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中共天津市靜海區委黨校,天津市 301600)
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設美麗田園、美麗村莊、美麗庭院,打造興業、宜居、文明、幸福之鄉,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共同富裕,富裕是前提,共同是核心,三農是關鍵。農村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壓艙石”,農村發展是社會穩定的“定盤星”,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的地位尤為重要。我們必須著眼于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變化的需要,從補短板的角度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支持政策真正落實到促進農村自身發展的軌道上來,確保更好更穩定地實現農村共同富裕的目標。
在天津市委把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思路引領下,靜海區委區政府聚焦“打造共同富裕力行區”,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市場化辦法和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多元農業服務主體,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形成了“三核引領、四帶示范、六區協同、百園突破”的農業農村發展格局。
近年來,靜海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以穩糧食、強種業、引項目、補短板為思路,各項工作穩步前進,總體向好。
讓“中國飯碗”裝更多“天津糧”。2021年,靜海糧食播面由2020年的6.52萬hm2增加到7.14萬hm2,產量37.98萬t,創歷史新高。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引進小麥、南瓜新品種6個,80hm2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擴繁基地平均產量達到350kg/667m2,100hm2海水稻示范項目試種成功。
新建高標準農田4993.33hm2,糧食播面穩定在6.83萬hm2以上,綜合生產能力 30萬t以上。統籌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精深加工協同,抓好陳官屯鎮冬菜和王口鎮炒貨加工基地建設,打造多點支撐、多極增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發展獨流老醋、臺頭西瓜、羅閣莊香酥梨、小高莊脆棗等特色產業。如做強做精了臺頭西瓜產業,打造了“臺頭見喜”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臺頭田園綜合體,建設臺頭西瓜萬畝標準化設施化集約化基地,建設集約化西瓜甜瓜育苗工廠,建設臺頭西瓜檢驗檢測和產品準出服務平臺,建設集電子交易、期貨合約訂單、包裝物流于一體產地批發市場,帶動了沿子牙河村莊休閑旅游基地的規劃建設。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實施靜海鎮、大邱莊鎮23個村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重點在自來水改造、生活污水處理、道路硬化等方面補齊民生短板。以基礎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在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加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開展了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和經濟薄弱村扶持工作,實現 12 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成具有靜海區特色的興業之鄉、宜居之鄉、文明之鄉、幸福之鄉,75個經濟薄弱村達到“五增五提升”的標準,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如臺頭鎮北二堡村,地處林海循環經濟示范區,毗鄰子牙河,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村瞄準健康中國戰略,以大健康產業發展為契機,以主動服務式康養為核心,重點推動“文旅+康養”,帶動旅游發展,構筑鄉村綠色崛起新格局,將村內閑置民宅改造成特色民居,打造“養眼、養身、養顏、養心”為特色的北二堡康養體驗中心。通過對接城鄉雙向需求,實現宜居興業的雙贏。
傳統單一的種植業已經不夠滿足對于鄉村經濟發展目標了,那么只有利用好農村資源,對鄉村的產業進行轉型發展,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增收、發展多元化農村產業,最終讓老百姓得實惠。近年來,靜海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構建成全市唯一整合戶、人、地、房信息的宅基地調查摸底數據庫。深入開展了農村經濟組織問題合同整改,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累計挽回經濟損失約3600萬元。各試點村穩慎開展確權登記、騰退補償、統籌利用等工作,滿足村民住房需求,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村民收入。預計到2025年土地規模經營比重穩定在75%以上,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達到38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0家。完善農業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定向生產等形式,促進小農戶穩定增收。如目前在鄉村振興示范村推行成立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與農戶建立“保底收益+年度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開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合作、信用合作,村民年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區農民收入的20%,60%以上收入來自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產品質量納入追溯體系。
圍繞“全力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加快建設京津冀都市圈精品‘菜籃子’定制基地、現代化國際化農產品電商物流中心、智能農業創新發展高地”的總體定位,打造“一園、五區、五片”現代農業空間布局。同時,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研究院項目,重點開展農業遙感、無人機等方面的創新性研究,推廣農業物聯網設備,培育智能農業研發與制造載體、基地,建設智能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服務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推進靜海區“智能農業名片”建設。如唐官屯曲莊子村在高標準建設設施農業大棚的基礎上,發展智慧農田灌溉技術,運用5G技術建設實驗棚,溫度、濕度自動控制,實現灌溉用水數字化管理,每667m2大棚增產20%,節省人工費50%。
在共同富裕理念指引下,靜海區實現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前翻一番,覆蓋城鄉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建成了142個美麗村莊,困難村均達到“三美四全五均等”標準。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農業農村發展中靜還存在著許多短板、弱項和制約因素,主要有:
