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瑞蓮
規范農村財務管理,是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通過剖析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探究新時代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的路徑,供同行們參考。

一是沒有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三資”管理等規章制度。如,個別行政村工作中遇到經濟事項僅憑慣例,村級發生的“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等村民人情往來事項“無章可循”,支出帶有隨意性。二是現有制度的內容不符合本地實際,工作中出現了“有章無法遵循”的困境。如,城中村改造村與傳統農業村在經濟業務發生的范圍和種類等方面都會有很大差別,資產管理等制度在內容上沒有因村而宜。

財務監督機制的缺失表現在:一是村民監督財務的機制缺失,政府相關部門、村級組織等對有關財務的法律、制度宣傳不到位,村民沒有充分行使其監督權。二是內部監督機構存在缺位越位現象。如,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等監督機構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正確行使其監督權,財會人員越位行事,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三是外部監督乏力,財政、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日常監管存在盲區,如,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征地、拆遷、土地承包、資產租賃等問題進行了檢查、審計、追究,其他方面監管有待加強,資金被挪用、擠占等不合規現象依然存在。
主要表現:一是有些村級財務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學習新知識的愿望不強烈,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弱。二是村級財會人員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對會計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熟練,理論指導實踐能力不強,處理業務能力不強。如,總賬和明細賬不平行登記、漏記、多記、錯記、報表不平衡等。三是不能熟練運用會計電算化技術開展網絡化辦公,傳遞信息不能做到及時準確。四是農村財會人員對財務管理的政治站位不高,對財經法律、法規觀念意識淡薄。如,更換財務人員時,財務資料交接不及時,甚至不交接,形成“斷頭賬”,嚴重影響了財會工作的連續性。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程度偏低的主要表現:一是原始票據的取得不規范。如,自制單據充當外來原始票據;對公簽訂經濟合同,收款是個人等。二是賬戶設置和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比如:村內路面的硬化應先計入“在建工程”會計科目,有的則列入了“固定資產”賬戶核算。三是往來款項長期掛賬。如,應收和應付款項及內部往來款項長年不清算,該核銷的沒有核銷,該還賬的沒有還,該要的賬沒有要。四是資產管理不規范。如:無形資產計入管理費用,固定資產未計提折舊,資產的增減未及時進行賬務處理,造成了賬實不符。五是費用列支審批流程、審批權限不規范。如,收支票據沒有嚴格按照民主理財、財務監督、一支筆簽字等程序進行。六是財務檔案管理不規范,年度終了后,未按時裝訂成冊,分類整理,移交檔案室。
主要表現:一是財務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執行不力。二是公開財務信息不積極、不主動。基層干部對財務信息公開的意義認識不足,導致公開的時間滯后、避重就輕等問題時有發生。三是公開形式傳統單一,語言術語化。如果用過于專業的術語,村民不易理解,知情權、監督權就不能有效發揮。四是村民的監督意識淡薄。村民過問村內財務狀況的積極性不高,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公開財務信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優化財務管理制度,應扎實做好幾點工作:一是提高內部控制,成立內控監督機構,如,成立村級紀檢部門、內部審計部門、資金監管部門等相關部門,監測資金運營過程中的流量、流向、存量,并與相關合同相比對,切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的協調融合。二是制定與當地實際相適應的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內控制度。如,“三資”管理制度,明確管理的責任主體、庫存現金限額、銀行存款賬面數與實存數的對賬管理、資源性資產增減的臺賬管理、固定資產的清查管理等。三是剛性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細化各責任主體的工作職責,如,“三資”管理、預算績效管理、合同管理等要與各責任主體相關聯,各負其責。
一是建立農村財務管理監督制約的聯動機制,構建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監督為基礎,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以外部監督為保障的“三位一體”農村財務管理監督體系。如,財政、農經、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監督機構,以紀檢作為牽頭單位,其他成員單位積極配合,對農村財務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審計和檢查。對群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給予重點審查。二是建立和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監督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堅強領導下,配優配強民主理財小組、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監督機構及專職人員崗位,明確其崗位職責。三是建立完善獎懲與監督相融合的協調機制。如,成立財務檢查專家庫,以政治素質高、業務素質硬、經驗豐富的人員為成員,本著專業對口、異地辦公、避免干擾為原則,高效、廉潔、有效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一是創新農村財會隊伍用人機制,確保會計人員的專業性、穩定性。選人應遵循“回避”制度,一旦任用,不得隨意撤換,以確保財會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的連續性。二是提高培訓經費,加大培訓力度,拓寬培訓對象。如,做好崗前培訓和在崗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豐富培訓形式和內容,多角度全方位聘用師資力量等。通過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
一要建立財務信息公開的組織機構,明確責任主體。如鄉(鎮)村兩級單位成立財務信息公開領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地督導、巡查,并給予業務指導,對群眾提出的質疑予以解答。二要創新財務信息公開模式,對一般事項和重大事項、涉密事項從內容、時間、形式等方面區別對待,語言通俗易懂,便于群眾理解和監督。創新“互聯網+”的公開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全體村民享受知情權和監督權,同時鼓勵村民利用信息平臺建言獻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