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人推進,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與音樂技巧,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與音樂核心素養。本文就小學音樂教學審美提升的路徑做一些探討。
一、創設情境,聯系生活
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審美能力在具體情境中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學中,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激發學生情感,將情緒情感變為個人審美素養中的重要一環。其次,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不同審美觀念、審美心理,從理解他人的審美思維中,獲得更獨特的審美反饋。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組織游戲、討論、表演、比賽等不同的合作學習活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選擇語言、游戲、活動、信息技術等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如欣賞歌曲《漁舟唱晚》,就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導入歌曲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滕王閣序》中的片段,讓學生著重體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歌曲呈現的音樂形象有所理解。對其用緩慢速度、平穩節奏營造的氛圍產生情感共鳴,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的歡樂情緒。而在教學《京調》時,教師可以播放京劇行當不同角色的圖片,讓學生對京劇的行當、表演形式等進行小組知識搶答,再通過“視頻+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京劇。在學會歌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角色,做簡單的京劇表演亮相動作等,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合作游戲。也可以播放專業京劇演員的一段視頻,呈現京劇的視覺盛宴,師生跟著視頻學習,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合作、情境中感受國粹的韻律美、節奏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素養。
二、激發情感,鼓勵想象
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養時,應啟發學生自我感知,說出自己對于音樂、歌曲的感受,讓學生能初步鑒賞音樂美。教學中,教師恰當地引導,讓學生品味旋律、節奏等所營造的美學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體會韻味美和真摯美,升級審美趣味。如在教學《鄉間的小路》時,教師不設范圍和標準,讓學生先對照樂譜唱出歌詞和旋律,初步自我感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于鄉間、田野、自然風光進行想象。有的學生想象自己在暮歸老牛的陪伴下哼著小曲走在鄉間小路上;有的學生想象自己拿著狗尾巴草蹦蹦跳跳地走在開滿野花的田地間;有的學生聯想到描寫鄉間美景的詩詞:“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學生想象著一幅幅鄉間美景,如詩如畫,令人沉醉,很容易就感受到歌曲活潑歡快的節奏以及歌曲的意蘊美。
三、特色教學,提高審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關鍵便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興趣的指引下才能將內在探索欲望轉化為外在學習的動力,推動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對音樂這門學科進行深入探索。小學音樂課程的教材內容十分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改變傳統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為審美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鑒于此,教師應適當開展特色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興趣,縮短學生與音樂創作者之間的距離,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情感碰撞。
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將會對其一生產生有益的影響,能增強其對音樂藝術的感悟力,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志趣。因此教師應當把握音樂教學的特點,運用合適的策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