵評價體系,激發教師主動發展。
2.深化校本教研,構建特色語文思政課堂。
學校應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開發特色思政類校本課程。學校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作用,鼓勵和引導語文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和地方資源,根據學生生活開設、實施特色語文思政課程。學校還可以挖掘天津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周鄧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等,以立德樹人為引領,探索語文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構建創新性課程體系。要從多方面對教師“思政+教學”的授課水平進行監督,注重校本教研和校本課程的質量,以激發教師不斷進步的動力。
3.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激發教師創新精神。
課程思政教學競賽可以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本領,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德育效果,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校內思政課展示的平臺。如開展語文教師課程思政授課比賽、課程思政論文比賽等。學校可舉辦優秀課程思政作品評選、展示活動,分學段分學科建立精品課課例庫、論文庫,并將優秀的文章、案例結集出版,使教師及時得到表彰。這樣既能激發教師研究語文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又能提供一些專業平臺供教師學習、展示教學智慧和風采,促進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同步發展,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三)國家層面
1.加強課程思政領導,增強一線語文教師課程育人的責任感。
參與調查的高中語文教師中,群眾占比50.9%,中共黨員占比39.9%,團員占比4.3%,黨團員兩者占比之和仍低于群眾占比。積極鼓勵教師加入黨組織,可以增強教師的政治意識,增強課程育人的責任感。還可實行德育導師制,定期請黨政領導干部深入中學開展政治理論講座,召開課程思政教學的專題研討會,搞好語文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高水平培訓。政府應鼓勵相關方面對高中乃至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進行培訓,采取視頻回放點評互動等方式,錄制課程思政教學模范案例,實施可回溯的培訓學習。
2.加強考試評價研究,實施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考核。
在認為“語文學科課程思政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很大幫助”的占比達75.2%的情況下,還是有30.9%的教師對今后“有意識地設計課程思政的案例”抱著“可能會”的不夠積極態度,更有1.4%的教師直接選擇否定。要扭轉這種“重教學、輕育人”的語文教育亂象,無論是語文日常教學,還是具有選拔性質的高考,都要積極開展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有效評價的研究。國家可以規范語文課程思政課的考核評價制度,由單一考試評價轉向多維評價,形成“內容—測試—評價—反思”的評價機制,進而將思政內容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入教學。
3.明確課程思政內容,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目前高中語文思政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真正能將語言文學與課程思政完美融合的優秀授課案例并不普遍。在對教師展開“推進課程思政的重點在哪里”的問卷調研中,選擇“在教材中寫明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操作方法”的教師占比20.4%。由此看來,老師們還是非常期待上級相關業務部門的具體指導。在教材設計中,相關部門應將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和目標具體、清晰地表述出來,既可以保證教師在教授整套教材時,避免隨意化、簡單化,又可以讓學生明確每個單元、每課書涉及的課程思政內容,從而保證語文教材在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上都能起到應有的示范作用。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