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龕佛像造型分析

2023-03-08 02:59:30黃文智
藝術探索 2023年1期

黃文智

(天津美術學院 造型藝術學院,天津 300141)

隴東地區大致包括今隴山以東的平涼市和慶陽市,此地自漢開辟絲綢之路以來,就成為關中向北、向西的交通要道。隴東地區在十六國時期便有佛教活動,至北魏時有多處石窟開鑿①隴東石窟主要包括以下各處:涇河流域主要有慶陽的北石窟寺,涇川的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羅漢洞石窟、丈八寺石窟,鎮原的石崆寺、玉山寺石窟等;隴山東面有華亭石拱寺石窟,西面有莊浪云崖寺石窟群和陳家洞石窟;子午嶺群山中的石窟分布在葫蘆河流域的平定川,主要有保全寺石窟、張家溝門石窟、金家砭石窟、安定寺石窟、蓮花寺石窟等眾多的小石窟。共計有60多處。見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物局編《甘肅石窟志》,甘肅教育出版社,第378頁。,其造像活動延至明代。隴東地區眾多石窟中,以慶陽北石窟寺和涇川南石窟寺最為重要,前者第165窟與后者第1窟,為北魏晚期開鑿,規模宏大,窟內均以雕刻高大的七佛題材為主,在窟形結構和圖像配置上呈現出高度相似的特征。北石窟寺包括第165窟在內,共有295個窟龕,造像數量眾多,而南石窟寺僅有8個窟龕,除了開鑿于北魏的第1窟和唐代的第5窟外,其余為空窟或風化嚴重洞窟。因此,學界對于南石窟寺、北石窟寺的研究中,多以后者為主。

學界對北石窟寺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鄧健吾較早就北石窟寺第165窟的形制、造像題材、開窟者及造像思想展開論述②見鄧健吾《慶陽寺溝石窟“佛洞”介紹》,《文物》1963年第7期。,具有開創性意義。隨后,80年代出版的《慶陽北石窟寺》(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寺文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隴東石窟》(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寺文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相對全面地介紹了北石窟寺相關內容。90年代末,宋文玉、李紅雄編《北石窟寺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輯錄了此前北石窟寺研究成果。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的《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文物出版社,2013年),完整呈現了北石窟寺窟龕造像的各種細節,以及南石窟寺的內容總錄,是一本內容翔實的考古報告。近些年來,還有多篇論及隴東北石窟寺窟龕造像的學術論文面世③博士論文如董華鋒《慶陽北石窟寺北魏洞窟研究》,蘭州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如高澤《慶陽佛教石窟寺調查及相關問題》,蘭州大學,2013年。。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從考古學層面,就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的開鑿時間、窟形、題材、造像思想及局部圖像解讀等展開討論,但于窟龕造像自身造型及與他處造像的橫向聯系論述不多。造像特征分析能夠更客觀、具體地反映造像的樣式來源、變化規律和開鑿次第等。

本文采用考古類型學和美術史樣式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實地考察基礎上,結合學界披露資料和研究成果,以狹義的窟龕佛像(佛陀造像)為研究對象,探討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窟龕佛像的造型樣式及相關問題。

根據佛像衣裝造型的不同,本文將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佛像分作七組來闡述,梳理其各自的造型特征和變化規律。

第一組佛像

第一組佛像為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造像龕佛像。樓底村石窟又稱北1號窟,可視作北石窟寺的延展窟,位于慶陽北石窟寺主窟群以北1.9千米處的蒲河右岸、樓底村南。[1]244該窟為平面長方形平頂中心柱大窟,中心柱下層四面大龕中均雕刻佛坐像,這些佛像不同程度上吸收了6世紀初北魏新舊都佛像特征。

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東面大龕佛坐像(圖1),頭部漫漶,雙手殘。身著右肩半披式袈裟,袈裟右領襟自右肩垂下覆蓋右上臂(以物象自身為準區分左右,下同),在右脅下左轉披搭在左肩上,領襟、衣邊皆有繁復的S形圖案作內外翻轉。在胸部表現為自左肩斜向右脅的僧衹支,跏趺坐雙腿下有簡短衣襟覆蓋在龕內平臺上。衣裝貼身表現,衣褶以陰線刻為主。同一中心柱北面大龕佛坐像(圖2),頭部有高大肉髻,發髻作波紋表現,但五官已漫漶不清。雙手置于跏趺坐雙腿上,施禪定印。佛像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兩領襟自然下垂,其中右領襟經跏趺坐雙腿披搭在左臂上(由于兩臂及跏趺坐雙腿處衣褶漫漶不清,衣褶細節難以辨認)。胸部僧衹支領襟圍合成U字形,表現束帶,束帶兩端結節形成對稱的水滴形環套后并置下垂。衣裝貼身表現,衣褶為較薄的片形階梯狀。這種造型與洛陽龍門古陽洞南壁第206龕佛像④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科學出版社,2001年,圖版288。該龕位于古陽洞南壁中層龕與西壁交接處,開鑿年代大約在北魏宣武帝正始至永平年間(504—512年)。高度接近。

