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路
(定州市農業農村局,河北 定州 073000)
每逢改革時期,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農業技術的改革與推廣,可以增加糧食產量,讓農民收入增加促進國民農業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技大力發展的今天,農業也乘風之上,通過技術的介入,因地制宜,讓耕地得到充分利用。機械生產,讓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產量也得到增加。政府扶持、科學管理、降低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但隨著時間變遷,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所以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并制定相應的創新措施。本次課題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研究。
近年來,農村綜合生產能力持續穩定增長。我國的農業生產肩負著國家糧食總供給的重任,糧食總量的產出和產品質量的提高,這對于基層農技的推廣起到了示范作用。曾經的農村發展耕地存在著過度開發,占用耕地等問題,為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農民整體文化水平有待提高,這明顯阻礙了農業推廣。但通過長時間的發展,農村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農業推廣得到支持,資源浪費問題得到基本改善,產業結構得到合理布局。
農村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是政府對農業進行支持的重要部分,目前仍是以行政手段為主,教育及其他方法為輔。建立基層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除了科學技術的推廣體系外,我們還需要群眾的配合以及群眾性農技推廣組織的協調。農村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是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的,不能一言堂。再者,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離不開基層群眾組織的幫助,他們的出現讓理想變成實際更加高效和快捷。農村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的出現讓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創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創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了農業資源,還帶動了農村的進步。
1.3.1 體制健全問題
農業推廣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組織,這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健康發展。隨著時間的積累,改革也初見成效。政府、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民群體三者之間相互協作、相輔相成。讓農民收入增加、農技推廣人員獲得收入、政府得到基本保障,但即使在這種局面下,三者之間因不協調問題而出現的摩擦一直影響著農業推廣體系的進展,對農業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困擾。首先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為主,農民缺少改變的積極性。在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導的經濟背景下,人們的創收效益不高這是農民沒有積極性的根本原因。還有,日積月累地管理問題在最終的成果中也得到了“完美呈現”……這些都不得不讓政府重視起來,進行改革整理。再者就是基層,由于資金的有限性,基層人員的管理體系不完善,有時會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精力有限,看顧不過來。
1.3.2 推廣人員的專業能力方面
伴隨著農技推廣體系的普及,專業性人才儲備少。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需要過程,但對于專業素質不會特別扎實的人員來說,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學習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如果僅止步于自己當時的知識水平,對于這個發展的社會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只接受一些專業訓練的人員來說,這些是比較困難的。并且專業人員的新生代力量很難補上,吸引本科等高技術人才回鄉工作的能力不足。而且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主要受限于工作的難以開展和工薪問題。眾所周知,農業是一個需要下苦力、有毅力的人才能真正做好。農業需要頂著風吹日曬,汗流浹背地在田地里、果園里工作,如果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優惠政策,否則很難實現。
1.3.3 技術推廣方面
現在大部分的農業技術推廣還停留在之前的上傳下達,只是發布簡單的書面文件,農民理解不到位,在具體實施時更是弄得面目全非。機器設備的高級性使部分農民無法操作,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損害。農技人員沒有切實地了解到農民的既定利益,只關注眼前利益,讓農業生產無法得到長效發展。
1.3.4 資金保障方面
農業技術是一場持久戰,資金是不可缺失的,是其重要的保障。但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些政府和官員對此并不重視,資金嚴重不到位,無法保障技術推廣的持續更新和后續推進,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這樣導致農民對新技術缺乏信心,導致改革中途破產或改革成效不明顯,嚴重阻礙農業的進步。
1.3.5 農民的理解方面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的文化水平尚低,由于信息的堵塞等問題,對新政策或新技術的理解能力較低,缺少認識的能力,對新技術的認知較少,阻礙了新技術推廣的進程。而且對于一些人來說,現有的技術對于他們來說,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信息技術和新型的種植技術對于農民來說有些困難,缺乏市場意識和科學管理能力,這對于農業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形式帶來了阻礙。
1.3.6 農業科技成果質量問題
市場決定價格。對于商品來說,有市場才能有收益。有些研究太偏僻,完全不符合市場,并且研究只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和實驗成果階段,沒有投入應用,將技術束之高閣,更沒有達到將技術進行推廣,這樣自然而然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并且有的技術研究周期長,資金投入大,但到最后并沒有實際的效果或推廣成本高,農民難以支撐,不符合推廣的實際情況。這些都是導致技術不能進行轉化和進行創收的直接原因。總的來說,科技成果一定要符合市場,符合主題,需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
2.1.1 完善激勵機制
未來的農村基層農業推廣體系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紀檢部門需要監督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政府需要統籌各方,是關鍵。市農委要進一步加強與縣級人民政府的溝通與協調,指導幫助各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在不改變以行政手段為主要手段的前提下,加強市場經濟的介入,讓農民自負盈虧,加強科學技術的引進,把科學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結果與每個人都掛鉤,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農民都應該在成為利益的主體。分區到位,到每個技術人員身上,到每個管理人員身上。
2.1.2 完善資金制度
