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鮮艷
(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云南楚雄 675005)
近年來,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及廣譜、超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細菌培養難度增加。自動化血液/體液培養儀廣泛在臨床中應用,為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準確診斷提供了科學依據。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和耐藥監測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細菌耐藥機制的多樣變化,復雜化,體外藥敏試驗表現為敏感,臨床治療往往無效。因此研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醫院內臨床分離病原菌的分布及藥物敏感率,對指導臨床用藥減少耐藥菌株產生具有重要價值。本文研究如下。
收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醫院2019 年3 月1 日~2019 年9 月30 日和2020 年3 月1 日~2020年9 月30 日前后兩個不同時期各病室送檢的發熱患者血樣,前者作為對照組,后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526 份血樣,觀察組408 份血樣。分別對經血培養檢出的病原菌進行了菌譜分布及耐藥性分析,收集血培養細菌株陽性的細菌感染患者的相關病歷資料,包括患者住院科室、性別、年齡、民族(彝族)、基礎疾病、血培養陽性細菌株種類(同一患者多次分離到的相同的菌株不重復計入)及抗生素敏感性等資料。觀察組和對照組均選擇同一廠家的血培養瓶和培養分析系統及藥敏卡。
細菌培養、鑒定及藥敏試驗。
1.2.1 血培養瓶。一次性全封閉血培養瓶為BacT/Alert 系統專用瓶(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分成人標準瓶,小兒培養瓶和中和抗生素瓶3 種。
1.2.2 培養分析系統。BacT/Alter 3D 120 型全自動血液培養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細菌培養基(鄭州安圖綠生物有限公司)。
1.2.3 樣本采集及處理。由專業人員嚴格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5 版進行采集。一般情況下,應在患者發熱高峰前1 小時或之后采集。原則上應在抗菌藥物應用之前,對已用藥而不能中止的患者,也應在下次用藥之前經橈動脈、股靜脈取血,局部嚴格消毒采集。成人8~10 毫升,兒童1~5 毫升,無菌注入血培養瓶中混勻(成人用標準瓶,小兒用小兒培養瓶),立即放入BacT/Alter 3D 120 型全自動血液培養儀內培養。
1.2.4 陽性培養瓶處理。血培養陽性結果十分重要,當系統報告為陽性瓶后立即結合患者近期樣本的培養情況口頭將陽性培養結果和革蘭染色的形態及其他鑒定資料報告給患者的主治醫生,如G+球菌可疑為葡萄球菌,這些結果對解釋感染來源非常有利,報告的日期和時間以及接受報告人的姓名應記錄在患者報告單上。另外,系統報告為陽性瓶時,及時轉種血瓊脂、巧克力瓊脂和中國藍平皿。將血瓊脂、巧克力瓊脂置5%~8%CO2環境培養,中國藍瓊脂置普通孵箱35℃培養,根據培養皿上菌落形態對陽性結果進行革蘭染色,并上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VitekII 對菌種進行判斷后進行藥敏實驗。
1.2.5 陰性瓶處理。當系統指示有培養瓶已到預置的報告時間時(我院血培養時間設置為5 天),按常規步驟卸瓶,用無菌注射器或系統附帶采樣針取材轉種血瓊脂、中國藍瓊脂,必要時加巧克力瓊脂,置35℃18~24 小時培養,若無細菌生長方可報告血液培養無菌生長。
1.2.6 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使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VITEK2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和藥敏分析儀進行分析,鑒定卡(ID—GNB,ID—GPC,ID—YST)及藥敏卡鑒定藥敏卡片為公司配套的,必要時使用K-B 法作為補充對照。按NCCLS2006 年版標準方法進行分析。
1.2.7 質控菌株。用標準菌株大腸埃希氏菌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 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判斷標準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標準。
采用臨床醫學版v:4.09 軟件系統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相對數用率、構成比表示以及采用SPSS16.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差異比較運用χ2檢驗,以P<0.05 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時段送檢的408 份和526 份血培養樣本中各有80 和40 份細菌培養陽性,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9.6%和7.6%。血培養都是以G-菌感染居多,具體病原菌檢出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細菌血培養陽性率比較
2020 年3 月1 日~2020 年9 月30 日時間段分離出的主要病原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率和耐藥率以及兩時間段耐藥率的比較分別見表2~表4。

表2 觀察組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率和耐藥率

表4 兩組細菌耐藥率比較
由表1 可見,2020 年3 月1 日~2020 年9 月30日和2019 年3 月1 日~2019 年9 月30 日兩時段送檢的408、526 份血培養樣本中各有80、40 份培養陽性,陽性率分別為19.6%、7.6%。兩時間段血培養都以G-性菌感染居多。觀察組結果顯示引起敗血癥的病原菌種類增多,由14 種增加到17 種,以G-菌為主,占68.75%,G+球菌次之,占22.50%。G-桿菌以腸桿菌科細菌最為多見,占62.50%。腸桿菌科細菌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高,占38.75%;G+球菌以葡萄球菌屬多見,占16.25%,葡萄球菌屬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也較高,占13.75%。由表1 數據顯示觀察組的總檢出率(19.6%)和各種細菌檢出率顯著大于對照組的總檢出率(7.6%)和各種細菌檢出率,P<0.05 有統計學意義。血培養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
由表2 可以看出,氨芐西林對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情況非常嚴重,高達93.7%.其次對大腸埃希菌有較弱耐藥性的為頭孢唑肟,耐藥率為20%左右。從表3 可以看出青霉素G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情況非常嚴重,高達96.1%,其次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耐藥性的為苯唑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亞胺培南,耐藥率為20%左右。由表4 數據顯示觀察組的G+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G-性菌,大腸埃希菌耐藥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有統計學意義。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嚴重。

表3 觀察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率和耐藥率
血培養檢測病原菌是診斷感染性疾病的實用方法。特別是細菌性感染者,常常需要進行血培養檢測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血液感染是非常嚴重的感染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癥,尤其是耐藥株的增加,使其診斷和治療也很棘手。快速準確的病原菌鑒定和藥敏結果是敗血癥明確診斷和治療最有效的手段。
通過分析本次觀察組血培養結果,從表2 可見,G-細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最高,其次為頭孢唑林。對亞胺培南、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較低<1.0%,可作為臨床經驗用藥的一線藥物;對喹諾酮類(氧氟沙星)的耐藥率為50.4%~55.2%;對氨基糖苷類(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0.95%。上述G-細菌多有多重耐藥趨勢。從表3 可見G+細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其次為克林霉素和紅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90%,對萬古霉素敏感,耐藥率為零。因此,加強監測,分析階段性細菌株種類及耐藥情況,對醫療機構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