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楠
容貌焦慮,在當下已成為一種社會情緒。“精靈耳”“顱頂增高”“小腿神經切除”,這些為了變美不惜付出健康代價的行為引發大眾關注。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大學生有容貌焦慮。可見,容貌焦慮已成為年輕人普遍存在的心病。
當下“顏值即正義”的社會風氣影響著諸多年輕人,他們深受外貌和體型焦慮的困擾,有人甚至因此陷入抑郁和飲食障礙。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雷切爾·戈德曼在“今日”網站上總結了如何擺脫容貌焦慮五項奇招。
人有的時候會對自己的一切都不滿意,覺得自己腿粗屁股大,線條不夠優美,沒有吸引人的面龐等,而這時強迫自己用積極的想法如“我的大腿就是很美”“我的身材特別棒”又確實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不妨以中立的態度對待自認為的不完美,如“我就是有這樣的大粗腿,也是改變不了的事,就隨他去吧。”關鍵是不要讓自己掉入無限循環的負面情緒和認知當中。
把注意力從對身體外形的不滿,轉移到理解并欣賞它的功能,以及思考它每天能為你做什么。有了這種心態,你就不會過分地埋怨自己大粗腿,而是想“這雙腿能讓我走起路來更有力量”。當集中注意力關注身體器官的功能時,就更能接受它們作為你身體一部分的意義和作用。
有時我們會發現,一些身材被認為很胖、樣貌很奇怪的人也會讓人覺得很漂亮。一是因為他們接納自己,有自信;二是他們懂得“量體裁衣”,不會勉強自己穿當下流行但不適合自己的衣服,不會剪不適合自己的發型。他們能找到自己的風格,知道自己好看的點在哪里,然后突出優勢。其實只要用心打扮,沒有先天優勢也能顯現出大方、精致。
很多有外貌焦慮的人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只關注“美人”,滿屏的苗條、瘦臉、膚白貌美,深陷其中任何人都容易焦慮。多關注一些其他的圈子、認識別的朋友,尤其不要被廣告、營銷牽著鼻子走,認識到人生是豐富多樣的,就能減少對外貌的糾結。
少聊別人的身材如何,不論名人還是親朋好友,對別人品頭論足本身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同時也會助長外貌焦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管好自己,多參與討論更有意義的話題,少在外表上說三道四。
燕瘦環肥,黃發垂髫,胖有胖的美,瘦有瘦的俏。健全的審美教育,能夠有效擺脫容貌焦慮,讓每個人認識自己的美,堅持自己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