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冉 陳成
“比亞迪在一步步印證判斷,也可以說是孩子在拿著好成績回報家長。比亞迪是確定性最大的。”
這是國補終止后,一名投資者在一篇質疑“比亞迪銷量或將受到沖擊,特斯拉、小鵬等眾多車企降價或保價保銷量,比亞迪近乎全線漲價”的帖子下,力挺比亞迪的回復。
這種認知的形成,當然離不開比亞迪亮眼的表現。在電池技術和混動技術方面,它有著獨特的競爭優勢。2020年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2021年搭載DM-i超級混動的秦Plus、宋Plus和唐等車型上市后,銷量起飛。
需求層面,也是讓人艷羨。如去年9月,比亞迪曾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在手訂單充足。
在市場預期上,更是拉滿想象力。據行業紀要,比亞迪2023年的銷量基調為:保底銷量300萬輛,經銷商任務銷量400萬輛。
種種趨勢疊加,在部分投資者眼里,比亞迪儼然成了長紅的存在。
但問題是,眾所周知“樹不會長到天上”。因觸及天花板,難以維持強勁增長的情況,已經在特斯拉上演過:價格帶滲透率和自身市場占有率趨于飽和,疊加競爭因素,特斯拉需求拐點出現: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國的訂單儲備降為0;同時在中國區的銷量,同比、環比雙雙下滑。
基于此,特斯拉被市場重新定價——股價從2022年10月以來,持續下滑。
由此有理由推斷,比亞迪也很難做到一直蒙眼狂奔。那么,比亞迪目前處于什么階段呢?強勁的趨勢還能持續多久?接下來可能駛向哪個方向?
本文將從需求動力以及約束條件兩方面展開分析。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發端于一、二線城市。甚至之后的時間里,也深深烙印在一眾車企的銷量構成中。
以特斯拉來說,2022年1—6月,一、二線城市銷量占比達93.6%。理想也在廣州車展上透露:理想有80%以上的銷量都是來自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
然而,比亞迪的銷量構成,打破了這一點。
數據顯示,2021—2022年,比亞迪幾款熱銷車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銷量占比,從30%增長到近40%。也就是說,比亞迪的需求變數與下沉市場有關。
當然,或許有人會質疑,下沉市場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價格聚焦在10萬元以下的微型電動車。而比亞迪的車型大多數集中在10萬—20萬元的價格帶(總計12款),似乎并不符合下沉市場的需求選擇范圍。
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數據顯示,燃油車方面,人們的價格偏好更集中于10萬—20萬元的車型;同時,下沉市場暢銷車型大多為低油耗,追求燃油的經濟性。換言之,下沉市場追求的并非低價,而是性價比。引申到新能源領域,也是同樣的邏輯。
然而新能源滲透早期,大部分都是中高端車型,強調外觀內飾和前沿技術的應用,與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相悖。
可選范圍有限下,微型車得以在下沉市場大行其道。數據顯示,五菱宏光MINI EV2020年上市后,迅速終結了特斯拉Model 3稱霸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榜第一的神話。
不過,2022年以來,下沉市場的新能源消費開始加速,不僅滲透率提升幅度快于高線城市,銷量占比也提升明顯。這樣一來,僅靠微型車顯然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如此背景下,那些具備性價比特征的新能源產品放量,大概率都會被市場接受。而就目前的情況看,躺贏的是車型最多的比亞迪。
2022年1—8月下沉市場新能源銷量Top10排行榜上,比亞迪的車型占據了5席。
進一步引申來說,憑借性價比特征:混動車型采用“油+電”驅動模式,相比傳統燃油車,更經濟節約;購置稅、新能源下鄉補貼等因素,使得新能源汽車購置成本進一步降低。
沖入下沉市場的比亞迪,大搶同級別燃油車市場蛋糕。
以比亞迪秦Plus DM-i為例,其11.38萬—15.28萬元的售價,直接切入了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第一梯隊的日產軒逸、大眾朗逸等車型的價格帶。
同時,其使用周期成本能做到約21萬元,相比之下,豐田卡羅拉的使用成本在26萬元左右。
直接的替代效應沖擊下,使得2022年合資品牌銷量幾乎全線下滑,同比降幅接近10%,尤其第四季度,同比下降37.9%。
市場份額的表現,也是一樣。測算顯示,在10萬—15萬元價格區間的Top20銷量中,2021—2022年,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下降了13%,其中本田和大眾下跌最為明顯。與之相反,比亞迪在該價格區間的市場份額提升16.5%。
總的來說,在下沉市場新能源滲透紅利釋放中,比亞迪承接性價比需求,替代沖擊了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獲得了增量拉升。
但在任何單一市場,樹都不會長到天上。而宏觀趨勢受益者,也并非只有比亞迪。那么,比亞迪在下沉市場的需求處于什么狀態呢?