圖2 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北面大龕佛坐像

中心柱南面大龕佛坐像(圖3),頭部已損毀,雙手掌朝上疊加在一起施禪定印。身著右肩半披式袈裟,袈裟右領襟覆蓋右臂至肘部后以條帶狀披搭在左臂。其中右領襟末端披搭在左臂,是雙領下垂式袈裟佛像的典型特征之一。這種特殊的領襟披搭形式,在北魏晚期關中石刻佛像中可以找到相似造型⑤圖見西安碑林博物館編《長安佛韻——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頁。西安市未央區出土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年)杜供仁造像碑下層龕佛坐像(西安博物院藏),身披右肩半披式袈裟,右領襟也作如是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關中實例僅僅是外層袈裟右領襟與樓底村中心柱南面大龕佛坐像相似,衣褶雕刻樣式則區別明顯。。佛像胸部表現有自左肩斜向右脅的僧衹支,跏趺坐雙腿及以下衣褶漫漶不清。中心柱西面大龕佛坐像(圖4),保留有高肉髻,波紋發髻,面部被后世重修,雙手掌朝向腹部疊加在一起施禪定印。佛像袈裟為雙領下垂式,左領襟自然下垂,右領襟垂至腹部后左轉披搭在左臂上。胸部有自左肩斜向右脅的僧衹支,未表現束帶,跏趺坐雙腿下有簡短的覆座懸裳。佛像兩臂衣襟下緣衣邊的內外翻轉呈幾字形,這一特征在前三例佛坐像中并不是很鮮明。該像手印和著衣形式,與洛陽龍門古陽洞西壁主尊佛像⑥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6。相類同,后者大約完工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之前⑦古陽洞西壁主尊兩脅侍菩薩周側各有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雕刻小龕,可知小龕和西壁三尊主像完成于正始二年(505年)之前。見宿白《洛陽地區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26頁。。衣襟下緣衣邊的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也可在龍門古陽洞中找到對應實例⑧如龍門古陽洞北壁第134龕佛坐像覆座懸裳下緣亦作幾字形內外翻轉。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74。。

圖3 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南面大龕佛坐像

圖4 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西面大龕佛坐像

上述四例佛坐像擁有相同的窟形,皆為佛坐像,兩側均有脅侍菩薩。值得注意的是,四像衣裝皆貼身表現,軀干與兩臂的空間結構關系特別清晰,這是云岡中期龕像的顯著特征。四像雖共處同一中心柱中,但衣裝造型又有明顯差異,說明匠師在雕刻同一空間中多尊佛像時會有意強調細節的不同(千佛造像除外)。

《慶陽北石窟寺》一書認為,樓底村1號窟年代要晚于慶陽北第165窟。[2]42也有觀點認為,該窟開鑿于北魏494—504年之間。[3]370不過就佛像造型樣式而言,我們可得出新的認識。樓底村1號窟中心柱四面大龕佛坐像,在衣裝貼體和人體形態上與大同云岡中期窟龕佛像相近,但在著衣形式上,兼容了關中造像和洛陽龍門龕像特征,衣飾及衣褶雕刻樣式則以龍門龕像特征為主,后者有造像紀年。根據這些線索可以推測,樓底村石窟中心柱龕像大體上創建于龍門古陽洞西壁主尊完成(505年)之后,最晚可能延至510年前后。

第二組佛像

第二組佛像為北石窟寺第165窟七尊佛立像和南石窟寺第1窟同形式組合的七尊佛立像。北石窟寺第165窟位于石窟群正中位置,也是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的洞窟。其平面呈橫長方形,覆斗頂,東壁(正壁)雕三尊佛立像(圖5)、四身脅侍菩薩,南、北兩壁各表現有兩尊佛立像和三身脅侍菩薩,其中佛像高均在8米左右,高大雄偉。南石窟寺的窟形和北石窟寺相同,三個壁面(北壁為正壁)圖像配置與北石窟寺并無二致,只是佛立像身高為6米左右,較北石窟寺佛像略小。這14尊佛立像,尺寸較大,造型雄偉,衣褶的雕刻樣式極為鮮明。