一是地下水壓采后,農田灌溉面臨嚴峻挑戰。目前初步測算我區農業需水量在3億m3左右,但目前市級分配給靜海區的用水指標為1.6億m3(一、二、三產業總用水量),區管河道儲存量僅為2000~3000萬m3。全區年降水量平均500~600mm,蒸發量平均1600~1800mm。團泊水庫水源作為生態用水不能使用,致使我區農業用水嚴重不足。二是部分區管河道以及鎮、村支渠淤積嚴重,部分農用閘涵、大中小型揚水站點年久失修、壞損嚴重,已不能正常運轉。三是美麗村莊建設方面,對于人口規模較大的村莊和經濟薄弱村,在道路硬化、路燈、綠化、鄉村治理等方面,資金缺口較大。
實際真正達到10年確權確地的土地流轉面積占靜海區耕地比重偏低,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招商引資、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形成阻礙,嚴重制約了靜海區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發展。
一是設施農業及其附屬設施的用地指標落實難度較大我區現有耕地保有量5.95萬hm2,其中基本農田達到了5.57萬hm2以上,成片的一般耕地少,造成了農資倉庫、分揀車間等附屬設施用地很難落實,影響了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發展。二是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落實難。目前我區陳官屯鎮的腌制菜產業、王口鎮的炒貨產業等地理標志性產業面臨著規模小、布局散、環境治理難和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亟需通過建設加工園區形成產業化聚集優勢。
天津市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加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強鎮。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精心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精準扶持經濟薄弱村。”在黨代會精神的指引下,描繪未來靜海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藍圖,抓住產業發展的關鍵堅持高質量發展和市場導向,依托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通過加快推進鄉村產業壯大,實現我區農村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加強糧食功能區和特色雜糧種植區建設,確保群眾“碗里有吃的、市場有售的、庫里有存的、地里有種的”。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集中資金支持水利設施提升及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種植業發展質量,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珍稀菌類,推進果業品種改良,加快發展名優特新經濟作物。大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發展精深加工,以陳官屯、王口、臺頭農產品為重點,打造屬于靜海的高端農產品品牌,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建立現代農產品物流電商體系。形成“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生鮮電商企業等)+物流園+(批發商、大型超市、餐飲企業、機關學校、對外出口等)+消費者”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村集體領辦的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主體規范有序流轉。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方式,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組成縱向產業聯盟,同時抓住京津冀都市圈和雄安新區建設的戰略機遇,發展產業化聯合體。提高小農戶個體抵御自然風險能力,運用政策措施幫助其改善生產設施條件。
通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讓農村具備更好生產生活條件,用宜居保障宜業興業。通過“抓兩頭、促中間”,全面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和經濟薄弱村扶持。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資源,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掛牌交易。對基礎較好,有能力、有條件自我發展的村,支持“一村一策”自主發展;對無法自主發展的村,由區、鎮黨委政府研究,打捆使用補貼資金,統籌實施產業項目。
堅持以農村人居環境切實改善為抓手,從源頭上建立人居環境保護的長效管護機制。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科學劃分生產功能區和生活功能區。
通過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逐步實現高效能治理農村現代化。確保黨的領導“一根鋼釬插到底”,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各項工作的各項領導。完善村級黨組織對鄉村治理領導的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打通黨組織與農民聯系的“最后一公里”。嚴格規范村級工作事務,加大對基層小微腐敗問題懲處力度。培育村民自治組織治理鄉村能力,豐富、創新村民參與協商議事形式。繼續加大對農村法律服務的供給,推進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相關制度,支持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健全村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
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富裕更重要的是精神富足。要大力提升村民文明素養,引導村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思想領域引導農民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加大對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宣教力度,加強面向農民對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解讀。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服務供給,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農村的契合共生,形成多點閃亮、全面生輝的農村文化新局面。
明確農村改革思方向,以開放的思維推動農村改革深化和穩健發展。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戶以承包土地經營權的形式參與產業化經營,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主體進行有序流轉,依法依規支持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業設施權屬證抵押貸款等。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經濟、開發集體資源、管理集體資產職能,探索以農工商公司組織形式開展村集體的經營管理模式。
通過共同富裕理念引領,做大做好農村發展成果“蛋糕”,建設高品質生活的美麗鄉村。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搭建就業服務平臺,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鋪路架橋。充分利用企業用工信息崗位歸集機制,篩選相應崗位定期向鄉鎮推送,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加快城鄉醫療衛生聯動發展,均衡醫療人員的配置,均衡醫療衛生資金投入。建立互惠共享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