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敏
(天水市秦州區園林建設服務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市秦州區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以服務人民為中心,矢志不渝創建文明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將人民群眾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導向和中心任務,系統籌劃,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近年來,秦州區委、區政府舉辦的金秋菊展,通過將菊花融入文化與生活內容,從而形成了一種與菊花相關的文化現象和以菊花為中心的文化體系。同時,每年金秋菊展的如約舉行,不僅是一次集文化、娛樂、觀賞為一體的金秋菊花大型展覽活動,也從另一方面展示了新時代秦州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推動了全區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和居宜業宜游的嶄新形象,切實把城市的文明指數轉化為人民的幸福指數。
菊花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幾千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名列“花中四君子”,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最早在春秋《禮記·月令》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菊花原產我國,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因菊花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同時也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東晉(唐代)時,菊花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并在日本形成菊文化。1676年,荷蘭人勤愛德將中國的菊花帶到英國,后在歐洲和美洲廣泛栽植。19世紀時,英國植物學家福鈞將中國和日本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在本土廣泛傳播[1]。在英國,各大城市每年都要舉辦規模不等的菊展,至此,我國菊花遍及全球。菊花作為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歷來為我國人民所喜愛。歷史上每逢菊花盛開時,各家族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曰"菊試",后發展為菊花會。會期數天至十數天不定,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賞菊、賽菊、吟菊、畫菊、賞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因此,賞菊,一直是中國民間長期流傳的習慣,遠從古代的京都帝王宮廷、官宦門第和庶民百姓,近至當今中國各大城市(北京、廣東、開封等城市)每年都會在金秋舉辦菊花展或菊花會及各種形式的菊花活動。特別是廣東省中山縣小欖鎮菊花會是中國延續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菊會之一,它始辦于宋代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人數最多時可達一百萬。由于菊花富含諸多的文化內涵,因此常為中國古今文人墨客所鐘情,東晉陶淵明的融情、景、理、趣于一體的千古佳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親歷田園之樂的陶然情態,感受那渾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在古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菊花歷經著古人歷史文化、朝代更替的洗禮,逐漸沉淀出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菊文化。當代社會,菊花與人類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菊花成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同時,菊花的栽培歷史,是中國花卉園藝發展的一部分。近年來,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高栽培技術,不僅提高了菊花的生產質量,使品種數量劇增,更提高了菊花的觀賞價值。一些省(市)還選菊花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繼召開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或成立菊花協會,出版菊花書刊,每年舉辦菊花展覽會,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識和交流了藝菊經驗,為中國的菊花栽培、應用,開拓了廣闊前景。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天水,是菊花的主要產地之一,天水菊花早在唐代就有栽培,杜甫一生創作了許多組詩,在天水三個多月,杜甫創作的117首《秦州雜詩》中就有觀賞天水菊花后,寫下“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的詩句。多年來,秦州區政府不斷挖掘天水“菊”文化,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秦州,從2013年起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多屆主題菊展,其參展水平一屆比一屆高,規模一屆比一屆大,展覽內容和形式一屆比一屆豐富多彩。因此,秦州區菊展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秦州地界,名揚市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臺,展示著天水秦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著經貿、旅游的“大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的盛會,也滿足了眾人愛菊、賞菊、贊菊、念菊之意,推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菊花展覽作為一項公益活動和民生工程,是區委區政府為廣大群眾提供的一項福利,更是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展示秦州區城市花卉園藝水平,促進全區花卉事業發展,助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一個品牌。