圖5 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北壁造像,齊慶媛攝

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圖6),位處整個洞窟空間的中心位置。佛像有高肉髻,磨光發髻,五官雕刻粗獷,整體造型特征與云岡第一期窟龕主尊佛像相近。左手抬起作掐指狀,右手上舉施無畏印,跣足立于臺基上(臺基上有低矮的蓮臺)。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左領襟自然下垂,右領襟下垂至腹部左轉披搭在左臂上。腰部以下袈裟衣襟略外侈。胸部袈裟領襟圍合空間內可以看到中層和內層佛裝。中層佛裝衣領呈U字形,其下表現束帶。這種衣裝造型的最早實例可在云岡第27B窟主尊佛像⑨圖見(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云岡石窟》第十五卷《西方諸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1—1956年,圖版26B。中見到,該窟西壁有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和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窟龕造像記⑩圖見(日)大野清一、長廣敏雄《云岡石窟》第十五卷《西方諸窟》,圖版28A、B。,云岡第34A窟里也可以看到相同造型?。U字形衣領內僧衹支上也系縛束帶,束帶兩端結節形成蝴蝶翅膀般造型后并置下垂。相似造型也在前述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北面大龕佛坐像(圖2)中出現。佛像袈裟衣褶皆為剖面作鋸齒形的凸棱狀,兩臂及下半身下垂佛裝衣邊,皆雕刻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凸棱狀衣褶與幾字形內外翻轉衣邊結構結合在一起,形成極為硬朗的外形和富于表現力的視覺觀感。這種凸棱狀衣褶的源頭或是較早的金銅佛像,金銅佛像實例如長安縣黃良公社(今為西安市長安區黃良街道)石佛寺遺址出土十六國金銅佛像?圖見浙江省博物館編《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文物出版社,2018年,圖版5。。目前所見雙領下垂式袈裟金銅佛像衣褶作凸棱狀表現實例,要晚至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間(516—518年)?實例如平山出土北魏孝明帝熙平三年(518年)金銅二佛并坐像,見(日)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中國仏教彫刻史論》),吉川弘文館,1995年,圖版142。。與幾字形內外翻轉衣邊相似的造型,在大同云岡第6窟中就已經流行起來?實例如云岡第6窟南壁下層中間龕佛像、同窟南壁上層東側龕佛像,圖見(日)大野清一、長廣敏雄《云岡石窟》第三卷《第6窟》,圖版32、圖版12。,更典型的實例見于洛陽龍門古陽洞西壁主尊佛像?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7。。該像右 領襟披搭在左小臂的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極為硬朗的轉折處棱角,與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的衣邊轉折幾乎一致,只是其衣褶并不表現為凸棱狀。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兩側的佛立像,著衣形式和衣褶雕刻樣式,與中間佛立像幾乎一致(圖7),南壁兩佛立像(圖8、圖9)、北壁佛立像(圖10),整體造型特征基本與同窟東壁中間佛立像等同(南壁西側佛立像的領襟披搭形式較為特殊,采用了龍門古陽洞龕像左右領襟皆披搭于左臂的形式,具體情況見后文敘述)??芍诘窨淘摱纯咂咦鸱鹆⑾駮r,基本上按照統一的粉本來施工,這與慶陽樓底村石窟中心柱四面大龕佛坐像追求個體變化的理念區別明顯。

圖6 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李靜杰攝

圖7 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北側佛立像,侯楠山攝

圖8 慶陽北石窟寺第165窟南壁造像

圖9 北石窟寺第165窟南壁西側佛立像

圖10 北石窟寺第165窟北壁佛立像,李靜杰攝

這些高大的佛立像,在營建之初應該有嚴格的設計,人物身高比例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造型藝術中,人物身高比例是以頭部高度為單位來計算的,如一般人的身高是7頭高,這個數據是身高和頭部高度相除的結果。其中身高是人直立時頭頂至足跟的直線距離,頭高則是去掉頭發以后的頂骨至下巴的垂直高度。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佛陀頭上有隆起的肉髻,在計算佛像身高比例時,這部分尺寸應該不算在內,因為肉髻猶如盤起的發髻,并且肉髻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高低大小的變化?比如北魏中晚期佛像肉髻高大,至東魏時明顯變小,這一變化趨勢在北齊時達到極致,肉髻特別低矮。此外,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佛像肉髻也存在高低不一的情形。因此,肉髻是一個變化形態的造型,不參與身高比例的計算。。大同云岡第一期窟龕大尺寸佛立像的身高比例大多接近5頭高(不含肉髻尺寸),頭部明顯偏大,相較之下,佛坐像身高維持在4頭高左右(站立后為7頭高左右),比例協調。[4]106-108北石窟寺第165窟七尊佛立像,造型統一,人物高度也相當,故本文選取該窟東壁(正壁)中間佛立像和北壁東側佛立像進行計算。(圖11)方法是在實測線描圖上?該像的實測線描圖可以客觀反映人物的各部分比例關系。繪制身高作標尺,以頭高為基準進行比例換算,由此可得出人物身高比例接近5頭高。這一結果與云岡第一期窟龕大型佛像基本一致。

圖11 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正壁)中間佛立像(左)和北壁東側佛立像(右)比例

上述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著衣形式、造型樣式和人體比例,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當時佛陀造像審美特征。需要強調的是,凸棱狀袈裟衣褶和幾字形衣邊內外翻轉的結合,應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綜合來看,北石窟寺第165窟以東壁中間佛立像為代表的七尊佛立像,在衣裝形式方面,主要參照并融合了云岡第二期后段至第三期龕像,以及龍門古陽洞龕像部分特征,而在衣褶雕刻上面,應該吸收了金銅佛像的做法,這一特征可能是為了強調佛像視覺上的張力。七尊佛立像的人體身高比例均在5頭高左右,與云岡較早窟龕佛立像非常接近。學界普遍認為,北石窟寺第165窟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創,這個時間,應該是指石窟開始開鑿的時間,而不是完工時間。?史載奚康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討伐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造反,北石窟寺應該是此事件后才開始開鑿,如此大規模的石窟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永平二年(509年)是北石窟寺的開創年代,而不是完工年代。張寶璽也在《北石窟寺七佛之考釋》一文中認為,南、北石窟寺本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分別創建于北魏宣武帝年永平二年(509)和三年(510)的一對雙窟。(張寶璽《北石窟寺七佛之考釋》,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上],第36頁)宋文玉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見宋文玉《概述》,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上),第30頁。這些佛立像的衣裝造型融合了云岡和龍門古陽洞龕像特征,但絲毫不見龍門賓陽中洞佛像的造型元素,再考慮到開窟所需工期,筆者推測該窟完工時間略早于龍門賓陽中洞,或與此洞窟同期完成?對于賓陽中洞的完工時間學界意見并不統一,大體是北魏宣武帝延昌末至孝明帝熙平年間(514—518年)。考慮到龍門北魏窟龕群龕像的造型變化規律,筆者認為,賓陽中洞完工時間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中至延昌初(510—512年)。見黃文智《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東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敦煌學輯刊》2015年第1期,第109-110頁。,年代約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512—515年)。

