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
作者:熊仲儒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05-2923-5
出版時間:2004 年11 月
定價:20 元
認知隱喻學研究學者Johnson 與Lakeoff 在其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中表明,隱喻除了是一種語言表達手段之外,更加屬于以某項事物來表達其他相關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并且這種思維在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體現,包括語言表達、思維邏輯以及行為活動等。事件結構隱喻就是基于概念隱喻理論所產生的一種理論概念,其核心思想旨在通過一些力、動作、空間等物理性元素對過程、行動、狀態、方法及目的等相關事件結構概念實現隱喻性理解,而在此基礎之上詳盡分析現代漢語體系中事件結構隱喻現象的實際體現,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漢語語言意義建構過程,對于現代漢語學術研究有一定理論探究價值。本文參考《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一書,闡明現代漢語中事件結構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主要意義,由此深入探究事件結構隱喻在漢語中的具體體現。
《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一書是作者熊仲儒基于個人博士論文不斷修改和編寫而成的一部語言文字研究圖書,2004 年由安徽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共六章。在引言部分,作者圍繞漢語的語法特點與功能范疇等基礎知識展開重點概述,為后文的理論研究和思考探索打下良好鋪墊,進而針對致使句式的概念、建構、功能性構件、論元性構件等理論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與闡述,力求推進現代漢語語言研究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通讀全書可以發現,該書內容結構清晰、理論分析嚴謹,是現代漢語語言學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優秀參考作品。
因為現代漢語語言結構關系較為復雜,對其展開深入認知與學習研究均存在較大難度,需要特別注重語言結構的語義限制、語義內部關系、句法歧義、形式結構等問題,所以分析與探究語言形式和具體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十分關鍵。而隱喻對于人類認知活動與交際活動都具有難以代替的重要作用,隨著現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持續深入,各個學科和領域中都存在明顯的隱喻體現,人類日常生活逐漸離不開隱喻,這也使得人們對于隱喻理論及相關內容的研究興趣越來越高,由此可見,隱喻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事件結構隱喻通常包含物體和位置兩個版本,其中物體版本的基本映射包括:屬性即為所有物、原因即為所有物轉移、變化即為得到或失去所有物的行為、行動即為自發的得到或失去、意圖即為想要獲取的物體、方式即為得到想要獲取物體的手段;在位置版本中的基本映射則包括:狀態即為位置、原因即為能力、變化即為運動、行動即為自發性運動、意圖即為目的地、方式即為到達路徑。以事件結構隱喻的物體版本內容作為認知語言學研究基礎,針對其在現代漢語中的實際體現展開詳細分析與討論。
“屬性即為所有物”是一種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實物的映射,例如“我很有信心”這個句子中,信心作為抽象概念被具化為實體充當賓語,其中“很”字作為強化詞還起到了一定的修飾作用。“原因即為所有物轉移”重點強調了物體從施動者一方轉移至受事者一方所發生的變化,例如“這則寓言帶給人們很多啟示”這個句子中,寓言故事就是造成“啟示”這一物體發生運動轉移的主體,“人們”就屬于接收物體的受事者。“變化即為得到或失去所有物”代表著所有物相較于主體發生運動的映射,例如“他得到(失去)了信心”這個句子中,勇氣可以是屬于不同運動方向的具體實物,處于不同的運動方向可以理解為物體所處位置發生的變化。“行動即為自發的得到或失去”重點強調了行為主體的自主性意識,例如“我們應該清除陋習”這個句子中,陋習被概念化為障礙,“清除陋習”則被隱喻為采取有效方法清除障礙,由此可以了解到,行動屬于自發的獲得或失去,其目的則被隱喻為所有物的獲取或失去。“意圖即為想要獲取的物體”是一種獲取想要物體且達到目的的映射,例如“希望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并把它帶入英語教學課堂”這個句子中,因為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想要獲取的物體,英語教學課堂屬于目的地,所以意圖可以理解為達到想要獲取物體的目的。“方式即為得到想要獲取物體的手段”重點強調了獲取途徑的多樣性,在現代漢語中事件結構隱喻的映射不止一種,獲取目標物體也可以采取更多方式,因此在具體的漢語語言應用當中,事件結構隱喻的物體版本和位置版本可以實現有效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