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牛宇涵,狄寒梅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泰安 271000)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缺乏充足的資金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農戶對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較低,金融服務難以落到實處。信息網絡的發展帶動了數字經濟的興起,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提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將傳統的農村金融進行轉型升級,為新時期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但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移動網絡普及率較低的缺點,無法及時了解國家政策,落實程度較低,從而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
我國古代以農耕大國著稱,農業發展狀況遠超他國。近代以來,我國農業逐漸處于落后地位,直到今天,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異。技術水平是一方面,但農村金融產品的長期不適配性也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機構在農村提供服務的熱情與信心。此外,我國農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提供抵押品到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存在一定的困難。并且農村金融仍以農村信用社為主,提供的金融產品種類單一,創新性不足,覆蓋面小,導致移動金融的發展優勢沒有得到體現。在交易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社會認可度較低。
現階段,我國農村生產以散戶種植為主,但是個體農戶的生產仍存在勞動力不足、生產設備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等問題,容易產生成本過高、發展緩慢等問題,一旦出現風險,農戶將會面臨極大的損失。一方面,信息傳播速度較慢,農戶無法及時了解行業熱點和相關政策法規,掌握市場的動態變化。從另一方面看,分散經營無法保證該地區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批量生產的能力較弱,難以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不利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優勢難以凸顯,市場競爭力較弱。
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具有落后性的特點,不利于夯實鄉村振興的成果。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類似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性金融服務逐漸進入大眾視線,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網絡技術發展較為緩慢,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尚未實現信息網絡的全覆蓋,對信息的獲取存在滯后性,難以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規模,導致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出現,損害農民自身的經濟利益。此外,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缺乏對信息網絡的認知,從外界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對市場動態的掌握程度較低,無法及時調整種植規模,提升經濟效益。
在傳統的盈利模式下,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并且大多數農產品生長周期較長,農民在生長期內缺乏收入來源。并且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以水稻、玉米、小麥等基礎農作物為主,以喂養牛羊等家畜為輔,但是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滿足新時代下農村經濟發展需求。除此之外,由于農民對網絡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缺乏充足了解,大多數農產品的宣傳力度較低,消費者對其認識程度較低,大量農產品存在滯銷的問題。此外,在該模式下,狹窄的融資渠道阻礙了資本在農村的流通,會使農村地區資金周轉出現短缺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
2.1.1 結合農村實際發展狀況,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農村金融服務
國家應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統計,首先解決農村村民資金周轉困難這一問題,降低抵押品標準,讓農民有資金進行農作物種植。增設農村金融機構,允許私人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體系中來,以提供更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由小及大,不斷擴展農村金融服務的范圍,最終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發展的金融路徑。
2.1.2 轉變種植模式,推動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的普及
推動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在全國展開試點,由原先的單一農戶種植改為將土地委托出去,從原材料到生產收獲均統一進行,與相關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專業化設備和人才,到農村指導農民的生產工作,提升生產效率,節省了成本的支出。此外,部分農民擁有土地但自身行動不便,長此以往存在土地荒廢的問題,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將土地承包權仍留在農民手中,以托管的形式輔助農戶管理土地,降低了土地荒廢率,農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2.1.3 加強農村金融信息網絡的建設,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當務之急,國家應重點建設農村金融信息網絡,了解農村金融變化情況,才能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政府要加強在農村地區相關的財政投入,增加農村地區光纜和信號基站數量,同時減免相關稅費及利率,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金融信息網絡,增加在農村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優勢,改變傳統的線下金融模式,通過線上一體化平臺的建設,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在推動信息網絡建立的同時,也要意識到信息網絡可能被不法分子侵入,獲取大量信息以進行違法犯罪。因此在網絡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安全系統的建設,加強監管,為人民的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2.1.4 轉變盈利模式,拓寬盈利渠道
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應轉變農村傳統的盈利模式。一方面,通過民宿旅游、直播電商、平臺幫扶等方式,打破地域的限制,拓寬盈利渠道,豐富農民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吸引潛在消費者,以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1)促進農業與民宿旅游的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產業鏈的延長
首先,與傳統盈利模式相比,民宿旅游能夠增加居民收入,解決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或無來源的困境。例如,2016年日照市依托得天獨厚的康養度假資源優勢,從大眾旅游市場入手,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民宿產品的精品化轉型,民宿旅游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客房、導游講解服務等額外收入,使得居民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單一農產品的銷售,即便處于農作物的生長期,農民也可以通過提供旅游產品、農家樂等其他當地特色服務來獲得經濟收益,保障生活水平。