南石窟寺第1窟北壁中間佛立像(圖12),高肉髻,磨光發髻,面龐圓潤,五官特征較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清秀。佛像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右領襟披搭在左臂上,胸部中層佛裝衣領作U字形表現,其下的束帶兩端結節后并置下垂,僧衹支領襟同樣被束帶系縛在一起??梢钥闯?,南石窟寺第1窟北壁中間佛立像著衣形式,與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大體一致。該像袈裟衣褶也作剖面為鋸齒形的凸棱狀表現,兩臂及佛裝衣襟下緣作內外翻轉成幾字形,這些特征與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類同,只是明顯不及后者粗獷硬朗,整體氣質要清秀很多。

圖12 南石窟寺第1窟北壁中間佛立像,侯楠山攝

南石窟寺第1窟東壁北側佛立像(圖13),頭部特征與同窟北壁中間佛像一致,亦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不過胸部中層佛裝U字形衣領下不見束帶。該像袈裟衣褶發生了明顯變化。兩臂處袈裟衣褶雖然有一定程度風化,但大致可以辨認出兩較大凸棱間有細小凸棱,形成大小凸棱組合的雕刻樣式。這種袈裟衣褶在中原北方東部地區北魏晚期至東魏初期的實例中流行。?實例見胡國強主編《你應該知道的200件曲陽造像》,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圖版17、19、20。佛像腹部以下衣褶樣式較為獨特,似乎是將北石窟寺第165窟東壁中間佛立像同一位置的粗大凸棱狀衣褶,分解為有寬窄和起伏變化的條帶狀,形成一種密實和豐富的視覺效果。兩臂下垂式袈裟衣邊的內外翻轉結構呈較為流暢的S形,這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七佛及同窟其他佛立像的幾字形內彎翻轉不同,不過兩腿以下袈裟下緣衣邊又保留了后種造型。在整個洞窟的七佛中,這種變化形態衣褶樣式僅此一例,其他佛立像與北壁中間佛立像幾乎一致。

圖13 南石窟寺第1窟東壁北側佛立像,侯楠山攝

在人體比例上,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有所差別。南石窟寺第1窟北壁中間佛立像,身高比例約為5.9頭高,同窟東壁北側佛立像,身高比例同樣維持在這一數據,(圖12、圖13)?兩像為正面拍攝,視線高度接近佛像身高,無明顯透視變形。說明該窟不同壁面的佛立像均按照嚴格的身高比例設計。接近6頭高的身高比例,在視覺上明顯比北石窟寺佛立像要協調。云岡二期窟龕佛立像及此后的中原北方北朝佛立像,也多為6頭高左右??梢钥闯觯笸茖蠓鹪煜窠涷炓欢ǔ潭壬显诒笔咚碌?65窟中得以繼承,但后者空間并不如云岡那般狹窄,佛像尺寸也不及后者高大,頭部偏大的觀感顯得較為強烈。這種情形在南石窟寺七尊佛立像中得以改變,可以說是對該區域此前佛像造型一定程度的調整。

原置于南石窟寺的《南石窟寺之碑》(現藏涇川縣文化館),明確記載了該寺由奚康生創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這應該是北石窟寺工程開始后的繼續。雖然兩處洞窟皆造七佛和脅侍菩薩,圖像配置高度相似,人物衣褶雕刻樣式也趨于類同,但兩處洞窟人物身高比例和臉部特征有著明顯差異。這種不同顯示出造像審美理念的不同和年代的先后關系。另外,南石窟寺第1窟東壁北側佛立像的袈裟衣褶雕刻樣式很特殊,其更為繁縟的裝飾趣味與同窟其他佛立像差異明顯,其完工時間可能要晚于其他佛立像,但與東部地區袈裟衣褶作大小凸棱狀組合佛像的關系尚難以明確。

第三組佛像

該組實例皆為北石窟寺第165窟外南北兩側崖壁中下層窟龕的佛坐像,其著衣形式、衣褶雕刻技法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中的佛立像區別明顯,而和中原北方地區北魏晚期佛像造型相近。

北石窟寺第85龕主尊佛坐像(圖14),頭、手殘缺不全,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右領襟披搭在左臂上(該部分已損毀),僧衹支上表現束帶,束帶兩端結節后并置下垂。該像最顯著特征是覆座懸裳的表現樣式,其外層懸裳表現為:腹部以下袈裟衣襟下垂至跏趺坐右腿時,被折疊成兩片長橢圓形造型,兩臂外側下垂衣襟覆蓋膝蓋并下垂。覆座懸裳衣邊有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衣邊棱角已漫漶),腹部以下袈裟衣襟被右腿折疊成兩片長橢圓形造型,這種形式在大同云岡西方諸窟第21A—C窟中就已經出現?圖見(日)大野清一、長廣敏雄《云岡石窟》第十五卷《西方諸窟》,圖版8。,保存更完好的實例見于云岡西方諸窟第26窟西壁下層北龕佛坐像。兩像中,前者大致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初就已完成,說明這種懸裳樣式在云岡龕像中出現的年代不晚于5、6世紀之交。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第157龕佛坐像?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119。同類造型佛像還有不少,實例如龍門古陽洞南壁第181龕佛坐像、同窟北壁第190龕佛坐像(分別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279、168)。,右領襟以下袈裟衣襟同樣被右腿折疊成兩片長橢圓形造型,與云岡第26窟東壁下層南龕佛坐像高度相似,但該像懸裳更為飽滿和修長,莊重和裝飾的意味尤為鮮明。相較而言,北石窟寺第85龕主尊佛坐像的覆座懸裳形態更接近龍門古陽洞實例,與其關聯應更為直接。

