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進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快速發展時期,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關鍵階段,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批判性思維培養目標與內容,有利于小學生“敢質疑”“會評價”“有理由”意識能力的養成,推動閱讀素養的提高。對此,本文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實踐進行分析,明確批判性思維培養下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內容以及流程策略,構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架構,推動小學生高階閱讀思維的養成。
一、更新教學目標,明確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立足點
(一)批判性思維下的閱讀教學目標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一方面,正確理解與解讀文本內容大意,能夠通過推理判斷的方式梳理文本細節信息,賞析文本的語言表達,能夠通過猜測的方式理解詞義,深度領會文本的情感與觀點。另一方面,獲取閱讀文本的文化知識、語言知識以及策略知識等,豐富閱讀視野。
二是素養目標。領會閱讀文本承載的情感、觀念、態度等內容,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是思維目標。思維目標是批判性思維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具體表現為:首先,“敢質疑”。“敢質疑”是培養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前提,是小學生思想概括能力、解釋闡述能力的重要支撐。如果小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認為閱讀文本內容完全正確,那么將會逐漸喪失探究能力與質疑能力,難以達到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目標。由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將質疑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通過樹立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輕松民主的環境氛圍以及予以學生自由表達機會的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其次,“有理由”。“有理由”是一種嚴謹態度,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點,要求學生在質疑后,以“有理由”為導向,秉持負責任與追求真理的態度,采集、整理以及評價信息。最后,“會評價”。批判性思維是指客觀公正看待觀點看法的指導思想,“會評價”則是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即能夠從文本語言、文本人物、文本內容、文本觀點以及文本情感等多角度出發,對文本展開全方位評價,也能夠對教師、同學以及自身的觀點進行評價與補充。
以蘇教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為例,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目標表現為:目標一,知識技能目標,理解“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文本信息,解讀文本對話大意,猜測與分析文本的情感內涵,理解對話表達句型以及文化內涵;目標二,素養目標,理解“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情感與態度,即“不能隨意進入他人的家或碰觸他人物品”;目標三,培養學生“敢質疑”“有理由”以及“會評價”的意識能力,即引導學生就“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女孩的行為進行評價,表達是否認可女孩的行為,為什么不認可或認可女孩的行為,怎么評價女孩的行為(你會像女孩那樣嗎,如果你遇到和女孩類似的處境,會怎么做?)
(二)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目標的設計
“批判性思維下的閱讀教學目標”屬于共性閱讀教學目標,需要對閱讀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實踐要點包括:一是教材閱讀文本分析。在確定針對性閱讀教學目標前,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對閱讀文本材料進行分析,了解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明確閱讀文本涉及的詞匯與短句,明確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二是學生分析。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對班內學生的思維情況進行了解,若將認知劃分為多個層次,可以表現為理解→應用→分析→評價等,小學英語教師可以以此為導向判斷學生的認知程度,并以此為原點,確定批判性思維培養下閱讀教學的難點與核心;三是目標細化。英語教師可以以“批判性思維下的閱讀教學目標”為基本導向,結合教材閱讀文本、學生認知情況等對閱讀教學目標進行深度細化,提高教學目標的針對性。
以蘇教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為例,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目標設計流程為:首先,教師分析“The kings new clothes”文本內容,文本主要講述了“皇帝的新衣”小故事,表達了切勿貪慕虛榮、無私無畏敢于質疑的情感內涵,文本本身含有批判性思維,教學重點在于提高對“The kings new clothes”文本大意與情感內涵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六年級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較強,且具備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能夠闡述自身的觀點與想法,但是,在理解“The kings new clothes”內涵價值層面仍有一定的難度,由此,教師可以將引導學生質疑與評價“皇帝的新衣”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最后,將“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批判性閱讀教學目標細化,包括目標一:認知目標,了解“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故事全過程,分析故事的問題結構與內容,自行推理故事的后續結果,表達對故事的看法,對“國王”“小孩”以及其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目標二:情感目標,深度分析各人物的行為,深度領會實事求是、勇敢無畏以及敢于質疑的品質態度;目標三:思維目標,從事實與證據的角度出發,證明皇帝未穿新衣服。引導學生勇敢質疑,并通過舉證的方式解釋自身觀點,證明自身結論與觀點的正確性。
二、調整教學內容,確定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的內核
(一)指導批判性閱讀文本
閱讀文本包含情感態度、文化意識以及語言知識等多元要素,而英語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從文本表層信息、評價文本觀點以及分析信息邏輯關系的角度出發展開閱讀活動,養成批判性思維。具體表現為:一是文本表層信息。主要是指閱讀文本事實、觀點等基礎性信息,包括事件、人物、地點以及時間等要素。在指導學生篩選文本表層信息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直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采集閱讀文本的基礎內容;二是信息邏輯關系分析。在英語閱讀文本中,信息點具有分散性與關聯性的特征,串聯各項信息是理解閱讀文本情感與觀點的重要前提。由此,在指導學生批判性閱讀文本時,英語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要求,即整合文本信息點,解讀作者為證明觀點所列舉的例子;三是評價觀點。理解閱讀文本目的、修辭以及內涵等是評價作者觀點的重要前提,由此,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批判性評價閱讀文本時,應當先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脈絡、解讀文本詞匯與短句、分析文本表達技巧與情感態度,在此基礎上,從分析、欣賞、傳承以及比較的角度出發,對閱讀文本進行評價,實現論證與觀點表述的結合。