其次,民宿旅游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從而鞏固鄉村振興的成果。村民結合當地特色將房屋改造成不同主題的民宿,吸引外來游客的同時,也能將當地的農作物宣傳出去,提升經濟效益。此外,民宿旅游涉及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能吸引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到農村經濟的建設當中,各企業彼此通力合作,不斷完善農產品加工流程,助推農產品品牌效益的形成,有利于農村產業鏈的延伸發展,促進產業興旺,帶動農村經濟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以此來鼓勵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
(2)充分利用新型營銷手段,搭建平臺進行互助合作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企業為農村提供技術支持,構建大數據網絡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合理控制農作物的生長條件,提升農作物的品質,保證農作物種植全過程的安全無污染。一體化數據監測搭配機器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讓農作物實現了增產。
此外,可以通過將直播與電商賣貨相結合,充分發揮二者優勢,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與傳統的銷售不同,直播電商是多維度立體化的,更加直觀,更加真實,互動性也更強。消費者不僅能通過圖片來查看商品,還能通過短視頻或主播對產品的體驗,全方位了解產品。在直播間與主播的互動中可以實時講述自己的問題和需求,主播看到可以及時做出回應,更真實的通過網絡在消費者面前還原了商品的特性,提升了購物效率,增強消費者的滿足感。并且在不需要開設實體門店的前提下,二者的結合大大節省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打破了地域限制。農民可以通過網絡與消費者直接交流,不但增強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程度,而且有利于農民及時掌握消費需求,調整種植規模,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首先,就是對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原有的農村金融服務基礎上進行創新完善,例如進行信用抵押,構建貸款體系等,以村為組織開展,將分散的農戶變為集體,帶動村民參與,解決農業種植的資金問題。其次,在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注重搭建農民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鏈條,通過平臺幫扶,電商直播等方式,與民宿旅游相結合,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路徑。運用5G等技術手段,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產業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再次,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同步進行人才的選拔培養,將其派往全國各地農村進行交流學習,政府也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工作,加強對西部計劃及三支一扶等項目的宣傳推廣,為維護鄉村振興成果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解決農民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促進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合作,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目前的低迷狀態,更好地為農民服務。農民在種植農產品的同時,通過借助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和閑置資源,將房屋整改成具有地區特色的民宿,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時也能帶動周邊產品銷售,農民也可以通過自身對當地環境的了解,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讓游客對于當地的認識不局限于表面的景觀,而是深入到當地的文化核心之中,游客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到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有利于廣告效益的形成,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體驗,最終實現農村盈利。另一方面,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同時派遣專業人員進行線上指導,從而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產量。后期,配備自動化生產設備,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延長產業鏈。為了更好地將農產品推廣出去,前期借助抖音直播、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充分發揮自媒體平臺的推廣作用,宣傳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吸引潛在顧客。后期與企業合作,并進行直播、電商賣貨,實現直播打賞等流量變現,最終達成增加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的目標。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與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國家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2020~2025年,我國鄉村產業還將開展4項工程,包括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鄉村特色產業提升工程等,在不斷鞏固鄉村振興成果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的轉型升級,增強農村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斷增強,農村金融加大了涉農信貸服務力度。截至2021年末,涉農貸款余額為43.21萬億元,較2010年的11.77萬億元增長了3.67倍。在此基礎上農業保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由此可見,農村金融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們應對原有的農村金融發展路徑加以改進,推動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在發展初期,首先了解當地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提供創新性的金融服務,比如構建相應的貸款體系,以村落為單位進行貸款等。此外,要對當地的種植條件進行調查改善,因地制宜,提升農戶的農業技術水平,確保當地種植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也可以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對農戶進行一對一幫扶,為農作物提供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可與一些線上平臺合作,通過電商直播等方式,擴展銷售路徑。還應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政府可以進行相關金融稅費減免,增加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建設,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資金及人才支持。
穩定發展一段時間后,當地農作物的產量已經有所提升,形成了以村為組織的產業鏈,并且有了相對固定的銷售路線。另外,當地農戶與企業合作逐漸穩固,企業可以提供相應技術支持,通過派遣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提供新型農業設備等方式,幫助農戶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便于其更好地在全國范圍內流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了后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輔助發展旅游業等其他產業,使農作物處在生長期時,村民仍有收入來源。之后可以此為模板,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試點,派遣專業人員對有農作物滯銷問題的地區進行點對點指導,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讓農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總之,在當前大環境下,為了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總水平,我們要密切關注農村經濟走勢,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加金融服務的種類與數量。將現代科技與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發展農業的同時輔助發展旅游業等其他產業,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鞏固鄉村振興的成果,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