圖14 北石窟寺第85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237龕正壁(東壁)佛坐像(圖15),頭、手不同程度殘損,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領襟下垂至腹部左轉披搭于左臂,胸部僧衹支衣領呈粗大的U字形,U字下的束帶結節后下垂于袈裟右領襟外,兩臂下垂袈裟衣襟及覆座懸裳外層衣褶作低矮但較寬的凸棱狀,衣邊皆作類幾字形的翻轉結構??梢钥闯?,僧衹支衣領作U字形、凸棱狀衣褶和衣邊作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都是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的造型特征,但該像與其又有區別,可算作年代較晚造像對此前實例的新發展。

圖15 北石窟寺第237龕正壁(東壁)佛坐像

北石窟寺第229窟正壁(東壁)佛坐像(圖16),頭、手均殘損,雙領下垂式袈裟保存完好,兩領襟圍合成U字形,僧衹支作交領表現,胸部束帶結節后下垂于袈裟右領襟外。覆座懸裳處兩片拉長的長橢圓形造型完全一樣,其他部分衣襟亦呈對稱表現,極富裝飾意味。該像袈裟衣褶已經舍去了凸棱狀起伏樣式,但衣邊作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依然保留了下來。北石窟寺第229窟兩側壁(南、北壁)佛坐像除了僧衹支和束帶略有變化外,其他特征與正壁佛坐像高度相似。?圖見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下),圖版227、228。北石窟寺第135龕佛坐像(圖17)、第224龕佛坐像(圖18),呈現出與第229窟正壁佛坐像高度相似的特征,衣褶都舍棄了凸棱狀的雕刻樣式,唯有僧衹支和束帶有所變化,是個體造像局部差異的體現。

圖16 北石窟寺第229窟正壁(東壁)佛坐像

圖17 北石窟寺第135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圖18 北石窟寺第244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113龕佛坐像(圖19)、第204龕佛坐像(圖20),兩像頭、手殘損,皆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領襟披搭和束帶表現都與上述幾尊佛坐像相類同,均不見凸棱狀衣褶。兩像與該組此前實例相比,覆座懸裳更專注于對稱表現,特別是第204龕佛座像的這一特征更為簡潔清晰,且衣邊內外翻轉結構已經變成了流暢的S形,這意味著在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中衣邊作硬朗的幾字形內外翻轉造型已經失去了影響力。與兩像覆座懸裳高度相似的造型在龍門北魏窟龕群中頗為常見,實例如古陽洞北壁第264龕佛坐像、蓮花洞南壁第60龕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佛坐像?兩像圖分別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149;劉景龍編著《蓮花洞》,科學出版社,2002年,圖版26。,尤其是蓮花洞實例有明確紀年,為北石窟寺相似造型佛像的年代提供了參照。

圖19 北石窟寺第113龕佛坐像

圖20 北石窟寺第204龕佛坐像

佛坐像腹部以下袈裟衣襟下垂至跏趺坐右腿,被折疊成兩片長橢圓形造型的佛像懸裳樣式,在中原北方地區先出現于云岡窟龕。龍門古陽洞也較早出現了這種袈裟造型實例,但至北魏孝明帝神龜年間(518—520年)才形成統一樣式并流行開來。綜合來看,該組佛像應在北石窟寺第165窟后陸續完成,其年代或與龍門流行的同造型龕像相近或略滯后,大約在北魏孝明年神龜至孝昌年間(518—527年)。

第四組佛像

該組佛像數量有限,散布在第165窟兩側崖面的壁龕中,尺寸偏小,從領襟和下半身袈裟衣褶樣式看,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相近,但兩者袈裟形式存在差異。

北石窟寺第119龕佛坐像(圖21),頭、手殘損,衣裝保存相對完整。佛像外著右肩半披式袈裟,袈裟左領襟自然下垂,右領襟覆蓋右肩和右臂后在肘下左轉披搭于左臂,右領襟下的袈裟衣襟寬大厚實,覆蓋了跏趺坐雙腿的大半及其下方的臺基,左臂下垂衣襟則覆蓋了另小半跏趺坐雙腿及以下臺基。兩衣襟上的衣褶為寬大的凸棱狀,其交接處的衣邊有粗獷的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該像胸部中層佛裝的衣領作寬大的U字形,內層僧衹支似為交領表現。袈裟衣褶雕刻成寬大的凸棱狀,衣邊作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這些特征與前述第165窟佛立像同一部位衣裝特征相類同,但外層袈裟衣領披搭形式,又與慶陽樓底村中心柱南面大龕佛坐像(圖3)相近。大致可以推測,北石窟寺第119龕佛坐像在衣領表現上沿用了樓底村中心柱南面大龕佛坐像的領襟披搭形式,但在僧衹支、袈裟衣褶和衣邊內外翻轉結構上,照搬了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的特征。

圖21 北石窟寺第119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96龕佛坐像(圖22)、第184龕佛坐像(圖23),表面雖有不同程度破損,但殘存部分的造型特征,與北石窟寺第119龕佛坐像并無二致,顯然是基于同一粉本開鑿的。此外,北石窟寺第202龕佛坐像、第208龕佛坐像?兩像圖見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下),圖版193、195。,亦作如是表現。

