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茂景
(山東省費縣馬莊鎮文化站,山東 臨沂 276000)
馬莊鎮位于費縣東南部,地處尼山山系腹地,屬青石山區。1958年設區,1971年6月改為公社。1985年建鎮,2011年8月原芍藥山鄉整體并入。全鎮總面積147.5 平方公里,轄40 個行政村,82 個自然村,6.2 萬人。馬莊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風光秀麗,生態怡人。大小山頭288 多座,森林覆蓋率達到38.6%;大小河流6 條,水庫5 座,水資源總量約6200 萬立方米。是中國核桃之鄉、涑河源頭。
馬莊鎮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嘉靖十二年(1533)《山東通志》、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沂州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費縣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沂州府志》等史志都有關于核桃生產的記載。據民國八年(1919年)《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記載:費縣特產出核桃,主要指芍藥山一帶。1934年《中國實業志》統計,沂水、費縣等地有核桃6800 株,1933年產核桃335 噸。1942年華北實業總署統計,蒙陰、費縣等4 縣有核桃2850 株,年產核桃74 噸。目前,全縣有古樹21 株(群),其中位于馬莊鎮大寨村的千年核桃王至今仍正常結果,核桃種質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全鎮核桃品種以食用型為主,常見栽培品種有:香玲、元豐、清香、遼核系列(一、三、八號)、玲豐、魯豐、魯核一號、露豐、魯光、強特勒、沂蒙短枝、早實六號、芍藥山大麻殼、芍藥山一號、芍藥山二號、旺山一號等,主栽品種為香玲、強特勒、元豐、清香;文玩觀賞型品種也有,但種植面積小,不成規模。
認真總結馬莊鎮在青石山區發展核桃產業的歷程,為推進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及啟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莊鎮核桃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在原芍藥山鄉30年前整山治水,綠化荒山,到連片發展核桃種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984年費縣為加快原城關、探沂、馬莊、許家崖四個公社青石山區開發,將四個公社結合部劃出成立芍藥山區,1985年,撤區建鄉,轄43 個行政村,2.2 萬人,總面積67 平方公里。1984年剛建區時,全區總收入1100 萬元,人均收入僅80 元。當時的區委班子為改變山區貧困,確立了“以林果生產為重點,農林牧副工結合,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1984年修道路93條,總長465 華里,到1995年底,硬化了14 公里的費馬公路芍藥山段和鄉駐地兩條大街,結束了芍藥山無硬化路的歷史。從1987年起逐步實施了村村通電工程,到1990年,全鄉43 個行政村全部通了電,徹底實現了村村通電,全鄉通訊事業也實現了根本性的突破,蓋起了大樓,村村通了電話,建成了電話鄉。
2.1 首創拍賣荒山、發展戶建果園,給群眾吃定心丸
1992年1月,針對村民對栽植果樹不熱心,不放心,根本原因是對土地政策“怕變”的思想,經報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決定各村對現有荒山進行拍賣,使用權70年不變。3月制訂了荒山拍賣開發的有關規定并下發各村。4月在胡家寨召集全鄉村民參加的“新愚公”命名大會,并獎勵新愚公朱瑞嵐1000 元。在短短2 個月內,全鄉荒山拍賣工作進行得順利。拍賣荒山在當時全縣、全臨沂地區及全省也是首次。1993年7月31日,臨沂地區拍賣荒山現場會在芍藥山鄉召開,并將芍藥山鄉荒山拍賣的做法推廣到全省。
2.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重點解決吃水難
1989年芍藥山鄉遭遇百年大旱,全鄉17000 人吃水成困難。農田作物基本絕產。為解決芍藥山鄉青石山區干旱缺水的狀況,從1990年到1993年被定為“水年”,解決缺水難的問題。具體做法:第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1989年12月省財政廳撥款30 萬元為芍藥山鄉北海峪村及周邊六個村建自來水廠。1992年3月市財政局撥款20 萬元用于村村吃自來水工程。從1990年到1992年底,先后建成了北海峪、東宋莊、趙莊、裕民吃水灌溉工程,解決了20 個村,13000 認得吃水難,灌溉難。同時,德國糧援項目辦公室為芍藥山鄉11 個村打機井,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第二,北上南下爭取外援。從1989年7月份起芍藥山鄉多次到北京國家經貿部、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報送材料,并于1990年爭取到德國明愛組織的第一筆19 萬馬克無償援助。南下就是爭取南京愛德基金會的無償援助,愛德基金會先后援助了80 萬元,綜合解決了芍藥山鄉的教育、衛生、婦幼保健等項目的籌建。到1993年底,全鄉43 個行政村解決了吃水難。