再者,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公益性的,所以對于這方面政府要重視要加大資金投入,不能讓機構入不敷出,工作進行困難。除了政府的扶持外,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在一些城市或者經濟比較好的鄉村進行公益募捐,以群眾的力量幫助群眾。不僅如此,政府還需要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管理、基層農技人員管理、項目承擔管理、農業農村部門管理等四個核心模板統籌規劃,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將他們直接對接,避免因消息傳遞失誤或將時間浪費在層層審核上。創辦直達政府,讓各個問題直接傳達到能夠解決問題的相關部門。通過定期采集匯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技人員、推廣機構承擔項目等信息,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規范化、信息化管理,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2.2.1 完善人才引進制度
建設一支與新形勢、新任務相適應的農業干部隊伍。把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提升能力作為隊伍建設的重點。加強人才儲備能力,抓住政府政策,引進技術人才。健全人才回流政策,吸引對口專業大學生就業,為鄉村服務。引進人才是新時代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像最美“村官”—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的他,學成歸國后他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村官。雖然他是一名“村官”,但他并不普通。他在那小小的山村里,看到了為鄉親們發家致富的資源—黑土,于是他和他的同學們一起成立了黑土計劃,為鄉親們帶來福音。
2.2.2 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的能力
對那些專業素質較低,知識儲備不足的基層人員來說,需要他們虛心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技術人才定期地對基層人員進行培訓,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能。再有就是健全獎懲機制,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群體的加入,增加青年的后備力量,年輕人仍是主要力量。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可以有效地讓農技人員更好地為農民服務,為土地服務。農技人員緊緊圍繞著農民和土地,大力推廣農技服務,這為糧食、農產品的收益增加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希望。新時代農村的建設不僅僅可以依靠副產品進行改變,也可以依靠主、副相結合的形式,將技術引入農村,這才是致富的直接原因。建設示范項目可以讓其他人看到農技體系的成果,也可以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這樣對于推動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加大宣傳力度,要農民群體真正的認識和了解,這樣才能推動項目的順利進行。我們的服務人員要做好準備工作,對于思想保守的農民群體來說,新想法或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對此,農技人員要做好思想準備。農技人員要走進基層,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農民群眾服務。并且要將系統的、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通俗易懂的話語,這樣可以提高農民的接受度。要將理論知識變成具有科普性質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接受度,也可以達到科普宣傳的效果。
推廣農技的根本原因是推動農村的發展,建設新時代的新型農村,對此,創收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要把市場需求作為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沒有市場就沒有收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科學技術的研究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考慮市場,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不能只考慮它的科研水平或者科研成果到底有多大,還應該考慮它的經濟效益。不符合市場的科學研究投入對于農業發展來說,可以說意義并不大。因為對于農民群體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新投入的技術能夠為他們帶來什么。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金錢比起環境可能更為重要。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這是不可取的行為,如果真的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又拿什么來發展經濟呢,所以,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過度鉆井,進行灌溉而導致的地表下沉,其實已經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現在要大力推廣農技,加大科研投入,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在當今這個日益發展的社會,網絡成為了能夠快速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對于信息閉塞的農村來說更是這樣,網絡的建設不僅可以讓他們獲取外界信息,也是獲得學習機會的一個重要途徑。農技體系的推廣更是需要一個這樣能夠快速有效的傳播平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直播帶貨和快遞行業的興起,“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
農村的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那么對于農技體系的推廣來說,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終點時,而是進行時。發展是一個曲折并直線上升的過程,那對于創新來說也是這樣。農技只有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為農業服務,才能更好地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的創新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還有體制上的創新,基礎建設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完整有效的基層農業推廣體系,能夠使資源讓全民共享,發展國家經濟。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基層農業作為整個農業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對基層農業技術進行推廣。基層農業的推廣不僅僅時表現在農業的創收問題上,農民群體的根本利益不能觸及,農民群體的主要利益需要得到保障。并且需要農民群體轉變守舊的思想觀念,接受新事物。這就需要對農技推廣體系進行完善,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而且創新是創建新體系是必需的思想,如果只是跟隨以前的體制或行為辦事,那必然會出現大問題,得不償失。還需要對基層隊伍推廣的資源進行整合,引進人才和先進的技術,完善體制,建設互聯網,協調各方,尤其是人為掠奪和資源之間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發展資源要以現有的資源為主體。技術人才的引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加入新鮮的血液才能讓推廣體系更好的發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保證農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