圖22 北石窟寺第96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圖23 北石窟寺第184龕佛坐像

這組佛像沒有紀年,在周邊地區也難以找到相似造型,不過其胸部僧衹支和束帶形態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同一部位造型相近,加之覆座懸裳上衣褶為寬大的凸棱狀,衣邊作幾字形內外翻轉結構,或可將其理解為第165窟佛像的跏趺坐姿,只是年代明顯要晚。綜合來看,這幾尊佛像或是在北魏末至西魏完成。

第五組佛像

該組佛像數量不多,分布在第165窟兩側崖面的下層龕中,佛像尺寸較小,著衣形式大體融合了龍門古陽洞兩種佛像造型特征。

北石窟寺第147龕佛坐像(圖24),頭、手均殘損,雙領下垂式袈裟尚能清晰辨認,左領襟下垂至胸腹部后左轉披搭在左臂上,右領襟下垂至腹部后也左轉披搭在同一位置,兩領襟圍合成U字形。僧衹支的衣領難以辨識(推測是U字形),腹部束帶結節后下垂于袈裟右領襟內。兩臂衣襟下垂至跏趺坐雙腿下成為覆座懸裳的外層形態。該像兩臂處衣褶平滑無紋,覆座懸裳衣邊雕刻了粗大的內外翻轉結構。其翻轉邊棱方圓結合,已脫離了那種硬朗的幾字形。袈裟左領襟下垂左轉披搭于左臂的形態初見于龍門古陽洞,實例如古陽洞北壁第108龕佛坐像、南壁第1龕佛坐像?兩像圖見劉景龍編著《古陽洞》第一冊,圖版70、199。北壁第108龕位于古陽洞北壁上層東起第4大龕和西壁主尊佛像之間,龕下有“古陽洞”題記;與南壁第1龕相鄰的西壁第3龕有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題記,后者層位打破前者,說明南壁第1龕完工年代不晚于正始四年(507年)。,上述北石窟寺第165窟南壁西側佛立像衣領披搭也作如是表現。這種在洛陽新出現的領襟披搭形式,應該是匠工們在遷都洛陽后試圖創造一種新的佛像樣式而做出的努力[5]107,是當時洛陽濃厚造像氛圍的側面反映。但與洛陽實例明顯不同的是,北石窟寺第147龕佛坐像的覆座懸裳甚為粗簡,其年代也明顯要晚于古陽洞實例。

圖24 北石窟寺第147龕佛坐像`

與北石窟寺第147龕袈裟領襟披搭形式相似的實例,還有北石窟寺第97龕佛坐像(圖25)、第200龕佛坐像(圖26),兩像頭、手殘損,皆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左領襟下垂至腹部披搭于左臂,右領襟披搭于同一位置,胸部表現僧衹支。其中北石窟寺第200龕佛坐像胸部中層佛裝和內層僧衹支均有束帶,其意應在于模仿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同一部位造型,但雕刻手法拙劣。兩像腹部下垂袈裟衣襟被右小腿折疊成兩片狹窄的橢圓形造型,整個覆座懸裳亦內斂緊縮,與北魏晚期佛坐像的外侈飄逸風格區別明顯。和兩像高度相似實例見于西魏文帝大統十四年(548年)石刻四面造像龕正面佛坐像?圖見(日)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中國仏教彫刻史論》),圖版310A。,該像覆座懸裳同樣狹窄簡短。據此可推測,該組佛像大致完成于西魏。

圖25 北石窟寺第97龕佛坐像

圖26 北石窟寺第200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第六組佛像

該組佛像分布在北石窟寺第165窟兩側崖面的壁龕中,除了第240窟內主尊佛坐像外,余者尺寸皆不大。這些佛像大部分沿用了雙領下垂式袈裟的著衣形式,造型相對統一。

北石窟寺第81龕佛坐像(圖27),頭、手均殘,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兩領襟在胸部圍合成U字形,胸部表現僧衹支,無束帶。佛像右臂內外衣襟皆下垂至跏趺坐雙腿上后左轉。這一特征并不見于此前北石窟寺龕像。跏趺坐雙腿以下的外層懸裳,由袈裟下緣被右足折疊成兩塊近長方形的衣襟組成,其衣邊的內外翻轉結構顯得很粗糙。《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認為該龕像年代為隋代?見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下),圖版84。,但其著衣造型與北石窟寺相距不遠的麥積山西魏龕像?圖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版189。該像受到洛陽龍門賓陽中洞西壁(正壁)主尊著衣形式影響,尤其是兩者的雙領下垂式袈裟領襟披搭和覆座懸裳的表現高度相似。麥積山龕像出現如此造型,應該與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后,大批洛陽官民隨之依附有關,這使洛陽造像傳統更直接影響到關中及周邊地區。不過這種洛陽龍門造像樣式在關中所見不多,主要集中在麥積山西魏龕像中。比較接近,且兩者人物軀體量感均比較清瘦,年代應相距不遠。明顯區別是,北石窟寺第81龕佛坐像雕刻技法比較拙劣,覆座懸裳簡短凌亂。北石窟寺第128龕佛坐像(圖28),與第81龕佛坐像造型頗為相似。兩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不同的是,第128龕佛坐像軀體明顯豐實,胸部還表現了束帶,束帶兩端結節后并置下垂,造型簡潔。該像袈裟衣褶線極為疏朗和粗獷,還保留有較早的片形階梯狀衣褶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耀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木章村造像碑造像龕主尊佛坐像(圖29),其著衣形式、懸裳表現及人物軀體量感,均與北石窟寺第128龕佛坐像高度相似,且兩像出土地距離很近,可據此推測北石窟寺第128龕佛坐像的大致年代在北周初年。

