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益民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加強同非洲國家的團結合作,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
目前,國際形勢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年來的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更是為這一局勢增添了不確定性。在這一形勢下,中非作為命運共同體,持續拓展合作領域,堅持合作發展,持續深化政治互信,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患難與共,守望相助。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和北京峰會分別宣布實施的“十大合作計劃”和“八大行動”,更是將中非經貿合作水平推向歷史新高。
現有中非合作相關研究文獻大多未能結合新聞文本進行分析,也較少引入文本分析模型。基于此,本文借助LDA主題模型,對收集到的中非經濟合作相關的新聞文本進行建模分析,明晰了中非經濟合作主題,分析了其在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及側重,并對未來中非經濟合作發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LDA是一種典型的無監督學習模型,它運用機器學習方法統計詞頻,生成主題單詞和評論主題后構成的多層概率分布,進而實現分類。在新聞文本分析領域,LDA模型可以對新聞關鍵詞進行聚類整理,從而有效挖掘海量新聞文本中所隱藏的關鍵信息,判斷出新聞的主要熱點以及變化的規律。
新聞文本的特點在于標題簡潔,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概括和評價。新聞摘要又稱為“時事索引”,能夠準確對新聞主要內容進行描述。因此本文在收集數據時,主要選取了新聞正文文本及摘要。
本文整體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本文首先通過對各大新聞門戶網站獲取的新聞數據進行爬取及預處理,然后通過LDA模型對近七年的所有數據進行主題聚類,分析近年來中非經濟合作的重點。然后本文又將數據按照年份拆分,分析得出每年的熱點,進而判斷中非經濟合作趨勢。

圖1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通過對新聞文本進行收集并分析得到政策熱點,數據來源包括中國新聞網、新浪新聞、百度新聞、人民網、央視新聞等渠道。為保證數據來源準確可靠,我們遵循以下原則收集數據:①在上述網站搜索標題中包含“中國”“非洲”“中非”等關鍵詞的新聞;②為將結果限制為經濟相關內容,將新聞頻道設置成“財經頻道”進行結果篩選或進行相似篩選操作;③使用爬蟲軟件獲取上述軟件所有相關新聞標題、新聞摘要及發表時間;④剔除缺失信息項,刪除缺少“標題”或“發表時間”的新聞;⑤將上述軟件獲取的所有數據進行合并,按照“標題+摘要”進行去重,同時對標題相同、摘要不同的數據進行合并;⑥由于本文研究熱點范圍限制在近七年,因此僅保留2017—2023年新聞文本。最終共收集到11 299條新聞數據。
值得說明的是,雖然2023年數據僅包含1月份發布的新聞,但由于新聞網站排序設置導致檢索出的該年度數據量較大,并且2022年年末中國對新冠疫情政策進行了調整,因此我們保留2023年數據,希望可以基于此,分析疫情政策調整后的發展方向。
本文采用LDA主題模型對收集到的11 299條新聞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十個主題,每個主題得到十個關鍵詞,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十個主題及前十個關鍵詞
在對主題關鍵詞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部分主題的關鍵詞相似度較高,于是我們人工對主題進行合并,最終得到六個主題。對關鍵詞進行整理后,本文將主題命名為:合作與發展、農業經濟、疫情下的合作、文化互鑒、旅游發展、數字經濟。六個主題詞對應的關鍵詞如表2所示。

表2 六個主題及關鍵詞
通過對主題關鍵詞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發現近七年來中非經濟合作的熱點:
第一,合作和發展是一直以來的主題。近些年來,非洲依然在遭受大面積的貧困,政治環境也依然具有不穩定性,許多國家的人民依然掙扎在疾病的陰影下。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尊重非洲國家主權的情況下,通過“一帶一路”共建為非洲落實建成各種基建項目,成為了非洲最大的投資國家,也為今后的中非貿易提供了保障。新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修建了超過6000公里鐵路、6000公里公路、近20個港口、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援建了130多個醫院和診所、170多所學校、45個體育場館、500多個農業項目,這些都是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有力證明。在金融方面,中非金融機構積極開拓對方市場,互換本幣,中方還向非洲大力捐資,有效為非洲金融市場增強了活力。擴大投資規模,促成雙方貿易發展,一直是中非雙方共同的發展方向。
第二,農業合作助力經濟發展。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目標。擴大出口是非洲經濟復蘇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中國市場給非洲農產品也帶來了重要機遇。非洲的農業資源極其豐富,但在這方面的技術還較為落后。因此,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及轉型,有效利用中方的先進技術和非洲在農業上的巨大優勢,深化農業合作,也是中非近些年的共同協作熱點。另外,以中非合作論壇為引領,經過中非雙方的通力協作,雙邊積極履行并落實了農業協作的各項措施,在援助、投融資、雙邊貿易等領域開展了廣泛且深入的合作。這也有助于非洲更好提高保證糧食安全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了非洲的農業轉型升級,將中非農業合作的互補優勢和發展空間逐步釋放。
第三,減輕新冠疫情對雙方發展的不利影響。新冠疫情爆發后,中非雙方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一情況下,中國首先站出來,與非洲國家守望相助,援助了大量物資及醫護人員,協助非洲國家度過難關。正如肯尼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拉斐爾·圖朱說的:“中國真正做到了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共克時艱。”
第四,文化互鑒,合作共贏。中非人文交流非常重要,且人文交流也會對雙方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群眾之間的文化交流溝通是雙方經濟合作的基石,這些合作方式不僅包括論壇交流,還有各種文化活動以及電影文化的輸出等。“中非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非洲行”等活動的成功舉辦,讓越來越多的非洲人認識了中國,讓他們了解了中國故事,也對雙方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五,中非攜手重振旅游業。中非雙方的關系不僅限于政府之間的合作,還包括人民之間越來越多的交流和溝通。隨著新冠疫情政策的調整,中國出境游業務得到穩步恢復。推動中非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更好促進雙方貿易往來,推動雙邊合作,為兩國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碰撞出新的火花。
