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波
(利津縣文化活動中心,山東 利津 257400)
縣級圖書館大部分屬于公益服務部門,它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地方政府部門在群眾中的形象。伴隨著新時代到來,當前繁雜的電子讀物充斥人們的生活中,縣級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已成為縣域文化事業能否繁榮發展的基本保證。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動下,城區居民生活住宅“社區化”,轄區內的社區群眾將是縣級圖書館的重點服務對象。新時代下,社區群眾在重視居住環境的同時,更加重視社區文化底蘊,縣級圖書館應積極拓寬服務內容和方式,在社區中開展圖書館文化惠民服務[1]。
當前,雖然《公共圖書館法》已經出臺實施,但有些縣級圖書館缺少相關的機制來保障服務質量。例如,缺失服務質量的專項監督,缺少體系完善的服務標準,沒有構建良性順暢的服務反饋機制。個別縣級圖書館沒有門戶網站,而有些縣級圖書館雖有網站,但很久才身升級更新1 次內容。有些縣級圖書館缺少投訴信箱、讀者意見簿等方面的反饋設備,就算條件好點的縣級圖書館也很少設立讀者微信公眾號一類的反饋途徑,多數縣級圖書館每年的讀者座談會不能定期開展。縣級圖書館的對外業務只能是簡單的文獻借閱服務,這種單純的業務工作,無法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無從談起互動延伸的良性發展局面。我們所在的東營市某縣級圖書館連獨立的辦公樓都沒有,每年進的新書針對性不強,僅憑相關科室負責人和個別讀者的喜好,很少考慮到群眾多層次的綜合文獻閱讀需求,文史類讀物比重最大,而常識類、技術類、生活實用類、科普類的所占比例較少[2]。
縣級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以縣城周邊的社區居民和近郊村鎮農民為主。日常工作日的服務群體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周末和節假日的服務對象主要以青少年學生及部分休閑閱讀居民。然而,有些縣級圖書館由于各種原因周末開館時間卻不足八小時,更別談能錯時開放。必然導致想利用圖書館的群眾不能更多地時間來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獲取知識。更多的離縣圖書館較遠的讀者難以走進圖書館,而離這部分讀者較近的社區(村)圖書室基礎條件更差,基本不能滿足多數讀者朋友的閱讀需求[3]。
由于部分縣級政府對于文化建設的漠視,縣級圖書館工作人員往往思想渙散、時間觀念不強,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綜合素養不高。大部分工作人員只能簡單的利用電腦,無法掌握對電腦的編程與開發。缺少專職人員對電腦進行維護。館內工作人員只對自己崗位的工作相對熟悉,而對其他崗位的工作一知半解。如此,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便顯得比較被動局限。
首先,由管理層、部分圖書館理事會代表與圖書館員共同探討,利用民主集中的方式,制定出完善的圖書館服務體系質量標準。一旦設立了完善的質量標準,館內工作人員的服務規范就有了依據。其次,要構建圖書館服務質量監督機制,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委派群眾代表監督圖書館服務質量滿意度工作,保證圖書館服務流程的高效、暢通,以此來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根據計劃及時召開讀者代表交流會,或在圖書館大門廳與走廊顯眼處掛上讀者意見本。采用上述方法,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就能及時掌握讀者需求,結合地方實際,便于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形成適合當地讀者群體的圖書館特色品牌。縣級圖書館管理人員要用現實實踐來貫徹“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工作理念。這不僅是縣級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業境界,更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基于職業需要,可以為館員定做顏色莊重、款式端莊的深色館服。上班時間要求著裝一致,開館時要做到不脫崗,拒絕館內零食,禁止大聲說笑。接待讀者現場咨詢要熱情微笑、耐心準確回應咨詢問題。基于此,轉換圖書館以館藏文獻為主的單純閱覽服務。縣級圖書館在文獻借閱基礎上,還要免費同步提供網絡型電子文獻,更應加強電子數據庫的比重,讓大眾讀者可以方便地在網上閱覽電子文獻,根據讀者需求和本館實際,圖書館可將館藏特色古籍、地方文獻、名勝古跡等信息資源整合打造成統一數據庫放在網絡中供群眾瀏覽,積極推出“網上預借書”模塊,為社區居民的零跑腿開出網絡時代的新穎服務。網上預借書功能不僅充分體現了圖書館服務的多樣化,更還體現了新時代圖書館服務的人性化。