馬莊鎮原芍藥山鄉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遍地是荒山,是石頭,沒有一塊平原地,耕地不是一個石頭窩,就是一道石夾縫,嚴重缺水,十年九旱,“遠看一群青山羊,近看遍地是石埌,細看中間有點地瓜秧”形象地概括了這里的地容地貌。從1993年初開始,根據統一規劃,對大灣村、樓子峪、南泉村及趙莊等有栽植核桃傳統的13 各村統一栽植。到1996年3月,芍藥山鄉已連片栽植核桃3100 畝,萬畝核桃園初具雛形。同年先后組織干部群眾1500 人次外出到陜西、泰安、莒南及本縣的薛莊鎮等地參觀學習,2002年冬,在大灣流域栽植核桃5000 畝、30 萬棵,建成了全鄉第一個高標準示范園。在尚莊、南天井汪、大灣又建起三個核桃科技示范園,嫁接改良核桃2 萬多畝,良種化率達到60%。第一年就有500 多名群眾學會了嫁接技術,嫁接改良2000 畝。截至2015年底,全鎮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0 萬畝,年產核桃2000 萬公斤,其中包括核桃峪流域、天井汪流域、古口流域和卸甲水流域等4 個5000 畝的有機核桃示范園,人均擁有核桃樹300 多棵,僅此一項人均增收500 元。
經過20年的努力,使馬莊鎮芍藥山青山戴帽,綠樹成蔭。生態環境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現在以芍藥山萬畝核桃園為依托,利用青石山區特色景觀,著力打造費縣萬畝核桃園生態休閑旅游區。該旅游區現已形成觀光點26 處,新修旅游線路17.1 公里。景區內服務設施齊全,設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區管理處,農家樂15 家,為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位服務。游客可以參觀核桃良種示范園、紅果園、萬柿如意園,游覽當地的特色農業,也可以驅車觀賞千年流蘇、連理槐椿、龍脊皂角、千年核桃王等古樹名木,更可以徒步走青石路,看淳樸農家生活,親身體會艱苦奮斗的沂蒙精神。隨季節的變化,游客還能親身體驗采摘核桃、柿子、石榴、山楂、梨等農家樂趣,吃到自己親手采摘的山果,品嘗地地道道的農家菜。
馬莊鎮堅持走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積極打造品牌,提升堅果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2004年馬莊鎮被中國果菜產業論壇組委會命名為“全國優質核桃生產龍頭鄉鎮”。2012年“芍藥山核桃”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獲準使用“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標志,通過了“國家級有機食品質量認證”,項目區被省農科院列為“果樹技術成果示范基地”。
成功注冊了“芍藥山”“金芍藥”牌核桃商標,“金芍藥”牌核桃獲首屆中國核桃節產品優秀獎。2009年香鈴核桃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中華名果”。“沂豐”牌有機核桃被評為臨沂市首屆沂蒙優質農產品“十佳”品牌,“蒙禾”牌核桃油被評為第二屆沂蒙優質農產品十佳品牌。2015年“芍藥山核桃”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金獎,在臨沂市首屆農產品直銷會上獲金獎。
馬莊鎮芍藥山核桃基地被臨沂市評為“市級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被國家林業局、省農科院命名為“山東省科普示范基地”“果樹技術成果示范基地”。馬莊鎮從2011年連續承建了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核桃產業項目,共計栽植優質核桃5600 畝,嫁接改良2000 畝。從2010年共完成中央財政補貼(試點)核桃項目4000 余畝,2013-2014 兩年通過扶貧開發項目栽植核桃9250 畝。2015年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硬化道路42.3 公里使全鎮10 萬畝核桃連成一片。2015年在核桃峪村開展土地流轉試點工作。2016年鎮里又投資120 萬元建立了1000 畝核桃現代農業示范園,核桃園區初步實現了從育苗、栽植、嫁接、管理到品種多樣化一條龍服務,基礎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近年來主要引進了“香玲”“元豐”“魯光”“清香”“強特勒”等20 余個優質薄殼品種。