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霞
摘要:家訪,是學校與家庭的聯系紐帶,是密切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聯系的有效途徑,是搭建家校共管平臺的基礎,是指導家長掌握教育子女正確方法的好時機。家訪,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班主任應在家訪路上傳遞著關愛。
關鍵詞:家訪? 家庭? 家校合作
家訪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條紐帶,是每一個班主任必須做的一項工作。家訪是一門藝術,成功的家訪能架設起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心靈的橋梁,更有利于三者之間的協調、溝通并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記得一位教育學家這樣形象的形容說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他說:“教育就像是這條船上的兩只漿,只有在兩只船槳同時用力時船才能快速前進。”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必須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率。為了實現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機配合,更好的促進孩子的發展,今年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我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家訪。
從家訪的四十幾位同學,結合自己的五年班主任工作實踐,我想談談幾點對有效家訪的認識:
(一)對“學困生”家訪——引發對“批評教育”思考
說到家訪,可能很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對班里的“調皮搗蛋”的學生進行首訪。所以有的學生聽到老師要來家訪,露出的表情都不太情愿。有的學生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到我家”;甚至有學生直接說“老師,我家里沒人,你不用來了。”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有太多家訪變成變相的“批判會”。家長和老師們圍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批判。因此,有些學生知道老師來了,要么跑到鄰居家玩,要么躲在房里不出來。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在學生違反紀律,做錯事,但沒有帶來比較嚴重后果時,我通常不會急于去家訪,而對學生說:“你要好好改正缺點,等你有了進步,徹底改正后,我再去你家報喜。”以后也果真這樣做了,這種“報憂”轉為“報喜”的家訪,自然就受到了學生的歡迎。誰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可是對于那些行為有明顯偏差或者“學困生”,家訪顯然是很有必要的。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行為錯誤,該談還是要談,該批評還是要批評,那么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怎樣的家訪呢?
首先,我覺得批評應該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進行,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保護。學生已經遇到了困難,遭受了挫折,往往表現得心情焦急,情緒消沉,他們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幫助。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指責。其次,要以親切的話語或稱贊作為開場白。在對后進生進行家訪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碰到有些家長從我們一進門開始,就開始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而孩子在旁邊頭埋得很低很低,任憑家長的輪番轟炸,始終不語。這個時候如果老師不扭轉形式,就很容易成為一場“批斗會”,這場家訪就變得毫無意義。所以贊美的開場白就很重要。然后,即使批評,也要與人無關,批評行動和現象,而不是人,也就是對事不對人。最后,一個過錯只批評一次,引起學生的注意就可以了,當然這唯一的一次必須透徹,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而三次就成了嘮叨了。所以我在家訪時從不翻“舊帳”。
總結以上幾點,對所謂“后進生”的家訪,應該主要以“報喜”為主,帶著對這些學生的鼓勵和閃光點反饋給家長和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們的關心和關注,讓家長感覺到孩子的進步和潛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對“優生”家訪——引發“壓力教育”的思考
家訪,不止要關注“學困生”,也要關注“優生”。而對“優生”的家訪,相對就要輕松點,主要以激勵為主了,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優秀的學生通常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其中也不乏少數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有些特別不愿意跟家人交流,喜歡獨處,和父母顯得很不親近。出現這種現象,往往是因為學習壓力大、父母期望值過高給孩子造成了一定影響。在家訪過程中,與父母溝通時,重點要讓父母知道孩子的辛苦和努力,以及取得的優異成績。而與孩子溝通,可以結合學校的心理輔導,進行疏導。
在心理學上,壓力和效率存在著“倒U”關系,當沒有壓力或動力的時候,人的辦事效率很低。在毫無壓力刺激的情況下,幾乎不能提高效率和幫助人們提高挑戰能力,生活會變得乏味。挑戰恰恰是積極應對壓力的一種表達方法。感受壓力激發挑戰的勇氣,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如果學生沒有絲毫壓力了,那很難想象會有好成績,把考試看成挑戰而不是壓力時,學習效果會很好。但是當壓力過度了,結果就可能適得其反。所以,父母關注成績,無形中就給了學習上的壓力,過分的關注和要求容易形成過分的壓力,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降低了。
以上兩點是我在家訪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家訪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愛的教育”的重要性。“批評教育”不是“愛的教育”,而是以“愛”之名指責孩子;“壓力教育”也不是“愛的教育”,而是以“愛”之名壓垮孩子。真正“愛的教育”是對學生理解、尊重、信任、寬容和鼓勵!只有在這樣的“愛的教育”中成長,才能健康快樂!
參考文獻:
[1]張光明 .記一次家訪后的反思[J]. 教育(文摘版),2015(9).
[2]鄭杰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M]. 上海:華東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