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要? 從平凡教師跨入優(yōu)秀教師之列,是每位教師的渴望,不甘平庸而有所作為,是每位教師追求。本文從一個優(yōu)秀化學教師的知識素質結構入手,分析做一名優(yōu)秀化學教師的條件,并列舉了一些具體教學事例,以及怎樣去努力達到這些要求,希望對老師們有幫助。
關鍵詞? 優(yōu)秀化學教師;? 知識素質結構;
要給學生一點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作為課程實施者教師,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今天的教師需要具備的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教師的知識越深,視野越寬廣,各方面的科學知識越寬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僅僅是一名教師,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新時期就需要這種類型的教師。知識素質結構是優(yōu)秀教師的主要基礎和必備條件,優(yōu)秀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如下,包括化學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
1? 化學學科知識
化學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應該是如附圖所示的“雞蛋式”結構包括核心知識、緊密知識和外圍知識。
核心知識是指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實驗技能以及教材的結構安排等內容。這是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最基本的內容,沒有這部分知識,就根本稱不上一名化學教師,這部分知識大都來自于課本。
緊密知識是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較高層次的化學理論、化學學科的體系框架,化學學科發(fā)展史、探究化學學科知識的標準與思維方式、對化學學科及其發(fā)展的基本認識和價值判斷等內容。在教學中,結合化學學科發(fā)展史向學生進行教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向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教育,對在化學史中曾起過作用的“理論”、“假說”,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看到它的不足、缺點和錯誤,又要對它在歷史上起過的作用給以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有助于進行科學方法論教育,有助于向學生進行不畏艱險、頑強探索的科學精神的教育。例如在講授“氯氣”時,可結合氯氣發(fā)現的歷史向學生進行講授,這樣能吸引住他們。
氯氣的發(fā)現史
1771—1774年,舍勒對軟錳礦(二氧化錳)與鹽酸的反應進行研究,以確定軟錳礦是一種新金屬的氧化物,在研究這種礦物時,他發(fā)現軟錳礦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硝酸,但卻能溶于鹽酸,并立即冒出一種令人窒息的黃綠色氣體,和加熱王水時所產生的氣體相像,使人“肺部極為難受”。他用這種氣體做了許多實驗,發(fā)現它微溶于水;使水略微帶有酸味,且有漂白作用,能使藍色試紙幾乎變白,又能漂白有色花朵和綠葉,在其中昆蟲會立刻死去;能腐蝕金屬;火也立即熄滅。因此他發(fā)現了氯氣。
然后向學生提問:舍勒發(fā)現了怎樣的一種氣體?這種氣體可以與哪些物質發(fā)生反應?如何獲得這種氣體?啟發(fā)學生思考。
外圍知識是指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化學學科最新成就等內容。教師在講授時補充一些鮮活的知識,特別是課本未敘述過,同時又不超越大綱規(guī)定且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知識,充實的知識來自生活,它越鮮活,就越具有教學魅力,對學生也就越有吸引力。核心知識反映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內容,緊密知識反映教師學科知識的縱深度,有助于教師講清“是什么”、“為什么”,使教學做到深入淺出,得心應手。外圍知識反映教師學科知識的寬度,可幫助教師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縮小教學內容與新知識、應用之間的差距,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條件性知識,即教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包括學生發(fā)展、課堂互動、個體差異、教學評價、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計劃與目標等。掌握條件性知識有助于教師認識教育活動的規(guī)律,也有助于教師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對教育進行靈活而有效的調控,從而順利實現教育目標。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個性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念來面對自己的教學對象。新課程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現代基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中學化學教師必須具有關于青少年發(fā)展與教育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知識,。
3? 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即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課堂情趣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類知識大多來自于實踐,是教師經驗的積累。具有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可以使化學教師在課時計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現、課堂練習、作業(yè)的檢查等方面游刃有余。專家型的化學教師能夠根據過去的教學經驗有效地勾勒出對待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的方案,為了有效地組織教學,能夠補充很多課外的東西。
實踐性知識得以提高的基礎是教育教學實踐,核心是反思。教師開展研究是提高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所以要積極開展課改實踐,并要善于經常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總結,有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教育科研,要善于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總結經驗教訓,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通過反思,教師專業(yè)知識及技能可以得到擴展和提高,從而使教師從“教書匠”走向“學者型”教師。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獨生子女日益成為主要的教育對象,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已,而是擔負著多重角色,是學生品德行為的指導者、心理的保健醫(yī)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