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琪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屬于神經內科多發病癥,由顱內血管病變誘導的短暫性腦功能障礙所致,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故致殘和致死率均較高,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神經功能缺損后遺癥,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研究顯示[1],在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觀察病灶中心周邊,形成有缺血半暗帶,此區域在性能上可促進側支循環形成,有大量存活狀態的神經元分布,經對腦代謝進行有效改善,可逆轉腦部損傷狀態,并促使部分神經元功能恢復,對可逆的神經元展開有效的救治工作,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點。丁苯酞是提取自芹菜籽中的左旋芹菜甲素,可改善缺血半暗帶血供,促使側支循環形成。本研究選取100 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50 例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在1995 年修訂的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42~73 歲,平均年齡(55.42±4.45)歲;發病24 h 內收治入院,平均病程(13.79±2.15)h;小腦梗死5 例,丘腦梗死24 例,腦葉梗死21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44~72 歲,平均年齡(55.71±4.34)歲;發病24 h 內收治入院,平均病程(13.46±2.19)h;小腦梗死4 例,丘腦梗死22 例,腦葉梗死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頭部磁共振成像(MRI)證實;采用頭顱MRI 或CT 影像學技術檢查排除顱內出血性疾??;發病后臨床癥狀、體征穩定;患者或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發病時合并有嚴重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將患者收治入科后口服阿司匹林0.1 g/(次·d)及立普妥20 mg/(次·d),行抗小血板聚集、營養腦神經、調脂等治療;結合患者病情提供營養支持及應用脫水劑。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0.2 g/次,3 次/d。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痊愈:病殘0 級,NIHSS 評分降低>90%;好轉:NIHSS 評分降低46%~90%;有效:NIHSS 降低18%~45%,無效:病情無變化甚至惡化,NIHSS 評分下降<18%。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有效率;②血脂指標:于治療前后檢測LDL-C、TC、HDL-C、TG 水平并進行比較;③血清炎性指標:于治療前后檢測TNF-α、MMP-9、hs-CRP 水平并進行比較;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于治療前后采用BI 和NIHSS 評定生活能力及神經缺損程度,BI 評分0~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理想;NIHSS 總分42 分,分值越低,神經損傷程度越輕;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DL-C、TC、HDL-C、T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LDL-C、TC、TG 水平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HDL-C 水平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LDL-C、TC、TG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3 個月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NF-α、MMP-9、hs-CR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TNF-α、MMP-9、hs-CRP 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TNF-α、MMP-9、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3 個月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BI 評分、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BI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NIHSS 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3 個月后比較,b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僅出現腹瀉1 例(2.00%),經系統對癥治療后改善;觀察組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1 例(2.00%),4 周后予以復查,呈正常恢復,兩組腎功能經隨訪正常。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對腦部損傷而言,可按缺血半暗帶區域與缺血區域予以劃分,在缺血半暗帶區域分布的神經所呈現出的損傷特征為暫停性電活動,相關功能喪失,但未對結構構成破壞,故血流灌注一旦有效恢復,可重建半暗帶區域功能[2,3]。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過程中,由多種因素介入,如炎癥反應、離子平衡紊亂、線粒體能量代謝異常等。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具體的形成機制與炎癥反應具有密切關聯,在腦缺血發生后炎癥反應劇烈,可加重腦損傷,一旦形成瀑布效應,即增加腦組織再灌注損傷風險,當有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時,人體氧自由基將激活體內炎癥因子,促使大量趨化因子生成,于血管中分布的內皮細胞會有較多的白細胞粘附,引發微血管阻塞[4-7]。在此種情況下,細胞會有更多的蛋白水解酶、氧自由基生成,腦水腫也可加重炎癥反應。故臨床在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進行治療時,需對炎癥反應進行抑制,并促使缺血半暗帶灌注恢復,以使腦細胞損傷減少,發揮對受損腦神經的保護效果[8,9]。
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分析丁苯酞軟膠囊的藥學作用機制,即其除可使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微循環、腦血流改善外,還可對由一氧化氮合酶環節-一氧化氮環節-鳥苷酸環化酶環節-環鳥苷酸環節組成的系統活性予以有效調節,促進一氧化氮分泌,使血流量增加,在血液中擴散后可對血小板凝集予以抑制,避免體內出現血栓形成的情況[10-13]。丁苯酞還可對腦細胞予以保護,因患者體內興奮性氨基酸釋放、自由基損傷,以及鈣離子超載均會引發神經元受損[14]。加用丁苯酞可對人體黃嘌呤氧化酶具體的反應過程產生抑制,在體內促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有效形成,顯著提升腦皮質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經細胞線粒體等活性,起到腦保護效果[15-18]。丁苯酞還可提升神經細胞所具有的抗氧化酶活性,并加強對炎癥反應的抑制效果[19,20]。
綜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血脂指標水平,降低炎性反應程度,促進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恢復,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