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德 王 恒 徐勝軍
項痹,西醫稱頸椎病,是由多種不良因素影響致頸項部肌肉、韌帶、關節等平衡失調,出現頸肩背部僵硬、疼痛、活動受限、上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電子產品、電氣化設備等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習慣及工作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該病的患病率不斷升高、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青年群體中因伏案工作、低頭操作等占比較高,且該群體多伴有姿勢不良、工作持續時間長、體育鍛煉少等多種負面影響因素,易致頸項部慢性勞損,從而使項痹發病率、復發率不斷升高[1,2]。中青年患病群體以頸型頸椎病多見,為頸椎病的初發階段,其中醫辨證分型以風寒濕型、氣滯血瘀型為主,該階段是臨床治療的最佳階段,愈后較好[3,4],但是臨床上對于該病多在癥狀明顯時給予針對性治療,缺乏系統的防治方案,短期療效尚可,但易復發,長期療效欠佳,整體防治效果不理想。臨床觀察發現,中醫治療該病有豐富的理論及實踐經驗,尤其是“治未病”思想將預防、治療、防復發結合在一起,治病求本,標本兼顧,對于該病的系統防治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5]。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結合臨床中的診治體會,從中青年項痹的發病特點、辨證分型及臨床診治等方面探討該病的系統防治策略,以期為臨床從多層次、多途徑、多手段進行該病的系統防治提供參考。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的核心精髓,是中醫防病治病所遵循的原則,這種防患于未然、預防為主的先進醫學思想是在古代避禍防患觀念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殷商時代《左傳》中記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春秋時《管子》亦有“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故禍不萌”之說;這些思想均促進了“治未病”思想發展[6]。“治未病”的論述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黃帝內經》,其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論述是治未病思想的雛形,后來在東漢的《傷寒雜病論》、明清的《溫熱論》《瘟疫論》中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內涵豐富、闡述全面、治法多樣的中醫治未病思想體系,其核心是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7,8]。近年來,隨著醫學重心轉向預防醫學,中醫學“治未病”思想的先進性、實用性及特色化優勢得到充分顯現,該思想對中青年項痹的系統防治同樣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項痹(頸椎病)屬于中醫“筋骨病”范疇,又可稱為“項強、頸筋急、項肩痛”。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習慣和工作方法的不斷革新,中青年群體中項痹發病率、復發率越來越高,原因與該群體在生活及工作中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更多、時間更長,慢性勞損導致頸部筋骨肌肉平衡失調、生物力學異常有關[9]。不同于老年患者,中青年項痹患者以頸型頸椎病多見,臨床表現以頭頸肩背等部位的肌肉緊張、僵硬、疼痛或自覺沉重不適,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醫學影像檢查大多正常或僅有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或輕度的頸椎椎間隙變窄,少有骨贅形成。中青年項痹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以風寒濕型、氣滯血瘀型為主[4]。中青年項痹患者因外感六淫或過喜冷風充足的空調房、過喜冷飲等,易受風寒濕氣侵襲致經筋骨節拘急,脈絡不通而發病致項強而僵痛;亦或因外傷或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不節制娛樂等,戶外活動、體育運動缺乏,久坐少動,姿勢不良,致頸椎慢性勞損,經脈氣血運行失暢,氣滯血瘀,頸部筋滯骨錯,筋骨關系失衡而發病。研究認為,中青年項痹雖然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大都處于頸椎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尚淺,多為筋傷,未達骨病,臨床癥狀表現多不嚴重,該階段是治療的最佳時期,若治療得當可痊愈或避免傳變[10]。但目前對于該病多在發病后給予針對性治療,癥狀緩解后缺乏后續的干預措施,短期療效確切,但易復發,長期療效不佳,缺乏系統防治策略,久而久之易致疾病進展,出現神經壓迫或不可逆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工作效率,故該病的系統防治亟待規范。
3.1 未病先防 欲病救萌《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治未病的核心是防病于未發,扼病于萌芽,是在疾病未發生時進行調理和預防,重點是注意養生。治未病思想適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高危患病人群更應重點關注,中青年群體是項痹的高危患病群體,應早期給予預防性干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加強對該群體的健康宣教,讓他們充分了解該病的保護性因素與危險致病因素,便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盡量增加保護因素的作用,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11]。“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了風寒濕邪易侵機體,侵襲頸部易致項痹發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不欲過極,防傷形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染風寒,注意保暖,不要過食生冷,尤其是夏天不要貪涼,不要在空調房停留過久,防止頸部受涼受寒等。勞損和不良體位易致氣血循行不暢,筋骨平衡失調,致項痹發生,故平素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習慣,糾正不良姿勢,低頭伏案工作或操作電子產品一段時間后需適當活動,以維持頸椎的順應性和力學平衡。同時要堅持做到每天有一定時間、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強身健體,防病于未發,扼病于萌芽[12]。
