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經筋是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jié)的體系,經筋理論是中醫(yī)經絡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筋病即是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關節(jié)、筋肉出現(xiàn)一系列病癥的癥候群。現(xiàn)代人由于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經筋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為此,經筋疾病的治療方法已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方向。
1.1 經筋病的起源“經筋”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有對經筋病的詳細論述,如“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結于踝……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腧”,這篇詳細記載了十二經筋的循行路線,經筋病的主要癥狀及治療方法,奠定了經筋病的基礎[1]。
1.2 經筋病的病因病機關于經筋病的病因病機,《黃帝內經》亦有詳細的記載,《素問·痿論》描述了:“思想無窮,所愿不得……發(fā)為筋痿”,《靈樞·經筋》中:“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強調了外感邪氣及情志失調為經筋病的發(fā)病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補充了濕邪亦是一個重要的發(fā)病邪氣,“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后世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2]對經筋病的病因進行了論證,“凡筋中于風熱則弛縱,中于風冷則攣急。十二經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絡于身也。體虛弱,若中風寒,隨邪所中之筋則攣急,不可屈伸”。其對經筋病的病因進行了補充,指出正氣虛為發(fā)病的內因,外感邪氣為發(fā)病的外因。
后世醫(yī)家將經筋病的病因歸納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3大類[3],包括正氣虛弱、勞損過度、外感風寒濕熱邪、外力損傷、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因素。各種致病因素致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于濡養(yǎng),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癥。經筋本身不是“中空的”,和經絡不一樣,并無通行氣血的作用,正如《黃帝內經太素》[4]所言: “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于陰陽之氣上下往來”,所以經筋正常功能的發(fā)揮有賴于經絡運行的氣血陰陽的滋養(yǎng),當各種致病因素侵犯經絡,經絡通行氣血功能受阻,經筋失其所養(yǎng)則導致?lián)p傷。此外,經絡不暢,病態(tài)“橫絡”客于經脈之上,導致經脈氣血運行閉阻,即“不通則痛”亦發(fā)為經筋病[5]。
1.3 經筋病的癥狀在經筋病的病候中,主癥可分為筋急與筋縱兩端,其中以痛癥及轉筋出現(xiàn)頻率較高,有研究者指出《靈樞·經筋》中以“其病……”引出的主要病癥,有83.33%以痛癥為表現(xiàn)[6]。從現(xiàn)代疾病來看, 臨床上大多數(shù)肌肉、肌腱、韌帶、關節(jié)、神經等病變皆屬經筋病,如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關節(jié)炎、腱鞘炎、中風后肌痙攣及肩手綜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扭挫傷等。
1.4 經筋病的治療《素問·調經論》曰:“病在筋,調之筋”。《靈樞·衛(wèi)氣失常》描述:“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說明經筋病的治療以調筋為主,病位之所在進行治療。《靈樞·經筋》關于十二經筋病的治療,皆提到“治在燔針劫刺”,說明燔針劫刺為治療經筋病的常用方法。此外《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了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如傍針刺法用于痹證日久,《靈樞·官針》曰:“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齊刺法適用于范圍小而局限, 病位相對較深的痹證,《靈樞·官針》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氣小深者也”。揚刺法適用于病變范圍較大、病位淺表者,《靈樞·官針》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此外還有報刺法,根據(jù)患者所報痛之處下針,施以針刺手法;關刺法為用毫針直刺進針,刺入肌腱附著處;恢刺法是針刺配合關節(jié)屈伸活動的治療,類似于現(xiàn)代的運動針法[7]。
2.1 關于燔針劫刺燔針劫刺來源于《靈樞·經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腧”。對于“燔針”及“劫刺”的釋義歷代醫(yī)家有較多的注解,“燔針”的解釋主要分為以下2種觀點,①以明代楊繼洲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燔針為火針的別稱,《針灸大成》曰:“火針,一名燔針,長四寸,風虛腫毒,解肌排毒用此”。②燔針即為溫針法,如《類經》曰:“燔針者,蓋納針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關于“劫刺”也主要有2種觀點,①劫刺為去除邪氣的刺法,如《類經》云:“劫刺,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②劫刺為快進快出的一種針刺方法,指極快刺入并迅速出針,不留針,即疾進疾出,如清代張志聰《黃帝內經靈樞集注》[8]中:“劫刺者,如劫奪之勢,刺之即去,無迎隨出入之法”。
