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使語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達到了新高度,也讓語文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順應當前的教育趨勢。新課程標準首次將“跨學科學習”作為語文課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主要內容和呈現方式,致力于從語文學習方式切入,拓展語文學科的學習路徑,優化學習形式,引導學生能夠通過語文學習活動運用多學科知識從全方位、多角度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切實提升。基于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立足于廣闊的學習空間與生活情境學語文、用語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不難發現,跨學科教學雖然受到廣泛重視與推廣,但是依然存在形式化、庸俗化等較為顯著的問題,導致教學設計成果難以理想化。為了實現跨學科教學質量與成果的雙重提高,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堅持學習目標的引領地位,發揮學習主題的帶動作用,并通過學習支架助推整體設計。本文圍繞“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這一主題,詳細論述了具體的意義價值、實踐原則以及實踐路徑,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學經驗。
一、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價值分析
(一)讓語文學習回歸真實生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唯分論”的應試思想被破除,教育教學恢復了原本的面貌,推動語文學習回歸真實生活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考的熱點話題,而跨學科教學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這一成果。跨學科教學讓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具體生活,凸顯了“語文源于生活,是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特點,讓學生調用已有的實踐經驗、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開展語文學習。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也是推動語文學科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另外,讓語文學習回歸真實生活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語文在學生的生活中發揮服務作用,體現生活對語文的訴求。生活與語文從來就是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的,但是生活并不能被學科所劃分,教師要想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就要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完整地表現生活。
(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教學的目的從來不是培養會考試的“機器”,而是讓學生通過教育活動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順應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趨勢。尤其是當前五育融合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應當順應這一教育趨勢,明確改革方向,將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綜合性奠定了語文學科能夠在教學設計上更科學地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讓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而是延伸到實際生活、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去,而實踐性意味著教師需要設計多樣化和全面性的教育活動,來推動學生整體發展。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設計不僅順應當前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意義與優勢,讓語文學科的發展能夠在戰勝新挑戰的同時迎來新機遇。
(三)變革學生當前的學習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學習方式難以滿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被時代所淘汰。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同,語文跨學科學習強調“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并提倡問題引導、任務驅動等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手段,這標志著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打破傳統教學中背誦記憶、反復練習、精品細讀等固化模式,增設更多具有鮮明實踐特征的學習方式,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中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深切感受知識生成的過程。不僅如此,跨學科教學設計有利于深度學習的切實發生,推動學生運用高階認知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成果,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可以說,跨學科教學讓學生當前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革,使其更順應當前的教育理念與目標,也讓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更上一層樓。
二、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踐原則
(一)學科性原則
在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始終保證跨學科學習根植于語文課程,運用其落點反映語文課程目標,推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發展。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順應學科性原則的具體要求,深度把握學科實踐的邏輯起點與跨學科學習宗旨,讓學習主題的設計與學生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不僅如此,學科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多方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學習活動,避免教學設計脫離語言運用與理解的本質,充分彰顯語文學科的基本課程屬性。
(二)通融性原則
在跨學科教學設計中,教師切忌“為了跨而跨”,導致教學設計流于表面形式,無法實現理想化的實踐成果,還有可能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始終將“跨”明確為一種教學方式,充分遵循通融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置身于語文學習的實踐場景,運用多種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找準“跨”的切入點與融合點,通過“跨界”的方式實現“融合”的目的,讓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推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切實發展。
(三)持續發展性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跨學科學習”置于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后,充分彰顯了語文學習的梯度,致力于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多種維度的綜合發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遵循持續發展性原則,用成長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對人物設計進行全面規劃與統攝,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讓教學設計推動學生持續發展。
三、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全面分析,以真主題驅動真學習
