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達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農林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社會、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如何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實現農村與自然的協調統一,一直都是學術界研究熱點問題之一。農林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路徑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平穩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其以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消費為主,從而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途徑。我國的農林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傳統農業和粗放型工業帶來的資源、環境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如何保障農林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協調統一成為當前必須要解決目標。
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實現“三農”問題有效解決,構建社會主義新鄉村,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內推力。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新型城市化和現代化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農林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路徑為協調區域社會、資源環境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標體系,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平穩而又和諧地向前推進,落實提高農村經濟實力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保障性因素,同時對中國未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可持續發展一詞拆分為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可持續”,主要指的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基礎上,也不損害后來人的長遠利益,換句話來說,也就是目前所進行的經濟、社會活動不能超過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發展”指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在當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基礎相對薄弱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到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林經濟的全稱為農村林業經濟,概括來說,農村林業經濟是指經濟活動或者經濟關系發生地在農村,或者與林業生產有著較為直接關系的經濟集群。在農村經濟結構中,農村林業經濟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林業作為農村地區的經濟主體,只有努力發展農村林業經濟,抓住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動脈,才能實現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帶動農林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農村地區當前增長農林經濟的表現來看,目前主要的經營方式以用材林和經濟林的模式為主,依托森林資源實現林下養殖和生產旅游,但是當前大部分地區在生產經營時,采取的傳統方式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比如說,在林業養殖與維護的過程中,通常都會以經濟效益優先,會采取一些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的措施,例如頻繁地使用農藥和除草劑,對于農林經營中產生的廢棄物也沒有科學有效的回收。同時,在實現農林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還會將林業與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相重疊,但是對于動物廢棄物或者是死亡牲畜的處理不恰當,也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也對水、大氣以及生態環境造成慢性或者是隱性的影響。
商品林作為農林經濟增長的基礎,在實際種植樹種的過程中,都以商品林的種植來帶動經濟的增長。以南方地區的廣西來說,其主要的商品林主要包含三種,速生桉、松樹和杉樹,但是由于速生桉生長快,帶來的經濟效益好,在種植商品林的過程中,群眾大面積種植速生桉,單一的商業林無法滿足農林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在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下,速生桉商品林占據主體,區域內生物多樣性被影響,單一的生態結構很容易引起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隱患,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也會影響商品林的經濟效益,不利于該地區農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盡管政府在發現這一問題后進行限桉和禁桉的措施,在執行和落實的過程中,群眾對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干群關系。
農林經濟的增長除了依靠商品林與用材林的種植之外,林業產業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農林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廣西來看,當前其缺乏精深加工業,對木材的加工主要以膠合板、旋切單板為主,而對于市場相對廣闊的家具和廚具以及裝飾面板的加工而言,由于精深加工業的缺乏,廣西的林業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從貴州來看,其第一產業的發展相對具有優勢,但是第二、第三產業目前發展的動力不足,木材加工、森林旅游業等產業目前還需要不斷地優化協調發展。
就農林經濟目前表現出的問題來看,主要問題在于林權改革并沒有徹底,使得農戶對農林經濟發展認識不足,加上相關政策與農林經濟發展不配套,在實際管理中,遺留問題太多管理難度也就加大。以廣西采取的集體林權制度來看,在發展農林經濟時,過多地強調“均山率”,將集體林地分塊到戶;并且在實地工作中,對于集體林地的劃分不深不細,一般在1:1地形圖上勾圖劃界,使得林地的劃分難以落地,造成了群眾的糾紛,并且林權證發放不全面,并沒有確保林區內的群眾有林權證保障。同時,對于林業發展中的退耕還林、林業補助等基本政策并沒有建立統一的標準,沒有做到真正的惠民,影響了林農發展林業經濟的決心。
基層組織是保障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從實際參與情況來看,當前以農林經濟發展為主的地區,基層服務組織的參與感不強,一方面,受地區經濟的影響,大多數精壯的勞動力大量外流,使得實際參與農村發展的勞動力大多留守農村的老人,缺乏主要勞動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目前由于集體林權改的落實,基本實現集體土地承包經營到分田到戶的轉變,以各組輪流管理的形式實現農林管理。小組輪換制度的弊端在于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內部矛盾,在發展中產生分歧,無法實現統一的管理,使得實際管理中問題無法及時有效的解決。所以,對于林區管理來說,基層服務組織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各地規模化經營,讓林業種植、林下經濟在專人專管的基礎上,改變由于基層組織參與不到位所引起的農林產量少,生產產量差的問題,通過規范化的管理來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是當前需要做出的改變。
