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楊 朱 蕭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日益改善,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現階段來看,由于優質醫療資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仍存在于當前社會生活中。與此同時,人們對醫療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公眾的合法權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新聞媒介的介入,構建和諧的衛生服務意識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大環境下,不僅要求醫務人員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職業素質、道德和法制觀念。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應培養具備專業能力、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兼備的復合型醫療技術人才,加強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努力。基于以上,本文將針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展開探討。
近年來,隨著醫療設施的完善,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在醫療衛生服務上,也需要隨之進步。與此同時,對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意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文關懷是指:“從弘揚人文精神角度,對人的生命、價值、命運和尊嚴的關懷,對人的生存狀況和生活條件的關切[1]。什么是“醫學人文關懷”?最初The Literature Medicine Databas 對這一術語作了廣義定義:人文社會科學、藝術在醫學教育和實踐中應用的交叉和多學科領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醫人群對于醫療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醫療技術高超,對于醫療服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患者確診之后的精神沖擊和治療過程的艱難和復雜性,以及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都使病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伴隨出現的心理問題成為了除疾病本身之外的另一大問題。醫學人文關懷在就醫過程中對病人心理需求的關注,可以構建更為和諧的醫患環境。
往往不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的患者對醫生抱有過高的期待,認為醫生是無所不能,如果所提出的問題超出醫生專業范圍,醫生無法予以滿意答復,往往就會導致患者產生不滿情緒。有一些患者因為費用原因,不愿接受某些必要檢查項目,認為醫生只根據他們的描述就能做出診斷;也有一些患者,會在網絡上搜索自己的癥狀進行“自我診斷”,并對搜索結果盲目信任,對醫生的診斷抱有懷疑態度,一旦出現不良效果,就會對醫生的醫術進行指責等。一些患者對高級職稱的醫務人員更加信任,而對年輕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往往持懷疑態度,故意隱瞞病情,從而影響到醫生的診斷。另外,還有些患者不具備一定法律知識,一旦對就診服務不符合預期或對治療結果存在不滿,則首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來表達情緒或爭取自己權益,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工作均造成一定的困擾。
媒體是一面并不平整的鏡子,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方方面面的問題。有些不良的新聞媒體故意夸大事實,以博取人們的眼球,從而間接地激化了不良關系的形成。在如今互聯網大環境下,新聞的傳播速度超乎想象,如果事實被故意歪曲,那么一點點的沖突就會演變成無法化解的矛盾。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往往著眼于對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培養,而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關注程度則較低。在以學科為核心的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醫學專業課程是培養的主要內容,人文學科的課程占比例比較小,大部分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人文社科類課程在醫學院校的教學理念上存在著片面性,開設形式大多較為單調,大多忽略了從社科類課程著手來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醫學人文素養,從而忽視醫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2]。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醫療模式已經由以往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生轉變,從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觀念逐漸向以患者、以人為中心發展。與此同時,在社會醫學的大環境下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就有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醫學院校為專科類型學校,與綜合院校相比醫學院校缺少人文課程的平臺,人文學科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學科實力的相對弱化,對社會醫學環境下所需要的心理學和人文知識不足,導致了教學方案制定上的差異,成熟的社會醫學模式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所以針對醫學生的人文課程教育是當前醫療大環境下的迫切需要[3]。
醫學專業的學生忽視人文素質,這在一定程度已成為普遍現象。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導致了醫學生對人文素養的學習抱有消極的態度。其次,在醫生的日常工作中,人文素養的所發揮出正面作用是不明顯的,而且要經過一個較長的積累過程,導致醫學生對人文素養的學習缺乏熱情。在培養過程中,需增強醫生和醫學生強化人文意識的主動性,從而投入自身人文素質培養的精力。
如今醫學上仍存在很多未知的領域,許多疾病仍沒有很有效的治療辦法。再加上醫務人員個人的技術和水平差異,難免有時存在診斷不準確或判斷不清晰,如果患者不能對疾病持有理性態度,一旦遇到病情變故,就會對患者心理和身體造成較大影響,如果醫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很容易引起糾紛。在醫療工作中,醫務人員必須重視治療的規范性,一旦出現突發的糾紛事件,首要的是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換位思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其次是積極運用穩定、協調機制處理問題,協調多方解決,以控制事態的進一步擴大。有效的人文溝通有效緩解醫患關系,緩解緊張情緒,贏得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形成共識。推進人文素養教育,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注重對醫務人員醫德的培養;二是建立仿真實習基地;三是實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循證制度;四是堅持“終生教育制”。
