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鋒
(侯馬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 侯馬 043000)
新型職業農民相較于傳統農民,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質以及科技素質,因為新型農業正朝著機械化以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所以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正在不斷進行轉型,希望繼續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開展對農民的培育工作,轉變農民的農業生產思路,向農民推廣新技術以及先進化設備,尤其是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培訓工作變得刻不容緩。因為現如今的農業生產活動都是農業機器大生產,所以為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一定要加強對創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
雖然我國一直注重對農民的培育,但是仍舊面臨著較大的問題。因為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所以在推進農民培育工作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程度不徹底。
由于農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在學習新的技術以及知識時,自我驅動力較差,既不愿意也不主動地探索新的知識,所以導致農民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時常缺乏探索精神,永遠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封閉的心理狀態以及守舊的思想限制了他們學習的欲望,所以致使農民很難跳脫出思維的局限,在接受新鮮技術的時候只能依賴政府的教育,一般采用政府開設培訓的方式,幫助農民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所以對于大部分農民而言,他們并不具備學習新技術以及新知識的熱情。就如同在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時,他們在對機器進行操作時往往僅憑經驗判斷,但是缺乏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撐,所以在對農機進行使用時不能完全發揮機器的作用,達不到機械化的要求。
我國農民在從事生產種植活動時還是大多依賴于先前的經驗以及傳承多年的工具,所以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并不清楚現如今的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先進的設備也并沒有得到應用。一方面,對于現在的農戶而言,他們缺少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最新的農業政策的途徑,所以無法將政策、科技以及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喪失農業生產發展的機會[1]。另一方面,普通農戶很難將新型技術應用于一線生產當中,因為大部分農戶對于電子設備都具有畏難情緒,認為學習新的技術意味著新的麻煩,所以輕視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當中的作用。因此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當中得不到廣泛應用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研發的進程,影響科技所應發揮的效果,同時降低了農戶對于農業科技的盼望程度。
農業生產不再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它更多地涉及的是規模化的農業貿易往來,所以對于普通農戶而言,農業經營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它不得不促使農戶學習新的經營管理理念。但是現在農村的年輕勞動力都逐漸進入大城市尋求新的發展,所以大多的農業活動都流落到老年人的身上,現在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活動都以老年人為主體,這也導致新技術無法得到應用,農業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更不論系統地對農業經濟進行經營管理,所以導致現如今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無人學習。就如同在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時,人員極其缺乏,而來學習的人員也是普遍以老年人為主,這就導致農機化新裝備、新技術在農村無法實現大規模推廣,農業生產活動難以實現機械化。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既需要精力也需要時間,所以基于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對于新型農民應當加強科技以及文化素養的培養,政府也應當發揮自身的作用,不斷更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手段。
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程度還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對于開展農村教育而言要完善當前的教育體系,結合農村的教育情況規劃教育培訓課程,普及大眾化教育,為新型職業農民儲備知識力量。一方面,政府與當地教育機構進行聯合辦學開設農業技術課程,為新型農民學習提供新的平臺,系統地培育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專業人才,滿足農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引進優秀的教師資源建立教師資源信息庫,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水平,提高教師的留存率。將教師隊伍進行細分,分為理論型教師以及實踐型教師,既要定期開展理論教育也要開展實踐活動,培養理論和實踐能力都具備的綜合型人才[2]。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所以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做新型農民培育工作的引領者和示范者,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開展,促進農戶經濟平穩運行,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首先,明確政府的職責,政府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幫助者和領導者,所以政府要擔負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教育資源,以政府為導向,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化和系統化地指導,合理規劃教育內容,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廣闊的教育平臺。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宣傳作用,不斷向農民灌輸使用現代技術的優勢和原因,轉變農民對于農業生產的理念,提高農民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積極性。最后,建立內部的監督機構對政府開展工作進行監督,保證政府的培育工作落到實處,及時發現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保證培育工作的效果。
普通農民的接受程度普遍較低,所以為了保證培育的效果,就要不斷更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提高農民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一方面,政府和當地學校合作利用農業學校的教育資源對農民進行理論輔導,邀請專家到生產一線進行親身示范,讓農民切身地感受到新型技術的效果。尤其在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培訓時更要進行親身示范,讓農民看清楚農機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便于農民順利地使用農機,提高機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尋求和當地的農業企業進行合作,定期開設參觀類課程,讓農民切身感受機械化大生產的魅力,學習先進的管理知識和實用技巧,提高培育工作的實效性,充分發揮教育本身的作用。