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學主題的選擇與設計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在教學主題設計上存在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等問題,導致教育活動流于表面,難以產生理想化的成果。基于此,教師需要在跨學科學習主題設計上進行全面分析,用“真主題”驅動學習活動,讓“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切實發生。為了保障主題設計有意義、有價值,教師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展開深入探究與思考:一是立足于學科本身的發展邏輯,二是聯系現實的社會生活,三是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不僅如此,在學習主題的制定工作中,教師還需要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深入探討,對學生當前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習綜合能力有全面了解,確保教學設計在凸顯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發揮其他學科的意義與優勢。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梅花魂》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閱讀文本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我的中國心”為主題展開教學設計。首先,這一跨學科學習主題充分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通過“梅花”與“魂”的主題定位,引導學生通過對“梅花”意象在美術和文學作品中的寓意,從科學的角度了解梅花的習性,延伸到梅花傲雪凌霜的高貴品格上,讓學生通過感受梅花精神理解外祖父的赤子之心,深切領悟文本之中灼熱的愛國情懷。其次,基于這一學習主題,教師可以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引入《我的中國心》等音樂,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領悟。最后,教師可以基于實踐生活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經歷與個人思想探討“我的中國心”的意義與價值,加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刻影響。
(二)增強互動,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與傳統的教學設計不同,跨時空是跨學科學習的突出特點。基于此,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堅持學習主題的引領,對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任務與實踐活動進行合理統整,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學活動相比具有更強的綜合性,這意味著學生的自主性得以凸顯,為了保障教學質量與成果雙重提高,教師需要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讓教學設計更具有合作特征,引導學生形成富有意義的學習共同體,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共享思維成果,讓學生的課堂參與不再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起到強化學習體驗的真正作用。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沙灘上的童話》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具有生動性與趣味性的童話故事,能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語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首先,這篇文章從“勇士”的角度描繪了孩子們如何從惡魔手中救出公主,文章將母親視為公主,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與敬佩之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他們心中的“公主”,引發學生討論與思維碰撞,從而加強他們對“母愛”與“母親地位”的深度思考。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如何幫助‘公主”這一問題,將教學內容引申到“勞動教育”方面,推動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綜合性思考。最后,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母親為什么是公主”的小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意識到母親的偉大與默默奉獻,從而進一步思考自己可以為母親做些什么,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與勞動觀念。
(三)任務驅動,合理設計實踐活動
要想提高跨學科教學設計質量與成果,教師需要深度把握其實質,即任務驅動學習活動,用任務驅動解決問題。基于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充分把握學習任務,讓學習活動更具有整體性與聯系性,具體而言,教師需要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線,通過跨學科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解決現實問題,推動學習活動逐步深化,彰顯跨學科融合的學習特點,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成果得以顯著提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家鄉的風俗”為例,教師可以以“端午吃粽子”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加強語文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一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教學任務,即“暢聊端午”“誰是包粽子的小能手”以及“端午背后的濃情”。在“暢聊端午”的任務中,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學習活動:一是“談一談端午習俗及習俗背后的故事”;二是“聊一聊自己對屈原的認識,并借助多媒體設備查找屈原相關資料,撰寫人物評價”。在“誰是包粽子的小能手”任務中,教師可以設計出以下兩個活動:一是“我在家中包粽子”——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包粽子并錄制相關視頻;二是“我請大家嘗粽子”——讓學生將自己包的粽子帶到學校進行分享。在“端午背后的濃情”任務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兩個活動:一是“品一品大家筆下的粽子”——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名人墨客對粽子的描寫,并品讀描寫背后所蘊含的情感;二是“寫一寫我心中最美的粽子”——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經歷展開寫作。
(四)立足生活,優化教育成果
在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工作中,教師需要立足于生活實踐,讓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縮影,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究,最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教學成果,教師需要充分考慮當前學生的生活經驗,所學內容的具體特點以及教學成效,為學生創設有據可依、科學合理的生活情境。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活動為例,在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我們的家園有沒有未來”這一具有思辨性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細節,進行初步判斷,利用走訪調查、社會訪談等方式整理公眾的看法,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氣象臺和水電局等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并撰寫報道。在這一教學活動設計中,學生真正從生活出發,基于實際生活解決問題,提高了實踐應用能力。不僅如此,教師可以通過“未來家園會變得如何”“人類怎樣才能擁抱我們家園的未來”等問題引發學生的現實思考,最終達到優化教育成果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已然成為小學語文發展的新方向。當前,作為語文教育教學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豐富自身的認知與經驗,從容且靈活地應對新課程改革的“邀約”,明確自身需要改變什么、創造什么以及堅持什么,讓語文學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大步向前邁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