醫療工作者面臨的三大敵人是:學習專業知識惰性、造成不良事件后麻木不仁、醫風醫德缺失。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應該時刻關注患者,以愛心、耐心、責任心來對待患者。同時,也要顧及患者的經濟狀況、生存質量、文化水平等因素,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去醫治病患。由此看出,醫務人員同時扮演著管理者、照顧者和教育者的多重角色。許多醫療糾紛的出現是因為部分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醫德醫風和交流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文精神[4]。
首先,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是醫生最基本的,醫務人員要避免冷漠、傲慢、貪心。其次,醫生要具備一定的誠信,要求醫生具有崇高的職業素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心態,激發“仁慈之心”。學校應加強開展醫患溝通技巧等相關教育,提倡醫德醫風建設,改進服務質量,探索醫療模式,教育醫學專業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權利,保護他人隱私,以促進醫德建設,在提升醫療水平的同時,改進服務質量,提升醫院的醫療環境建設。
傳統的教育思想著眼于豐富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能力,但是,在偉大的理想信念的激勵和指導下,他們才能在今后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地前進。在現階段,在不斷地提升醫務人員的技術能力、更新先進的醫療器械的同時,還應加強精神層面的建設。以學校歷史優良傳統為突破口,營造出良好的校風和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培養名師為榜樣,樹立德才兼備的現代典范;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業內專家開辦講座,激發醫學生堅韌不拔的斗志,讓學生在積極正能量的環境氛圍中,倍加珍惜美好時光、立志奮發圖強、爭做為人民服務的優秀醫務工作者[5]。
完善的課程體系建設是醫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響著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在構建人文課程體系時,應充分吸取先進醫學院校的成功經驗,以人文科學的優勢學科為主,發展與醫學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美學等學科,建立完整的醫學人文學科教育體系,重視人文學科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在臨床課程階段要結合臨床實習內容,注重醫學法律法規、倫理、心理學等相關課程教學,使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獲得更深刻感受,這同樣是成長為一名合格臨床醫生的重要基礎。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采用研討式、案例式教學方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更有針對性的講解知識點和解決難點。在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中,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互動討論,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交換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再交流中提高溝通技巧,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臨床實踐中,積極開展體驗式教學,使醫學生在與患者的直接交流中提高與病人之間的相處技巧。尤其是在醫學生的臨床實習中,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醫學生親身體驗患者的就醫經歷,了解治療過程,由己及人的深刻感受患者的需求,并理解患者的不安情緒,讓醫學生與患者產生共情體驗[6]。
在醫學院校的人文素養教學中,要堅持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其脫離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配備優秀教師正確引導,將人文素養教育靈活運用在臨床教學中。對此,應適當加強醫學專業師資力量建設,對教師行為進行有效規范,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師德建設。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師資的選擇,把高素質的師資安排到對學生人文素養建設最有影響的崗位,加強督導,提升教學質量[7]。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中,環境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利用櫥窗、期刊、廣播等宣傳手段,激發學生對醫學人文知識的濃厚興趣;二是互聯網,教學手段多元化,學校可以定期邀請專家進行遠程授課、網上問答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利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三是在校園網站上開設人文教育版塊,通過設置趣味問答、場景仿真等方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醫學人文知識;四是要積極開展社區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與人溝通技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日常的教育培養來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不斷提高。
醫學教育不能只是一個單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思考。教師要把人文教育通過臨床實踐的方式融入到學生思想意識中去,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臨床實習中,既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又要學會醫務人員的敬業、愛崗、遵守紀律,以及與患者交流的技巧。同時,要讓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讓他們參加社區衛生知識的普及、使他們多角度地認識社會。
綜上所述,加強人文教育和醫學教育的融合,是培養高質量醫療衛生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一名合格的醫生,除了具備優秀的臨床技能外,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為支撐,也很難取得卓越的成就。失去了人文素養支撐的醫療事業,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醫療目標的偏離。只有將醫學和人文相融合、強化教師素質、運用先進教育理念將人文關懷精神靈活運用到醫療事業當中,以人為本,才能培養出“精醫術、懂人文”的優秀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