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麗
(國營長風機器廠職工醫院婦產科,甘肅 蘭州 730070)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生殖系統腫瘤之一,致病原因尚不確切,臨床統計發現大部分是由于平滑肌增生導致。雖然多屬于良性腫瘤,但其發病癥狀仍然給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1],子宮出血、月經紊亂、腹部包塊、繼發性貧血、白帶異常等是其典型的臨床表征,若不及時醫治任其發展,就會嚴重到尿急、尿頻,甚至不孕。即使是良性肌瘤,隨著退行性變化的發展也可引發急腹癥甚至惡性癌變[2-3]。藥物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現階段治療此病的最佳方法仍是剔除或切除手術,包括宮腔鏡手術、經腹手術和經陰道手術等,其中全子宮與次全子宮切除術運用最為廣泛[4]。采取哪種方法治療應依據腫瘤類型、大小、位置、患者意愿及合并癥綜合判斷決定,但子宮切除后會影響盆腔結構和生理狀態,可能會使卵巢功能衰竭,對預后患者身體健康和夫妻情感和諧不利,在術式選擇時應尊重患者及家屬的意愿,盡可能做到既能治病又不影響日后的生活質量。為此,本次探究選取醫院治療的58例患者作為研究資料,以經腹全子宮與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為例,對比分析不同術式治療子宮肌瘤對女性卵巢功能及其生活的影響,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選取國營長風機器廠職工醫院在2020年2月—2021年8月接診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58例作為探究對象。入選標準:(1)依據患者病史,經B超、病理等檢查均符合WHO診斷標準,確診為子宮肌瘤,接受手術治療;(2)患者雙側卵巢功能無異常表現,手術時盡量保留;(3)年齡在22~60歲;(4)6個月內未服用甾體激素類藥物,內分泌及代謝正常;(5)研究過程患者及家屬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子宮內膜、宮頸等患有惡性病癥及其他內分泌型病癥者;(2)短期內有服用激素等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3)存在盜汗、失眠等嚴重的圍絕經期癥狀者;(4)不符合本次探究要求的其他因素患者。根據全切和次全切術式規范將58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45.12±2.49)歲;平均病程(12.86±3.21)月;肌瘤多發21例,單發8例;平均體重(54.51±2.36)kg;月經周期(26.6±2.83)d。觀察組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5.68±3.11)歲;平均病程(13.01±2.89)月;肌瘤多發21例,單發8例;平均體重(54.02±2.71)kg;月經周期(26.9±2.37)d。2組患者除肌瘤嚴重程度不同外,在年齡、病程、體重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可忽略不計(P>0.05),符合統計學處理要求。
2組患者入院后均做相應檢查和輔助治療,為手術進行做必要的準備,一切工作就緒后,對照組進行全子宮切除術,觀察組采用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5-6]。
1.2.1 全子宮切除術
(1)患者仰臥,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法,切開腹壁,探查盆腔情況;(2)順著子宮角位置探到卵巢韌帶下方處,利用子宮鉗提拉起子宮,然后夾持子宮向兩側做牽引狀;(3)再用組織鉗拉起圓韌帶,在離子宮附著點3 cm處,鉗夾切斷,然后縫合結扎遠側端;(4)分離闊韌帶后葉,切開陰道前壁,切除子宮;(5)縫合腹壁,手術完畢取出陰道紗布。整個過程動作要干脆利索,操作準確流暢,拿捏到位、處理干凈合理。
1.2.2 次全子宮切除術
(1)至(3)步驟同全子宮切除術,(4)子宮前腹膜充分暴露后,翻出子宮并縫扎好兩側輸卵管,在子宮峽部上1 cm處再次雙重結扎子宮頸動脈的上行支;(5)然后向下楔形切除子宮體,迅速采用電凝宮頸殘端止血,做好縫合,宮頸復位,縫合宮頸前頸膜和穹隆陰道黏膜切口,最后做好關腹工作。對比分析2組患者臨床手術治療效果的優劣。
1.3.1 手術指標觀察記錄2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流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治療時間等。
1.3.2 卵巢功能指標
對術前和術后1個月內患者的卵泡情況做超聲檢查,觀察、測定、記錄2組患者的促卵泡素、黃體生成素數量,雌二醇血清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指標。
1.3.3 并發癥狀況
觀察2組患者術后1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具體項目主要有:皮下氣腫、陰道感染、陰道出血、靜脈血栓等。
本次數據處理選用SPSS 13.0軟件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比較有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卵巢功能指標、雌二醇血清E2水平高于對照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卵巢功能及血清指標比較