圖27 北石窟寺第81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圖28 北石窟寺第128龕佛坐像

圖29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耀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木章村造像碑造像龕主尊佛坐像,黃文智攝

北石窟寺第129龕佛坐像(圖30)、第240窟南壁佛坐像(圖31),兩像所處空間和尺寸雖有別,但人物軀體都較豐實,皆披雙領下垂式袈裟,右領襟下垂至跏趺坐雙腿處才左轉披搭在左臂上,使得兩領襟的圍合空間很大。胸部僧衹支自左肩斜向右脅,有束帶。雙腿下的覆座懸裳相對簡短,層次簡潔,衣邊的內外翻轉結構粗大。相較而言,北石窟寺第240窟南壁佛坐像覆座懸裳的衣邊轉折關系更流暢和富于節奏感,雕工細致。該窟被認為開鑿于北周時期,是北石窟寺該時期代表性洞窟[6]336-338,窟內佛坐像也是典型的北周佛像造型樣式。

圖30 北石窟寺第129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圖31 北石窟寺第240窟南壁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48龕佛坐像(圖32)、第151窟東壁龕佛坐像(圖33),皆有不同程度殘損,但雙領下垂式袈裟的特征很清晰,與前述同形式袈裟佛像相似,不過覆座懸裳變得較為簡短。另外,第151窟東壁龕佛坐像的領襟披搭形式需要注意,其左領襟下垂至胸腹部左轉披搭于左臂上,右領襟下垂至跏趺坐雙腿上后左轉披搭于同一位置,兩領襟圍合成U字形。這一造型在北石窟寺第165窟南壁西側佛立像上就已經出現了,也在前述第五組佛坐像中出現,其源頭指向洛陽龍門古陽洞。北石窟寺第151窟東壁龕佛坐像的袈裟領襟又作如此表現,或是出于同一空間佛像局部變化所需。

圖32 北石窟寺第48龕佛坐像

綜合來看,該組佛像的較早實例具備西魏佛像特征,但絕大多數實例完工于北周,整體造型可與周邊地區出土實例相印證,且與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造型相距甚遠。

第七組佛像

該組佛像同樣分布在北石窟寺第165窟兩側崖面窟龕中,但數量并不多,除了第240窟實例外,余者皆尺寸偏小。

北石窟寺第55龕佛坐像(圖34),頭、手均殘,袈裟左領襟自然下垂,右領襟下垂至腹部后左轉披搭于左肩,右臂內外側下垂衣襟左向置于腹前,僧衹支上有簡略的束帶,覆座懸裳下緣輪廓以扇形展開,衣邊有簡略的內外翻轉結構。與該像造型樣式相似的實例見于天水麥積山第141窟正壁主尊佛坐像、第22窟正壁佛坐像、第62窟左右壁佛坐像?三像圖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圖版205、215、219、220。。這三尊佛像皆為北周實例,說明北石窟寺出現這種佛像造型與麥積山龕像應該存在關聯。第55龕佛坐像右領襟披搭在左肩上的情形,會影響到兩領襟在胸部的圍合形態和束帶的表現,兩者都是雙領下垂式袈裟的典型特征,其變化形態形成后,原有的文化內涵就會轉移。更重要的是,這種在雙領下垂式袈裟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佛像在北朝晚期有大量實例,尤其是在東部地區的東魏后期和北齊之世占據主流,因此需要和雙領下垂式袈裟區分開來。

圖34 北石窟寺第55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71龕佛坐像(圖35)、第82龕佛坐像(圖36)、第53龕佛坐像(圖37),三像殘損較為嚴重,從現有的袈裟形式和雕刻樣式來看,皆與北石窟寺第55龕佛坐像相接近。前兩者右臂內外側下垂衣襟左向置于腹前跏趺坐雙腿上。三像覆座懸裳皆作扇形表現,大體上是基于同一造像粉本而創作。

圖35 北石窟寺第71龕佛坐像

圖36 北石窟寺第82龕佛坐像

圖37 北石窟寺第53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北石窟寺第240窟北壁佛坐像(圖38),人物造型特征與同窟南壁佛坐像高度一致,但衣裝造型不同,主要差異體現在北壁佛坐像覆座懸裳作扇形表現??梢?,該窟南北壁佛坐像,是兩種北周佛像造型樣式的集中體現(正壁佛坐像被后世重修,不見原貌)。

圖38 北石窟寺第240窟北壁佛坐像

此外,北石窟寺第224龕佛坐像(圖39)?本文圖片未標明拍攝者的,均采自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編著《慶陽北石窟寺內容總錄》(下)。,也擁有扇形的覆座懸裳,但該像的領襟披搭、僧衹支的表現和兩臂外側衣襟的下垂形式皆有變化,可算作該組佛像的特例存在。

圖39 北石窟寺第224龕佛坐像,李靜杰攝

該組佛像可能受到天水麥積山北周龕像的影響,在領襟披搭、覆座懸裳形態上呈現統一特征,其完工年代也應該在北周,其中年代更晚者可能要延至隋代。

根據以上論述,大致可明確北石窟寺、南石窟寺窟龕佛像的完工年代,在此基礎上可對其作分期。(表1)