當前,良種良法和加工工藝研發尚不能適應農村林業產業發展的需要,阻礙了農林經濟的發展。林業良種良法研發應用體系尚未健全,優質種源基地、苗木基地尚未適應發展需要,扶持鼓勵政策措施尚未完全配套,新的優良速生豐產樹種品種短缺,高端優質的林下種養種苗培育供應體系尚未建立。林業精深加工、林下種養產品加工新產品和新工藝研發應用缺乏,政府引導推動、鼓勵扶持的作用沒有發揮,科研機構、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成果轉化推廣體系沒有形成,不論是在機構人才還是體制機制上都遠沒有形成支撐能力。
公益林與商品林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公益林以生態效益來代替砍伐木材的經濟形式,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等基本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生態保障,比如說緩解溫室效益就需要更多的公益林來吸碳放氧。同時公益林的實現,也需要做好生態公益補償,實現公益林保護建設。但是當前針對公益林采取的補償較低,以每年每畝15元的補償標準來進行公益林的補償,這與商品林的比較而言,已經被逐漸地拉開了差距,有的商品林以每年每畝200元的標準實行林地流轉。就這樣的差異來看,在公益林的建設過程中,補償標準相對偏低,不少農戶不愿意將自己的林地納入公益林地的范圍內,使得公益林和商品林之間的經濟差越來越大。
以美國農林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其針對林主發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說對造林活動的補貼和獎勵,并且為林主增設一項貸款的政策,來鼓勵更多的林主參與到林業發展中去;同時,其也設立林業獎勵項目基金,在實施土地休耕保護計劃的基礎上,鼓勵農民自愿參加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環境。同時其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重視防止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在綜合考量林業功能價值的基礎上,實現西北林業生態工程,需要以生態區域整體性原則為基礎,根據流域來實現森林管理,而不是傳統的行政管理。同時其以生態系統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森林管理新理念來加強林業管理。并且,除了加強和完善政府職能之外,其還通過非政府組織來促進林業發展,比如說美國林業和紙業協會等,幫助解決各州共同關心的林業問題。從這樣的發展形式來看,美國對林主提出的完善的激勵政策、推行的生態工程以及非政府組織在林業管理中的參與對我國農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當前,農林經濟要實現規范化的管理,首先要科學規劃地,根據林區的產能和實際情況,明確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地的分類管理。對于公益林目前存在的不足,需要強調生態公益林在生態區位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確定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和管護措施。針對公益林和商品林目前存在的差異,需要因地制宜編制商品林經營規劃,確定商品林采伐的指標,明確采伐許可證和木材運輸辦理,將其與森林經營規劃建立聯系。同時,針對農戶不愿意參與公益林計劃的現狀,可以加強農戶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養成,借用各項傳播機制讓農戶形成綠色發展的感念,比如說借用網絡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傳播形式,通過宣傳教育的影響,讓群眾自發地參與到生態公益林中去,形成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也要注意增加生態保護的責任感,讓農戶在自己的行為上,去規范生態保護,擴大公益林的建設,實現農林經濟增長。
生態產業化就是要遵循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高度統一,其實質是通過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加速生態產業化進程,就是要將森林生態系統良好的服務和功能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將其價值附加到高質量的生態產品之中,進而通過生態產品的價值變現,轉化為生態資產。產業生態化的過程實際就是應用資源節約型生產技術、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倡導綠色經營理念的生態行為實施過程,因此,必須從整體上做好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生態規劃,并針對研究區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特點,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綠色產業,并通過“生態+文化”“生態+科技”等融合創新,創造外部市場需求,開拓生態產業產品市場,進而引導和帶動農戶主動采用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利用資源進行生產,產出優質生態產品,確保生態保護與農戶微觀綠色發展的利益共建共享,將農戶利益和生態保護從矛盾對立轉為聯結統一。
當前,科研機構、企業和科研人員在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參與程度不夠,使得農林經濟增長支撐力,要改變當前科技無法支撐發展的困擾,首先需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在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科技為核心,以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為目的的發展林業經濟,在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同時不忘保護林業資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以科技指導我們不再采用過去那個單一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使林業的發展與林業的相關科技相結合,改變林業科技與產業之間分離的問題,帶動林業經濟在林業科技的幫助下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對于基層群眾來說,也需要加大綠色技術培訓,相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農戶參加綠色經營技術培訓,實施綠色技術服務,提高農戶對相關綠色發展政策的認知和了解程度,強化農戶對于綠色經營技術的掌握,提高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最終促使農戶形成生態環保的綠色生產經營方式。
綜上,當前綠色環保的發展意識需要我們以生態環保的發展形式來保障農林經濟的增長,要科學發展農林經濟,將農林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做到融合發展。當前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入手,要增強公益林管理,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和引導,盡可能地保障農林經濟綠色生態的增長,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林經濟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我國對農業發展一直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加快等因素作用下我國開始注重可持續化道路建設與可持續性增長同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