根據觀察記錄,觀察組發生皮下氣腫1例、陰道感染1例、陰道出血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為17.24%;對照組發生皮下氣腫2例、陰道感染2例、陰道出血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發生率為31.03%。2組數據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在30~50歲婦女群體中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上升趨勢明顯[7-8],屬于雌激素依賴性腫瘤。其造成的慢性貧血、不孕、繼發性惡性腫瘤等病癥,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因此,一旦確診應及時有效治療?,F行治療通常是通過手術切除子宮來去除病灶,全子宮切除術與次全子宮切除術是目前治療子宮肌瘤最主要且有效的方法,相比藥物和微創手術治療,前者最直接,療效也最好,并發癥少,不易復發。然而相關研究認為,卵巢血供的七成源自子宮動脈,切除了子宮等于“斷絕了卵巢營養”、減少了卵巢血流量,致使卵巢正常功能減弱,并逐漸衰竭。同時這2種術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全切除是指將子宮體和子宮頸全部摘除,次全切除只是切除子宮體,保留了子宮頸,因而對盆腔結構和卵巢功能的影響以及造成的預后并發癥也不一樣。比如前者易引發膀胱和直腸脫落、卵巢功能失調等并發癥,后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相對就要小很多,但不能徹底根治,會有復發之憂。故手術方式的選擇,除了依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病灶位置、肌瘤數量及擴散面積等因素之外,還要遵從患者及家屬意愿,綜合評估而定,盡量做到讓患者既徹底去病又能不影響預后的生活質量。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在手術持續時間(89.57±12.37)min、術中出血量(120.36±13.45)mL、術后排氣時間(12.63±2.35)h和住院時長(4.82±3.08)d方面,均少于對照組相應的各項指標,且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說明次全子宮切除術相對簡單,對宮腔其他器官和組織造成的創傷更小,術后患者恢復較快。而在卵巢功能指標黃體生成素(6.84±2.56)mIU/mL、促卵泡激素(17.41±1.16)U/L、血清E2水平(58.31±5.27)pmoL/L方面,觀察組分別高于對照組的5.76±1.19mIU/mL、12.38±1.06U/L和49.68±5.08pmoL/L,說明次全子宮切除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比全切除術要小得多,因為前者只切除了部分子宮,不包括宮頸,對患者的卵巢幾乎沒有影響,而后者是將子宮和宮頸全部切除,包括卵巢。這也是兩種手術最大的不同。從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也可以得到驗證,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引發的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對患者康復的影響相對也較小。但從徹底根治的角度來講,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效果最好,沒給病灶留下滋生的余地,次全子宮切除術恰好相反。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發生率同樣顯著低于對照組,皮下氣腫、陰道感染、陰道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17.24%,而對照組上述癥狀的發生率為31.03%,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反映出次全子宮切除術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操作簡單、術后患者康復快等優勢特點。尤其是子宮頸的保留對患者卵巢功能影響很小,對宮頸分娩功能的創傷也不大,從而不至于影響到日后的夫妻關系,保證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性和諧,這與齊文華和劉慶利[9]在全子宮與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女性卵影響探析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治療女性子宮肌瘤的方法不止手術一種,即使采用最常用手術措施,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卵巢功能造成一定影響。相較全子宮切除術而言,次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并發癥少、康復時間短、對卵巢臟器及性功能的影響更小。因此,近年來這一術式隨著宮頸癌篩查技術的完善,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和選擇。任何一種技術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包括全子宮與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只有依據患者當時的情狀綜合判斷,作出正確且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選擇,才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