第六,推動數字經濟等新興板塊合作。當前,數字經濟等新興板塊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作為數字經濟第二大國,在數字經濟技術上有著巨大的優勢。同時,非洲國家也開始意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作用,但受限于技術情況無法推廣及應用。中國主動幫助非洲國家推廣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平臺建設,設立“中非發展基金”,積極響應非洲國家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新產業新業態合作訴求,有力推動了非洲數字經濟板塊的發展。
本文使用LDA主題模型,在通過年份對數據進行切片后,分析出每個年份新聞文本的主題詞,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7—2023年新聞主題詞
通過關鍵詞的演化,我們也可以清晰發現不同時期合作熱點的變化,具體如下:
1.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后,中國就在積極擴大與非洲國家的開放合作,主動擴容“金磚”國家,同時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尋求和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也因此在2017—2019年,不同政策及活動多次成為主題熱點,“一帶一路”“金磚”“論壇”等多次被新聞提及。
2.2019年年末,新冠病毒開始流行,2020年年初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2020—2021年,中非雙方都受到了病毒的嚴重影響,“疫情”“疫苗”“新冠”等成為最多被提及的熱詞。在這一時期,疫情下如何堅持合作發展成為了新的主題。疫情下,中非雙方守望相助,一致反對將疫情政治化、將病毒標簽化,相互聲援,并肩戰斗。同時,中國也向非洲捐助大量醫療物資、提供醫護人員,譜寫了疫情下守望相助的佳話。
3.2022年及2023年,隨著疫情政策的逐步調整,新冠病毒對中非經濟的影響逐漸減弱,越來越少被主流新聞所提及,雙方逐漸開始從疫情的陰霾下走出,“發展”“經濟”成為了新的主題詞。2023年年初,中國對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可以想象,在這一新的時期,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深化,雙方經濟和文化的合作發展也會出現新的騰飛。
第一,堅定不移守望相助。六十多年來,中非雙方在反帝反殖的斗爭中結下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誼,“一帶一路”不是獨奏曲。過去的幾年,非洲政治環境平穩中依然時有動亂發生,經濟形勢持續低迷且發展緩慢也已經成為常態,疫情等突發國際事件更是加重了非洲的脆弱性。但在這一情勢下,尤其在面臨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時,中非雙方一次次互幫互助,實現了國際責任,也使中非關系更上一層樓。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非合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雙方在政治、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日漸加強,帶來巨大利益。在未來,中非雙方必將繼續堅持多邊主義,促進“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重大關切問題上互相支持,為雙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的環境。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非雙方都將始終攜手在合作共贏的康莊大道前行,續寫出國際合作歷史上的精彩篇章。
第二,擴大外貿規模,推進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非雙方之間貿易聯系緊密,規模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年末僅有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尚未與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合作得到了非洲各國的廣泛支持。盡管近些年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中非之間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但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依然連續13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的地位。在未來,隨著新冠疫情政策的調整,隨著中非雙方合作關系的不斷深化,投資和外貿規模必將進一步增長,為兩國帶來更多機遇。此外,中非之間的交流合作也不僅局限在經濟方面,基于文化、衛生、環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能夠為經濟增長帶來內生動力。近年來,雙方鼓勵學術和智庫合作,拓展文化和旅游合作,加強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有力促進了非洲國家的文化發展,為非洲培養了更多高素質人才,也進一步促進雙方人民的交流和理解。未來,雙方在保持貿易合作伙伴關系的同時,必將堅持推進互利合作,增進民間交流,促進中非民心相通,向非盟《2063年議程》中所描繪的美好藍圖不斷行進。
第三,利用數字經濟促進非洲經濟轉型升級。現如今,數字化浪潮早已席卷全球,各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但大部分非洲國家還存在“數字鴻溝”,未能及時趕上這一浪潮。受限于薄弱的技術能力,數字經濟在這些國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發展。長此以往,非洲國家與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將增長0.5%~0.62%。如今,中方正積極幫助非洲國家進行數字化建設,幫助鋪設光纖等基礎設施,幫助非洲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許多中國企業也在貢獻力量,如華為和中興等幫助非洲國家建設5G網絡,阿里巴巴在盧旺達建設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同時,數字化也逐漸覆蓋到其他領域。得益于中國的數字技術,非洲國家的農漁業也開始逐漸轉型。中非雙方在互聯互通中實現了合作共贏。
第四,打造合作新方式。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產業結構正在逐漸調整,工人工資等生產要素成本也逐漸上升。也因此,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遷往海外,而勞動力價格低廉、市場潛力巨大的非洲就成為了中國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截至2022年,中國已與二十余個非洲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區。這不僅幫助中國企業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還為東道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大量稅收。在未來,中非雙方還必將在更多的領域展開探索,持續營造開放兼容的合作模式,使這一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