縣級圖書館應化身社會業余大學,為社區各階層群眾免費提供公益文化教育服務,像是為社區的老年群體提供醫療保健、新科技技能、書畫培訓等服務,為待業人員提供上崗技能培訓服務,為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當地文化特色培訓,使外來人員盡早融入當地生活環境,實現圖書館的社會教育意義。縣級圖書館必須積極主動地滿足轄區內居民人人愛學習、時時要學習、終身必學習的使命需要,促進社區群眾文化素養和生活質量的雙提升,滿足社區長期發展的文化需要。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騰飛,縣級城區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基礎設施也日新月異,但在有些社區中,偶爾會出現些消極現象,像是:封建迷信、偽科學等消極現象的現身,給社區氛圍帶來不好的影響,從而導致社會風氣不良,影響社區穩定團結的大局。針對這些現象,縣級圖書館應通過組織經典閱讀、社會教育展覽,開展傳統教育、崇尚科學等方式引導社區群眾樹立良好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引導他們崇尚新思想、新風尚,正確對待個人與周圍之間的社會關系,便于社區形成團結協作、和諧的人際社會關系和正確的人生態度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文明社會建設的良序發展,構建文明和諧新社區。
為更好地針對居民文化訴求,讓居民能夠更加公平、高效地享受我國改革開放來文化建設的成果,新時代圖書館建設要逐步打造十五分鐘內的閱讀圈,每步行10 到15 分鐘就應有一處公共閱讀場所。未來社區圖書館建設模式應采取總分館體系,即在各個轄區的社區圖書室內設立縣圖書館分館。分館是縣中心總館的直屬機構,其人員編制、財務等設備均納入縣中心館管理。分館系統與總館系統通過網絡ip 聯網,實施文獻資源一體化管理。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每個街道都下轄有社區,人口約為2 萬人左右,每個社區都有城市書房或者圖書館分館,居民免費領有借書證,社區圖書館以比較高的影響力正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縣中心館統一采編調配文獻,流動站負責流通管理,社區設立的流動站擁有總分館制的多項優點,很適合現階段部分條件落后社區,是一種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所做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操作性嘗試。因為有些縣域較闊,讀者可能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借還圖書,所以各縣級圖書館應及時創建文獻信息資源集群管理系統,將圖書管理網絡延伸到社區鄉村,所有縣內圖書館都可以通借通還,這將極大地方便群眾在短距離內借還圖書。
縣級圖書館首先對在職員工進行全員繼續教育培訓,年度專業課上要達標,根據當地縣情培訓計劃,擇優分批將館員送到上級專業機構進修學習。當前,縣級圖書館急缺圖書管理專業的青年人才,需要縣級主管部門為圖書館積極爭取專業人才引進,當然要對引進來的人才守得住育得好。進一步加強圖書館基層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館內人才整體隊伍素質。縣級圖書館管理者在業務中要不斷開拓工作方式方法,刻苦鉆研,以高質量、高效率的狀態為社區群眾服好務,提升圖書館在社區的利用率、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走進圖書館、用好圖書館,以此來提高縣級圖書館在居民心中的社會地位。人才的競爭是當今世界的競爭首位,高質量人才資源會給團體帶來高效率、高收益。新時代下,圖書館館員必須及時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前沿管理技能技術,提升圖書館專業服務水平,變成先進信息知識服務的行家里手。在為社區群眾服務時,必須要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強化館員敬業精神,提升館員的理論知識能力,讓他們成為社區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館員不僅能提供一般的信息檢索服務,更要以前沿專家的眼光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信息導航。
4.1 良好的文化奉獻素養、職業道德修養。忠于職守、敬業愛崗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做好圖書館服務的內部動力,只有在思想上建立起鋼鐵堡壘,才能經得住時間長久的考驗。職業道德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入門級指導思想。優良的職業素養為事業加分,為工作增色。當然個人心理的境界在為人處世上對人影響很大。一旦工作起來,身心都將不可或缺。身就是要親身實踐、躬身體驗。心就是要用心鉆研、認真對待。堅持做到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的昂揚姿態。首先要有干實事的激情,懷揣責任、感情來做事情,面對重擔敢于上前,困難面前敢于奮進,批評面前善于改正。樂于奉獻,樂于為人,方能做好新時代圖書館服務管理工作。