一般來說,在某一市場上,銷量滲透率達到銷量天花板的50%之前,需求是加速或持續增長的。在這個階段,投資者可以賺估值、業績雙擊或者業績增長的錢。而一旦超過銷量天花板的50%,接下來的銷量增速大概率會顯著放緩——從加速轉為減速,需求拐點可能出現。在這個階段,確定性大打折扣,投資者只能賺博弈的錢。
特斯拉就是類似情況,其需求回落的時點,銷量滲透率正對應需求拐點特征。特斯拉2022年1—10月的銷量達到了天花板(單一廠商市場占有率25%的銷量)的50%。
回到比亞迪來說,相比豪華車市場,其聚焦的下沉市場(10萬—20萬元)參與者眾多,單一廠商市場占有率達25%的實現難度很大。比如,2021年該價格區間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東風日產也只有17%。
但考慮到比亞迪的先發優勢,這里給予其25%的下沉市場占有率假設。由此,可得其天花板銷量約為315萬輛。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比亞迪下沉市場已實現銷量70萬輛,占到天花板銷量的約22%。
上述說過,比亞迪預期2023年的總銷量目標是保底銷量300萬輛。假設2023年下沉市場銷量占比能提升到 50%,那么下沉市場的銷量就實現了150萬輛。
如此一來,意味著2023年年底,比亞迪就有可能在下沉市場,銷量滲透率達到天花板的50%。也就是說,按照2023年銷量目標,還有不到一年,比亞迪在下沉市場就可能劃過投資最肥美的時期,來到魚尾,面臨需求拐點。
更雪上加霜的是,上述測算是基于25%的市場占有率(預期最高市場份額)的理想假設,現實期限可能比測算的更為緊迫。
要知道,比亞迪能夠抓住下沉市場的紅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市場供給受限。
具體來說,相較特斯拉和新勢力,包括比亞迪在內的傳統車企,大多從低端燃油車起步,在下沉市場有經驗積累。
比如渠道上,比亞迪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比例約為50%,有近800家(截至2022年9月)。相比之下,中低端定位的新勢力哪吒,下沉市場的門店數僅為289家,而高端定位的“蔚小理”等,則均沒有超過200家。
品牌認知度上,近六成下沉市場有娃群體購買新能源車時,選擇傳統汽車品牌,而選擇新勢力的人群只有16%。
這一方面有傳統品牌深耕多年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看到,2020年以來,新勢力品牌時常見諸報端的是與安全事故相關的報道,而傳統車企的搜索熱點,都是和產品相關,這一定程度影響下沉市場購車決策。
當然,下沉市場的渠道布局和品牌認知度,比亞迪僅相比新勢力有優勢。而相對傳統車企,事實上比亞迪一定程度上“撿了漏”。
和比亞迪大力布局10萬—20萬元價位車型不同,2020年以來,其他大部分傳統車企新能源轉型都試圖通過高端化切入,如長城的魏牌和沙龍、吉利的極氪、長安的阿維塔、北汽新能源的極狐等,而對自己燃油車時代擅長的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鮮少布局。
比如,長城在該價格區間的品牌只有歐拉。且為了保利潤,長城還停止生產低端車型歐拉黑白貓,以保價格在20萬元左右的新車型芭蕾貓上市。
吉利也是類似,全新推出的插混系統搭載的新車型一直在2022年下半年才陸續上市。
這樣做的出發點,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這是我國汽車品牌沖擊豪華汽車細分市場最好的機會。從市場層面來說,40萬元售價、純電市場是我國品牌向豪華車市場進階的關鍵”。但這也造成了下沉市場“供給相對受限”的特點。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主流價格在10萬—20萬元的比亞迪,能享受最多的下沉紅利。
但現在這種局面出現了變化。肉眼可見,2023年下沉市場將是新能源汽車的主戰場。
一方面,傳統車企陸續發力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的新能源產品,特別是加快了對混動領域的布局;另一方面,特斯拉和新勢力們也對下沉市場虎視眈眈。
比如,理想高管在去年12月的采訪中提到:“2023年三、四線城市是重點發力方向,三線城市基本能完全覆蓋,還能覆蓋一部分頭部的四線城市。”

外媒報道,特斯拉將進一步簡化Model 3的內飾造型,目的是降低成本,價格可能進一步下探。Model 3中期改款將在2023第三季度交付。
毋庸置疑,這將對比亞迪產生沖擊,可能會加快下沉市場需求拐點到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比亞迪需求遷移成功,有新的價值釋放,仍然能抬高估值。目前來看,想象力一個是正在拓展的海外市場,另一個是高端化品牌升級。
梳理來看,比亞迪的銷量強勢與抓住下沉市場的結構性紅利有關。
2022年,在下沉市場新能源“需求成長、供給相對稀缺”的背景下,比亞迪憑借性價比產品布局,在下沉市場替代合資燃油車,搶到最大蛋糕。
但進入2023年,按照比亞迪今年的銷量目標,很可能年底,其在下沉市場就面臨需求拐點。同時,供給側約束條件顯見要發生轉變,隨著競爭加劇,這一進程可能會被加速。
(本文來自表里表外,ID:exce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