新型職業農民更能適應農業經濟新的發展形勢,因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民,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就必須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和科技素養,使其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我國農業一直以粗放型農業為主,但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傳統農業是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為了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輸送新型的農業人才,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新鮮力量。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無法依賴系統的知識以及先進的技術,一般憑借傳統經驗和傳統的生產技術,所以大部分農業產品質量都相對粗糙,不具備較高的價值含量和技術含量,致使農業的生產規模較小,所以農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存在與現代文明脫節的現象。傳統農民一直是以低質量和高投入的狀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所以農業經濟很難得到發展。但是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備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農民,所以在生產活動中能夠快速地接受新技術和新知識,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3]。另外,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與農民的收入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自身的整體素質較低,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也相對比較低,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例如,2020年,山西省侯馬市黃志強是獲得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學習,他掌握了駕駛操作農業機械的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知識,將其應用到農業的生產活動中,家庭年收入達30余萬元。
農民的個體素質以及文化水平必然影響農民的家庭收入,但是隨著農戶生產技術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斷地提升,如果一直依賴傳統的銷售渠道,就不能完全地實現農民收入的增長。所以當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知識層面不斷增長時,農民勤勞致富的意識也會不斷增長,激發農民的進取心和上進心,農民就會主動和積極地探尋新的農業業務,敢于突破原有的農業貿易形式,實現發家致富[4]。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幫農助農的農業政策,但是這都是基于農民自身能夠實現轉型,所以有知識、有文化以及有思想的新型職業農民能夠在技術和農業政策的加持下抓住發展機遇,憑借自身的勞動致富的內驅力,對農業業務進行創新,提高自身的收入,以至于提高當地農業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業轉型。例如,2021年,山西省侯馬市張如成是遠近聞名的直播達人,駕駛農用三輪車和自拍架在自家果園直播,他的蘋果復購率幾乎是100%,蘋果種植也越來越精細化,張老漢將手機變成新“農具”,掌握新農技,變身成新農人。
鄉村振興重要的是人才振興,所以必須使農民朝著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方向發展,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要具備市場分析和知識運用的優勢,并將其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資源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綜合效應。因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不斷更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和方法,它既能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知識也能提供實踐經驗,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通過戰略的保障以及人才的支持,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加快農業發展的機械化和現代化進程。
實現農業現代化一直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所以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既需要新型農業人才也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逐漸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推動農業現代化是多方因素參與的結果,所以除了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逐漸加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之外,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生產質量,還應當充分發揮新型農業人才的力量,利用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對農業生產活動實現專業化管理。農業機械的投入使用是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的重要表現,因為隨著農業機械投入和使用能夠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促使農業朝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因此,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要格外關注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的使用情況,因為這直接關系著農業的實際生產情況,進一步影響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影響農民收入的無非是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及農產品的營銷方式,所以在對農民進行培育時要格外注重這幾方面的教育。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科技和知識培養,能夠幫助農民學習和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生產活動當中,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而學習先進的知識能夠幫助農民利用先進的種植方法以及預防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種植質量。另外,先進的經營理念不僅可以幫助農戶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還能幫助農民樹立品牌意識,為農產品增加品牌價值,將農產品銷往更大的市場。城市居民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了解新型農產品,實現城鄉之間農產品的經濟往來。農民不再是低端的體力勞動者而轉變成為農業市場經營的主體,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中進行商品交換,為農產品提供更多的經濟含量,實現農產品收入增加。而農民也逐漸轉變為一種獲得報酬的職業,擁有和其他職業一樣的地位,以此吸引更多的擁有文化素質的人才進入農業生產行業當中。例如,2021年,山西省侯馬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中級、高級職稱的評價頒證,對人員進行現場評審,本次會議切實地體現了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地成為一種具備專業技能的職業。
一直以來因為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農村的青壯年大多流往城市去謀求更大的發展,導致農村的土地一直交由老年人進行打理,而因為老年人的精力有限,致使農村的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另外,由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無法實現科學化和合理化,對土地資源造成污染和破壞,所以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浪費。但是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力量的注入,不僅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年輕的勞動力還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保障,新型職業農民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更好地開墾和保護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推動農業經濟轉型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的力量,因此,必須不斷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力度,改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措施,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轉型,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