以蘇教譯林版六年級下冊“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為例,指導批判性閱讀文本流程為:首先,英語教師指導學生提取“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表層信息,包括故事的人物、事件以及結果等,事件為“獅子抓到了老鼠,放了老鼠后,又被老鼠所救”,人物為“獅子”和“老鼠”,結果為獅子和老鼠成了好朋友;其次,英語教師引導學生梳理“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信息內在聯系,解讀閱讀文本中的關鍵性隱含信息,主要包括獅子與老鼠的體型差異、獅子與老鼠的前后態度變化等,各項關鍵信息的串聯,表達了“不能以貌取人”的交友態度,應當辯證地看待他人的優缺點;最后,教師指導學生評價文本內容,評價內容包括閱讀文本表達技巧、情感觀念等,同時,指導學生轉化思維,如“若由自己撰寫文本,你會如何完成寫作?”致力于引導學生質疑閱讀文本的表達,表達自身的觀點與看法。
(二)講授批判性閱讀技巧
批判性閱讀技巧講授是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的核心,致力于幫助學生養成質疑性閱讀與深層次推理的閱讀習慣。在講授批判性閱讀技巧時,要注意以下要點:一是預測分析。預測分析作為批判性思維下文本閱讀的重要過程,主要在文本閱讀前與文本閱讀后進行。在文本閱讀前,結合文本標題等信息,激活原有閱讀認知,猜測文本內容,在文本閱讀后,結合自身經驗與文本信息,對文本內容的后續進行預測。預測分析能夠助推學生推理能力與分析能力的提升,為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奠定基礎;二是質疑表達。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起始,質疑表達能力的養成情況直接影響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效果。由此,英語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提出疑問,質疑作者、教師以及自己,積極發現問題,并找尋問題的答案,實現質疑表達能力的提高;三是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下的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精準抓取表層信息,還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分析的方式解讀文本的隱藏信息,同時,分析是學生批判性思維養成的關鍵影響因素。由此,在閱讀教學階段,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語言內容、結構等進行分析,欣賞與評價文本的內涵,推動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四是整合評價。整合主要是指判斷與整合閱讀文本重要信息,生成事實與觀點,評價主要是指點評作者觀點與文本結構,生成自身觀點與看法,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關鍵。
以蘇教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1 Cinderella”為例,批判性閱讀技巧講授流程為:首先,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標題“Cinderella”與文本圖片預測文本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如“圖片中都有哪些人物”“猜測或查找‘Cinderella的含義”等,引導學生確定文本為“灰姑娘的故事”,并結合以往所知,猜測文本的主要內容,即“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坐上南瓜車前往宴會,跑掉了水晶鞋……”;其次,在梳理完閱讀文本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如“灰姑娘是故意跑掉鞋子嗎”,讓學生自由表達自身觀點,探索“Cinderella”中不符合常理的要素;再次,提出疑問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合文本信息或課外資料數據,對閱讀文本所表達的情感與內涵進行分析,論證自身質疑點的可信性;最后,在分析表達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集中分享觀點與看法,重點點評“Cinderella”的內涵,同時融入自身觀點重編故事,生成學習成果。
三、梳理教學流程,優化批判性思維下閱讀教學的骨架
批判性思維下的閱讀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讀前活動、讀中活動以及讀后活動三個層面的內容,轉化為教學流程即為閱讀教學前、閱讀教學中以及閱讀教學后,實踐要點表現為:一是閱讀教學前。在閱讀教學前,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疑問,打開學生思維。由此,在閱讀前教師要重視閱讀情境的創設,將小學生帶入語言學習狀態,同時,重視學習任務的布置,如預測分析任務等,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二是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在于激活學生的思考動力,深度理解閱讀文本內容與批判性閱讀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問題鏈的設置與多元文化背景資料的滲透,輔助學生深度理解,內化批判性思維;三是閱讀教學后。閱讀教學后,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在于內化批判性思維,推動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的提升。
以蘇教譯林版六年級下冊“Unit4 Road safety”為例,教學梳理流程為:首先,在閱讀前,英語教師借助多媒體呈現“Road safety”的場景,視頻內容為學生過馬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以引發學生質疑為出發點,可以穿插過馬路時不安全行為的視頻,讓學生對比兩種行為,并結合視頻內容對“Road safety”的文本內容進行預測;其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層次性的問題,如問題一,提煉“Road safety”的表層內容,如人物、大意以及行為等,借此引導學生梳理全文內容。問題二,提出疑問,你認為哪些行為視為不當行為,或你認為需要補充哪些行為?引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看待文本。問題三,分析與論證質疑點,為什么你認為某個行為是不當行為?問題四,綜合評價文章,并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最后,在閱讀教學后,教師布置生活調查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過馬路的不當行為,對“Road safety”的文本內容進行補充與延伸,生成富有自身觀點的新文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落實以批判性思維培養為視角的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內容以及過程的重設,補充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關鍵內容,生成批判性思維閱讀教學新架構,推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注:本文系江蘇省泰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重點規劃課題“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jkzd2021-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