縱觀《靈樞·經筋》全篇,結合經筋病的癥狀和病因病機,筆者認為經筋病的治療應以溫補陽氣、通絡散結為主,故遵循《類經》的釋義,認為燔針應為散寒通絡的溫針,劫刺應解釋為以溫熱之氣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
燔針劫刺的治療原則應遵循“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腧”。對于“以知為數(shù)”,大多數(shù)學者理解為“以患者出現(xiàn)針感為度”,趙汗青等[9]有另一種觀點,“知”解釋為識別、知覺,“數(shù)”解釋為規(guī)律、規(guī)則,因此“以知為數(shù)”理解為“以顯露(病候)的經筋為準繩”。后世對于“以痛為腧”的解釋較為統(tǒng)一,理解為“以壓痛點為腧穴(阿是穴)”。筆者認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腧”可以理解為“醫(yī)者只有清楚地掌握經筋的規(guī)律,才能發(fā)現(xiàn)顯露病候的經筋,在經筋上選取明顯的壓痛點作為腧穴進行治療”。
2.2 燔針劫刺臨床應用現(xiàn)狀臨床上燔針劫刺廣泛用于經筋病的治療,張劍飛等[10]采用燔針劫刺法治療頸肩肌筋膜炎有效率高達97.6%,優(yōu)于普通針刺組的70.7%。景繪濤等[11]應用燔針劫刺配合灸法治療可以有效緩解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呂計寶等[12]采用燔針劫刺法配合拔罐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關節(jié)炎取得較好的療效,認為毫火針既發(fā)揮了針刺的作用,又有溫灸的作用,同時配合針眼拔罐治療可以起到舒筋散結的作用。符小琴[13]采用酒精棉球燃燒針柄的方法在阿是穴行燔針劫刺法治療肩胛肋骨綜合征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潘昊天等[14]研究得出燔針劫刺可明顯緩解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患者的癥狀,在改善疼痛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組。此外,有研究者采用燔針射頻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膝關節(jié)炎,燔針射頻術是將中醫(yī)“燔針劫刺”與西醫(yī)“射頻控溫熱凝術”2種療法相結合,以熱治寒的一種療法,可清除經筋節(jié)點病灶,疏通經筋,進而緩解疼痛癥狀[15,16]。
另外燔針劫刺亦可用于中風后的肢體痙攣、疼痛等,陳煒吉等[17]應用燔針劫刺法在痙攣側肢體阿是穴處行溫針灸,對照組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在改善患者肌痙攣及療效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蔡碩[18]研究得出燔針劫刺可以有效減輕卒中恢復期假性延髓麻痹所帶來的進食及飲水吞咽困難。
3.1 經筋病與陽氣的關系《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經筋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和陽氣功能的正常輸布密不可分。經筋病的主要病候表現(xiàn)以筋急及痛癥為主,而《靈樞·經筋》曰:“寒則筋急”,故寒邪為經筋病的主要邪氣。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曰:“十二經筋,感風寒濕三種之氣所生諸病,皆曰筋痹”,進一步論述了外感風寒濕邪為經筋病的主要病因。外邪閉阻經絡,陽氣不能正常的輸布,寒濕之邪亦會耗損陽氣,陽氣不足則不能溫養(yǎng)經筋,經筋失其溫養(yǎng)故而出現(xiàn)病癥。
3.2 燔針劫刺與陽氣的關系前文所述經筋病的病機為陽氣不足,經筋失養(yǎng),而燔針劫刺則為一種溫補陽氣的治療方法,它集針刺與灸法為一體,起到散寒通絡、溫陽舒筋的作用。通過針刺刺激相應的腧穴,激發(fā)經氣,溫通陽氣,祛除體內陰邪,使人體陽氣得復。灸法具有散寒止痛、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兩者結合可以增強療效,共奏溫陽補氣、祛邪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3.3 燔針劫刺的現(xiàn)代研究黃韶輝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燔針劫刺結合中藥熏洗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血液中ESR及CRP水平,有效控制炎癥反應,從而改善患者膝關節(jié)疼痛及紅腫癥狀;呂林英等[20]認為燔針劫刺可以調控機體血液流變學水平,通過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起到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作用;王芹等[21]研究證明溫針灸可以降低機體炎性因子(血清CRP、TNF-α、IL-1β)水平,促進或刺激骨細胞和結締組織生長(血清CTX-I、IGF增高,睪酮降低),從而發(fā)揮緩解患者疼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燔針劫刺通過針刺與灸法的雙重作用,保障濡養(yǎng)經筋的陽氣運行通暢,同時也補給了陽氣,保證了陽氣的充盈,外感之邪得以祛除,內傷之筋絡舒解,經筋病故而痊愈。現(xiàn)代研究也證實燔針劫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炎癥因子水平,控制機體的炎癥反應,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從而治療經筋病。
黃某,女,54歲。2022年7月初診,主訴:右膝疼痛1周。1周前外出旅游勞累后出現(xiàn)右側膝關節(jié)疼痛,疼痛性質呈冷痛,行走時疼痛明顯,休息后疼痛好轉,貼敷膏藥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故來就診。檢查:右側足陽明經筋下肢循行部位有明顯壓痛,膝關節(jié)活動度正常。診斷:足陽明經筋病,詢問有受涼史,辨證為寒邪阻滯。治療:行燔針劫刺法,在足陽明經筋下肢循行部位選取2個最明顯的壓痛點,進針得氣后取長約2 cm艾條,點燃一端套置于針柄尾部,燃燒的一端靠近皮膚,燃完一炷再更換一炷,以患者有溫熱感為度,留針約30 min,取針后患者訴疼痛較前減輕約七成。相同方法繼續(xù)治療2次后,患者訴疼痛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