4.2 高水平的計算機應用及網絡信息素養。當前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化不但改變了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生活模式,也轉變了信息交流與傳播的方法。作為前沿信息媒介的圖書館,計算機與網絡是現代圖書館必須要有的設備和媒介要求,是支撐圖書館基礎工作和拓展信息服務的必要條件。所以新時代圖書館工作者要有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可以熟練地用計算機開展基礎業務,利用配套設備加工館藏文獻,還要有較強的信息網絡基礎知識和技能,利用網絡數據系統檢索并開發本地資源的二次文獻。
4.3 嫻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業務素養。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保存著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作為這些知識管理者的圖書館工作者,應盡可能對這些有所了解和熟悉,才能在對文獻的管理和開發過程中,更好地工作。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某一種文獻所包含的往往不是單一的知識內容,而是各種不同的知識互相融合、交叉,包含了多個學科甚至知識門類的內容。因此圖書館工作者在牢固掌握專業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應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盡可能多了解和熟悉一些科學文化知識,盡可能向通識型人才發展,成為文文相通、理理相通、文理相通的“全才”,以適應現代知識互相交叉、融合的大趨勢。這是新時期圖書館工作者的知識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又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就能在新時期的圖書館工作中應付自如,并做出成績。文化業務的素養主要體現在有過硬的圖書館理論內涵與掌握熟練的業務知識技能,全面博覽的專業知識,實用的外語能力。強化圖書館技能教育,全面吸納新信息上的認識與技能,高角度建設個人知識格局,擁有堅定可靠的專業理論基礎。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練就嫻熟業務技能,熟練業務,充實技能,勤奮鉆研,切實提高服務能力,練就新時代管理技能,利用館藏文獻開展網絡化加工,使個人成為圖書館里的多能型人才。
4.4 團結合作氛圍,善于構建和諧人際環境。圖書館各崗位之間是相互配合銜接,有序進行的一整套工作流程,如果個別環節斷開,就會影響到整個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進行,團結協作的人際環境會激發職工之間的熱情與干勁,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的效率,圖書館員特有的技術開發能力是任何其他行業無法完全所替代。
4.5 進取意識與自我意識的認知。善于養成超越意識,日常工作中要敢想、敢干,要敢當圖書館界的天下先,圖書館工作中不能因為工作的經常反復而循規蹈矩,打消自足心理,每個人都能獨立開展某項工作任務,工作的成功中要重新認識自己,當然偶爾的失敗更不能氣餒,要在新的價值方位和新的追求目標上不斷突破自我。當然責任面前,圖書館工作人員無法與讀者形成“平等”關系,正因為這樣的“不平等”才塑造出圖書館員的屬性意識,就是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使群眾公平享有文化權益。工作人員只有保持健康積極的精神狀態,注重日常的內部交流學習,才能實現自己在業務能力素養方面的真正提升。
“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有利于加快推進縣級圖書館在社區分館方面的建設步伐,促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高,使社區分館建設逐步實現標準化、均等化水平。
5.1 加快推進社區分館布局。結合地方實際,整體考量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總體規劃等公共基礎性因素,長遠籌劃社區分館的位置、規模與建設內容。在可行性建設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縣級圖書館與社區分館協作共享,主要依托縣文化主管部門和鄉鎮(街道)文化站進行建設,業務上以縣圖書館為中心,選擇基礎設施相對良好的社區布局社區分館。
5.2 明確功能與運行機制。以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的規劃為依據,全面整合社區內的文獻資源設施設備,實施縣中心總館指導下的書刊集中采購編目、集中統一配送,以及對社區管理人員的集中培訓,實現文獻資源的通借通還功能。縣中心館的任務主要以書刊調配與業務輔導,社區分館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居民提供服務標準里要求的公共服務,條件好的社區可以嘗試理事會管理模式。
5.3 拓寬服務手段與模式。縣中心館應積極響應讀者文獻需求渠道,與第三方合作打造“訂單”購書模式,多層次滿足讀者文獻訴求。整合現有當地網絡資源和各級公共圖書館共享資源,設立縣級文化數字網上數據庫供社區分館使用。借助配套的圖書館流動服務車,彌補社區分館服務盲點,不斷完善服務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