3.2 既病防變 盡早干預疾病發生后應盡早干預治療,使疾病治愈于“淺而未深,微而未甚”的階段,取得最佳療效,有效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與傳變。中青年項痹臨床多為頸型頸椎病,臨床癥狀多以頸項部、肩背部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若治療不及時,疾病進展,由表入里累及神經、血管、脊髓可致頭暈,肢體麻木、放射痛、無力,甚至步行不穩等臨床不適,故患病后應盡早干預,針對中青年項痹的特點,發揮中醫適宜技術的特色優勢,辨證施治,給予精準有效的干預治療[13]。臨床上治療該病獲得國內外認可的中醫特色技術首推針灸推拿,其均為中醫外治綠色療法,該技術已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不良作用極少、簡單易接受、花費少、療效好[14,15],且有效避免了內服藥物可能帶來的心理負擔和不良作用。
3.2.1 從經絡論治中青年項痹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頸肩背部疼痛、酸脹不適,循行此處的經絡主要有:手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及督脈[16,17]。其中,足太陽膀胱經直行主干從頭頂入內,絡于腦,復出項部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到達腰中;本經一側67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背腰部,可見該經與項痹有密切相關性,該經受侵易致項痹,故可循經取穴選擇天柱、玉枕、大杼、風門等穴針刺、艾灸或點按治療。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上行至耳后,沿著頸部行于手少陽經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后面,向下進入缺盆部;外眥部的支脈下走大迎,向下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于缺盆;該經為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風寒濕邪侵襲易致頸部氣機不利,導致項痹發生,故可循經取穴選擇風池、肩井、率谷等穴位針刺、艾灸或點按推拿治療。手太陽小腸經沿前臂后內側向上沿上臂后內側到肩關節后面,繞行肩胛致頸項部,故受邪侵襲易致頸肩背部不適,嚴重者可致上臂、前臂疼痛不適,故可循經取穴選擇后溪、養老、肩外腧、天宗、肩貞等穴位進行治療。督脈為“陽脈之海”,行于脊柱正中,與六陽經交匯于大椎,督脈“總督諸陽”,陽氣充盛則邪不可干,氣血調和濡養筋脈,使骨正筋柔;若陽氣不足推動無力,全身之陽皆衰,氣血失暢,筋脈失養,易受邪侵襲致項痹,治療上可循經取穴選擇大椎、風府、啞門等針刺、推拿或艾灸治療以提升陽氣、活血通絡、養筋通痹。
3.2.2 從筋骨論治中醫筋骨學說認為筋骨相依、剛柔并存、動靜結合,它們互為根本、相互約束,調和則順,失衡則病,筋骨學說對骨傷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極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中青年項痹的發生是由于風寒濕氣侵襲,經筋骨節拘急或勞損后氣血循行不暢,筋肉骨節平衡失調,筋不束骨、骨不張筋,從而導致“骨錯縫、筋出槽”,其本質是骨不正、筋不柔、動靜平衡失調;治療上當遵循中醫整體觀、系統觀思想,筋骨并重、內外兼治的原則,先通過系統體格檢查明確痛點及病變位置,用柔和的揉點按推拿彈撥等理筋手法作用于受累部位,緩解肌肉緊張、松解粘連、行氣活血,注意推拿用力宜由輕到重,作用點宜由淺到深,逐漸使病變累及范圍緊張痙攣的軟組織整體放松,然后用提拉旋轉斜扳手法糾正錯位的關節,最后再用拍等手法放松局部受累組織,環環相扣,理筋正骨,氣血得暢,滑利關節,使頸項部筋骨動靜態平衡得復,“松則通,通則不痛”,達到治愈疾病之目的[18-20]。
3.3 瘥后防復 預防為主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一書有言:“凡得毒病愈后,百日之內,禁食豬,犬,羊肉……食此多致復發則難治,又令到他年數發也,治篤病新起早勞……若瘥后,病男接女,病女接男。安者陰易,病者發復”[21],充分闡述了瘥后防復的觀點。中青年項痹患者多病位尚淺,病變多在筋肉、未達骨節,經過針對性治療大都會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后,應根據患者自身的基本情況,盡早制定個體化的預防控制方案,進行適當的康復鍛煉,如頸椎米字操、聳肩擴胸運動、項臂爭力抗阻鍛煉等以求祛邪務盡,治病求本。疾病痊愈后應繼續堅持上述頭頸肩背運動訓練以改善頸項部肌肉強度及耐力,同時要格外注重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工作習慣,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條件允許的可配合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傳統導引術練習。中醫特色技術導引術亦為綠色、健康功法,對筋骨肌肉、慢性勞損綜合征、免疫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尤其對筋骨肌肉的動/靜態平衡調節作用最明顯。其中,五禽戲有調運氣血、疏通經絡、舒展筋骨、填精益髓、增強體力之效,練習時要做到外動內靜、動中有靜、剛柔并濟、內外兼練;八段錦則簡單易學,有強身健體、怡心養神、防治疾病、緩解壓力之功效,練習時要遵循“松靜自然、準確靈活、循序漸進”的原則。多手段并用以調和氣血經絡,通利關竅筋骨,從而使邪不再干,防病復發、傳變[22,23]。
中青年是項痹的高危患病群體,其發病率及復發率不斷升高,針對該高危患病群體,平時應注重加強相關健康知識的科普宣教,讓每個人擁有健康管理意識,主動行動起來預防疾病發生、發展。同時,該病的防治應遵循多學科協作、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基于中醫治未病思想對重點人群開展問卷調查,掌握該群體常見的高危致病因素及患病情況,及時制定個體化方案,盡早進行有針對性的多層次、多途徑、多手段、全方位的系統干預,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使中青年群體或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系統防治干預,降低中青年項痹的發病率、復發率及傳變可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該防治策略充分展現了中醫學在疾病防治中的特色與優勢,有極強的前瞻性作用,它的推廣應用有極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