表1 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北朝龕像年代示意表

從表1可以看出,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窟龕佛像完工年代大致呈現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北魏晚期、西魏和北周。第一階段是第一至第三組佛像。三組佛像在造型特征上存在明顯差異,但都在北魏晚期完成。其中第一組年代最早,兼融了舊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新都洛陽早期佛像造型特征;第二組佛像占據絕對主體地位,尺寸較大,在融合新舊都佛像造型基礎上創作出極富視覺張力的造像樣式;第三組佛像在衣褶雕刻上先是部分借鑒了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衣褶樣式,后逐漸脫離這一因素,覆座懸裳較為統一,整體造型與龍門窟龕北魏孝明帝神龜至孝昌年間(518—527年)佛像相近。第二階段是第四、第五組佛像。這兩組佛像多為補刻的小龕像,數量不多,造型樣式存在差異。其中前組佛像領襟結構和覆座懸裳沿用了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的造型特征,尤其是該像覆座懸裳衣褶的雕刻樣式與第165窟佛立像下半身衣襟相類同,似乎是后者的坐姿形態;后組佛像的著衣借鑒了龍門龕像袈裟形式,但整體特征與周邊地區西魏佛像相類。兩組佛像的造像樣式似乎并無直接的內在關聯。第三階段是第六、七組佛像。兩組佛像的袈裟披搭形式頗為接近,覆座懸裳則有差異:前組覆座懸裳下垂衣襟外形較方,后組覆座懸裳下垂衣襟上有兩片近半圓形的造型。兩者的差異實際上是相同袈裟形式佛像的局部樣式差異。

余論

從以上論述中可知隴東地區南、北石窟寺北朝佛像的基本造型特征和開鑿年代。就佛像造型特征而言,上文七組佛像有明顯差異。除了第二組北石窟寺第165窟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像外,其他組別的數量都不多,且分布比較松散,呈碎片化發展的特征。其開窟應多為信眾的自發行為。并且,這些石窟的功德主們應分屬于不同的部族,使得佛像造型樣式存在明顯差別。

這些佛像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北石窟寺第165窟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其窟建制宏偉,佛立像尺寸較大,占據絕對核心地位。這些佛立像的造型融合了此前佛像多種造型特征,呈現出全新的視覺觀感。學界普遍認為,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為形制相同的雙窟,因此,《南石窟寺碑》所載南石窟寺的開鑿背景和祈愿訴求也適用于北石窟寺的開鑿情況。碑中第10行有:“遂尋案經教,追訪法圖,福起于顯誓,鴻報發于涓心,悟尋訓旨,建□□□□□”,其中的“尋案經教,追訪法圖”,應該指的是開鑿洞窟前的調研和設計。當時舊都平城和新都洛陽的窟龕、佛寺造像,肯定是被重點關注的對象。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創造,才形成這種造型雄偉、雕刻技法新穎的造像樣式,尤其是凸棱狀袈裟衣褶和幾字形衣邊內外翻轉相結合呈現出來的視覺張力,與奚康生勇武張揚的人物形象高度吻合。南石窟寺佛立像的整體造型特征與北石窟寺相似,但人物形象明顯要清秀些,身高比例也有所調整,看上去更為協調,凸棱狀袈裟衣褶和幾字形衣邊內外翻轉相結合的雕刻樣式也略微變得含蓄,整體呈現出兩者內在的關聯。

北石窟寺第165窟和南石窟寺第1窟的開鑿,經過了周密的規劃,佛像新樣式的確立,應該受到了北魏遷都洛陽以來濃厚造像氛圍的影響。北石窟寺開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此時正是北魏宣武帝在位,也是北魏遷都洛陽后佛法最為隆盛的時期。史載宣武帝非常喜愛佛法,常常在宮中召集僧眾講論佛經。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期,洛陽龍門石窟正處于開鑿的高潮時期,多種新的佛像樣式先后出現。這種熱潮影響并啟發了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的開鑿設計規劃。不過,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完成后,其造像樣式并沒有對其他窟龕佛像形成強有力的影響,或者說,該區域開窟造像的功德主還是以本地部族為主,他們在造像粉本方面,有選擇性地接受了來自中原或其他重要造像區域的影響,也可能是在本地造像基礎上融合不同造像因素,創作出被信眾認可的佛像樣式,整體為我們呈現了豐富多元的觀感體驗。

附記:2013年8月,筆者隨導師李靜杰教授帶隊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外出考察,初次看到慶陽北石窟寺第165窟時很是激動,尤其是為窟內那極富視覺張力的佛立像所震撼,那時就有了要為該窟寫篇文章的沖動??疾炱陂g,李老師極為慷慨地和我分享了他拍攝的所有照片,這為我進一步整理該窟資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論文寫作期間,侯楠山先生也為我提供了他拍攝的慶陽北石窟寺和涇川南石窟寺的所有原片,使我的資料得到了進一步補充,特表謝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三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你懂得|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一级在线毛片|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无专区| 免费毛片视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微拍一区| 偷拍久久网| 欧类av怡春院| 尤物视频一区|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综合网站|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91视频精品|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日本在线国产|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看片a| 无码 在线 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www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福利在线| 色天天综合|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国产午夜不卡| 亚洲天堂2014|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91福利片|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色综合国产| 国产正在播放|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福利在线一区|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