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冠林
法律是我們全體社會成員都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遵紀守法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初中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習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相關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學會用法律維護權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依法從事社會活動的能力。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意義
中學生身心發育還不夠成熟,他們缺乏社會意識,在做很多事情之前很少考慮后果。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隨意性行為只是違反了校規校紀。另外,中學生自制力差,可能有逆反心理,缺乏法治意識,容易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在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新時代國家法治建設的要求。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以下意義:1.有利于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其法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能讓其更好、更全面的成長。通過學習讓他們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違紀違法的嚴重后果。2.有利于促進法治中國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對他們的法治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在中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其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策略
(一)增強對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育
中學生由于年齡尚小,社會經驗有限,要想增強其法治意識,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慢慢向其普及基礎法律知識,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在日常生活中,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擁有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權、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權利等基本權利,其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例如:受教育權、人格尊嚴權。當前國家推行義務教育,就是為了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基礎法律知識教育,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享有哪些權利與需要履行哪些義務,懂得自己的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并以此作為自己行事的警戒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采取哪些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基礎法律知識教育,為法治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基礎。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課堂小活動、現實生活案例等進行教學活動創新,通過課堂小記者、課堂小法庭、辯論賽等形式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這些課堂活動,增強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強化學習體驗。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例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高空拋物致人傷亡的案例屢有發生,比如2021年,被告人陳某在深圳市光明區某街道居住期間,多次從所住房間窗戶向外高空拋啤酒瓶、垃圾等物品。2021年4月2日,光明區人民檢察院向光明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經法院審理后,判處陳某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經過教師的解釋,學生明白了現實生活中權利與義務的內涵,而且明確了在自己的基本權利受到侵犯時,可以應用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同時還要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最大程度避免自己隨意性的行為對他人的人身和合法財產造成損害。
(三)拓展法治實踐,培養中學生的法治素養
實踐出真知。在現實生活中才能錘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法治素養。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重點在于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知法懂法是前提,守法用法才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法律知識,缺乏實踐,學生很難對所學的法律知識有深刻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學習基礎的法律知識外也應該鼓勵學生勇敢地承擔社會責任。例如: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同學想要闖紅燈時,能夠及時制止;在外旅游時,碰到在名勝古跡上亂寫亂畫的行為,能辨別是非。從自身做起,遵紀守法;碰到自己的同伴去網吧時,在自己不去的同時能勸阻同伴不去。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正確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生活中的法治知識,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情況該如何應對。以案說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素養。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對自身以后學習與成長存在著積極的影響。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個中學生,要自覺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法治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