先后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切實解決了品種引進、人員培訓、外出考察、科技成果申報與轉化等問題,推廣了綠枝凹芽嫁接和春季插皮等先進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達97%以上,經引種試驗后確立了以香玲、強特勒、芍藥山1 號、2 號等6 個品種作為全鎮主推品種進行發展,嫁接改良核桃6.8 萬畝,良種化率達70%;舉辦各類培訓班150 余期,受益人數達9000 多人,培養林果嫁接技術專業人員260 余人,大部分果農完成了由傳統果農向現代果農的轉型,實現了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有機融合,為核桃劣種改良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全鎮已成立了1 個核桃生產協會,3 個核桃研究所,1 個核桃聯合社,30 個核桃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5633人。馬莊鎮各職能部門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土地流轉、金融等優惠政策支持,有效地將果農組織起來,促進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果品生產的高產高效。特別是綠緣、山溝溝、涑源、文江等合作社成立了網絡銷售團隊,注冊了網站,開設了網絡店鋪,構建專業的核桃銷售電子商務平臺,依托公司+農戶模式,為供需雙方提供便捷服務。在爭取國家資金扶持、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服務當地果農生產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為核桃產業發展提供了經營組織支撐,推動了核桃產業的發展。
馬莊鎮原芍藥山,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種植模式單一,農民靠在石頭窩、石頭縫里種地瓜等作物來維持生活,當時全鄉有1.9萬人年純收入不足600 元,被國家定為省級貧困鄉鎮。當地有關部門積極爭取上級扶持,帶領群眾整山治水,青石埌變核桃峪。
“半畝耕地靠天收,四畝荒山爛石頭,一場大雨土沖完,十年倒有九不收”,2001年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芍藥山鄉列入了重點扶貧開發鄉鎮。在各級扶貧單位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當地部門聘請了有關專家,抽調人員組成扶貧規劃班子,走遍全鄉198 座山頭、26 個流域地,掌握了扶貧開發的第一手資料,制定了十年山區開發規劃及前三年的年度實施計劃,利用三年的時間發展核桃4 萬畝。首先解決干部群眾的思想問題,開展了“講鄉情、講村情、講山情”的大討論,先后組織干部群眾1500 人次外出到陜西、泰安、莒南及本縣的薛莊鎮等地參觀學習,解放了干部群眾的思想。二是抓好示范帶頭戶,讓部分群眾先嘗到甜頭。2002年冬天,在大灣流域栽植核桃5000 畝、30 萬棵,建成了全鄉第一個高標準示范區。三是制訂、落實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把荒山、果園確權到戶,明確了權屬關系,對承包的果園可以繼承和轉讓。讓群眾吃上了“定心丸”。四是所有苗木款由上級無償提供,并出臺林果管理辦法,解決了重栽輕管的問題。各類扶貧開發項目為芍藥山鄉培植了主導產業,從根本上找到了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子,也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進、干事創業的意識。
結合馬莊鎮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在鄉村連片治理建設中,將17 個村和周邊的核桃園整合成一個整體,打造成一個集核桃生產及加工銷售、旅游觀光、鄉村體驗、休閑度假、山鄉露營、健療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新農村社區,打造成一個既宜居又宜游的田園鄉村綜合體。把核桃產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文康養,創新生態、綠色發展模式,實現自然、社會、經濟良性循環,實現長久、可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馬莊鎮芍藥山萬畝核桃園知名度的迅速提高,由“第一書記”牽頭、互聯網+電商平臺、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豐富了馬莊鎮芍藥山發展的多樣化思路:一是依靠“互聯網+”,成立齊尚電商平臺及電商中心,把山里的核桃、小米等農產品搭上網絡銷售,讓綠色天然的食品及時快捷呈現在人們的餐桌上。核桃園區與齊尚電商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優質的核桃、小米、綠豆、地瓜等農產品憑借互聯網平臺走出大山飛向全國各地。二是充分挖掘核桃人文文化,豐富核桃產品內涵。充分挖掘核桃的吉祥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等,建設核桃特色園區。做大做強核桃深加工,延伸核桃產業鏈,打造核桃特色產品新工藝。
今天的馬莊鎮林果遍野,山清水秀,道路暢通,物阜民豐,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費縣南部的青石山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