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殯葬文化生態學》
作者:楊寶祥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ISBN:978-7-5087-5186-3
出版時間:2015 年12 月
定價:50 元
當前,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危機已經蔓延到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也從理論概念轉變為世界人民的共識。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生態建設又包括社會建設。對殯葬改革而言,如何構建民俗殯葬文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即在保留傳統優秀民俗禮儀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是新時代我國殯葬服務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筆者基于文化生態學視角,分析殯葬文化生態的內在機理與建設路徑,以推動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內在平衡。
由楊寶祥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殯葬文化生態學》一書,基于文化生態學視角,深入分析了我國殯葬文化的衍生背景、形成過程,重點論述殯葬文化與社會生態環境相互適應、動態發展的過程,提出了可行的殯葬生態建設路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對文化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進行闡釋。第二章詳細分析了殯葬行業的文化生態現狀,并基于現代社會環境,為構建殯葬文化生態提供了對策建議。第三章從綠色環保理念出發,分析綠色和諧文化對殯葬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結合文化生態建設理論,闡述了如何利用各方面資源促進綠色殯葬文化發展。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別從生態、和諧以及科技視角出發,闡述了殯葬文化生態的作用機制以及建設路徑。
文化生態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發展內在關系的學科,致力于通過環境的改造或者文化形式的變革,實現二者的相互適應、動態平衡。筆者結合2022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委托項目“民族地區林下復合節地生態公墓建設研究”(MCA20224134)以及2021 貴州省民政廳項目“‘三大戰略’行動背景下殯葬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黔民研:2021006)研究成果認為,對殯葬改革與服務事業而言,殯葬文化建設既要從公益性視角體現出社會對生命意義與倫理價值的重視,同時也要從生態環境視角審視安葬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做到綠色安葬、生態安葬。為此,文化生態學對當前我國殯葬文化生態建設有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倡導文明殯葬,構建和諧殯葬新文化。殯葬文化生態建設關鍵在于從精神層面引導人們建立文明殯葬意識,主動改變厚葬的殯葬習俗,真正實現移風易俗。這就要求加強死亡教育,對傳統殯葬習俗的文化倫理價值進行與時俱進的分析,要充分考察殯葬活動對人文社會環境的影響,殯葬活動由“殯、葬”拓展到“殯、葬、祭”再到“養、殯、葬、祭、孝”相關環節并賦予其新時代發展內涵,讓人們充分認識和理解新型殯葬的社會文化意義。為此,應當切實扭轉人們當下重死輕生、薄養厚葬、攀比追思的落后風尚,突出強調重生輕死、厚養薄葬和追思祭拜活動中的精神緬懷,擺脫傳統思想影響下的禮儀束縛如果能夠讓全社會改變對死亡的盲目恐懼,使得對生者的贍養孝道、對逝者的追思集中于內心,推動殯葬文化生態的文明和諧發展。立足新時代,政府應大力提倡“厚養”“簡殯” “新祭”及“新孝”的殯葬新文化,大力推行科學化、簡約化的節地生態安葬,通過網絡祭拜、隔空寄思等方式,向逝去的親人表達關懷思念之情。
第二,推行環境友好型殯葬方式。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加劇,資源環境對殯葬活動的約束增加,推動生態綠色殯葬方式已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必要抉擇。綠色殯葬既體現出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又符合社會倫理價值規范。一方面,應當變革傳統的墓葬方式,盡可能減少繁瑣的祭拜活動,以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來祭奠逝去的生命,如海葬、樹葬、花葬等。另一方面,加強社會教化,重視持續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新型殯葬文化中的生態價值理念,使生態殯葬觀深入人心。
第三,建設生態殯葬設施。殯葬文化與生態的有機結合也需要借助有形的制度以及實體設施提供支撐。當前我國完全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經驗,探索建設公共園林式墓園,將墓地與公園相結合,滿足人們的墓葬需求,又促進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還可以成為人們接受新型殯葬生態文化的教育基地。在建設過程中,重點應促進生態公墓的可持續發展,為生態殯葬提供良好的物質載體。
總之,殯葬文化生態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從思想理念、社會風俗以及生態環保等方面入手加以優化完善,需要建立與健全法規體系、資金籌措與投入、規劃用地、獎補激勵、監管執法等工作保障機制,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民眾的生態殯葬意識,構建和諧的殯葬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