因此,一年一度的菊展不僅弘揚和繁榮了菊花文化、加強菊花栽培技藝,更豐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同時,菊展是集文化性、娛樂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大型花卉展覽活動,更注重參與性和趣味性,每逢菊花盛開時,秦州區園林部門都會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使菊展不再是獨立的展示活動,而是以“菊展+”為平臺,結合賞菊、吟菊、拍菊、畫菊以及旗袍秀、漢服等打造的系列文旅活動產業鏈,不僅提升了城市形象,擴大了城市影響力,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而且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市民的喜愛和歡迎,每逢周末就會形成“萬人賞菊”的壯觀場面。通過菊藝造景、多元文體活動等方式,實現菊花文化與傳統文化等元素的多元融合,在現場不僅有很多攝影、美術愛好者來到人民公園拍攝、寫生,還有知名書畫家到場揮毫潑墨,創作的書畫作品,讓游人在賞菊的同時,欣賞體驗秦州菊文化。除此之外,省內外園林行業單位也每年會蒞臨參觀秦州區菊展,形成了園林行業的一個交流學習平臺。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觀看菊展的人已超過10萬人次。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秦州文化名片,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引領著秦州人閑適雅致的休閑生活方式……“門見菊花,處處賞美景”的金秋景象,探菊尋秋觀菊已成為秦州人民秋季不可少的文化娛樂活動。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與市民收入增加,家庭園藝、觀光旅游、健康產業等第三產生機勃發,人們也更加關注環境、旅游、觀光、休閑、體驗、養生、休閑、保健活動,而菊展的成功舉辦,為受眾群眾提供了行為文化基礎,參與者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平臺。同時,它具有較強的集聚 效應,能夠在短時期內吸引大量的游客、贊助商以及媒體,對舉辦地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播及城市建設均可產生積極影響[3],成為促進秦州對外經濟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時,菊展對于適應國家、省、市加快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秦州區建設文化旅游強區的新形勢,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的創建,提升秦州區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加快構建全域共建、共融、共享旅游發展新格局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近幾年全國經濟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菊展的成功舉辦,也推動與旅游相關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行各業的興旺,繁榮了地方經濟。菊花不僅姿態優美,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實用性,是集觀賞、食用、藥用、工業用為一體的多功能花卉,菊花作為兼具觀賞和食藥價值的一類植物,隨著大眾生活品質和健康意識的提高,菊花在養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促進功能菊花產業持續發展,也為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提供產業選擇與支撐[2]。比如:對比我們天水其他縣區,特別是清水縣依托菊花觀賞、食用、藥用等產品價值優勢,投資建設千畝菊花示范種植基地,開發菊花茶、菊花菜等養生產品,不僅形成觀光、休閑、農事體驗為要素的觀光農業旅游集聚地,而且菊花產業的發展、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讓小菊花成為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對比全國其他省份,麻城市致力于推進菊花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菊花+加工”,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湖北工業大學共建麻城產業技術研究院,開發菊花食品、菊花護膚品、菊花藝術品等10大系列、300多款產品;通過連續舉辦菊花文化旅游節這種“菊花+旅游”的模式,實現旅游加經濟的同步上升;通過打造“醫、藥、養、健、游”等“菊花+康養”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大健康產業基地,實現系列產值15億元以上,帶動1萬人務工就業,幫助50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以菊花為主題的“菊花+文化”模式,創作東路花鼓戲、麻城花挑等非遺文化節目,加大招商引資項目;通過仿菊之形、借菊之美、取菊之味的“菊花+美食”模式,創新開發菊花宴;而將菊花作為市花的開封,在上述基礎上,借助菊花這一載體,發行了《天下菊花》系列郵票,編撰出版了《菊譜》《菊花志》等一批專著,使菊花文化節成為開封具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品牌,因此也就有了“開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譽。綜上所述,菊花技藝、菊花文化、菊花旅游、菊花經濟、菊花消費都成其為一種文旅產融與區域經濟的不得不說的話題。
近年來,秦州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以歷屆全會精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幸福美好新秦州,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抓手,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綠色發展戰略。菊展期間,在設計方面主要結合中國傳統的文藝作品和園藝造景中的形式美,闡述菊所表現出的生態審美意蘊。文藝作品主要從中國歷代的詩詞作品和中國歷代傳統繪畫這兩個方面來表現菊花在不同時代,不同文藝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同的審美意蘊和人格內涵;園藝造景從菊的生態美形式出發,結合菊的園藝發展歷程以及菊與水體、菊與山石的角度,表現菊的生態審美價值[4]。而菊展每年品種不斷增加、造型不斷創新,目前已“變成”了菊花瓷、繡菊花、菊花服飾等各類創意產品,同樣的菊花,卻每年都能給市民帶來不一樣的菊花感受,使整個菊展集觀賞性、知識性、文化性、藝術性于一體,通過多種形式合理巧妙安插,達到以菊為媒,以花傳情的最佳效果。并整合自然資源,將青年南北路“黃金大道”作為延續,折射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彰顯精神文明形象和城市文化魅力,以此推動全區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由于菊花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區廣闊,通過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形成了大量的種內變異,品種資源豐富,花型花色繁多,分類復雜,在中國古代花卉譜錄中,菊花是被記載最多的一種花卉。目前,全世界現有菊花品種上萬個,我國有菊花品種3000多個,而南京是全國菊花種質資源保存中心,菊花品種達2000余種。秦州區自2013年菊展以來,每年秦州主題菊展粗略估計擺放各類菊花8萬多盆,并堅持創新的原則,新引進了行云影綠、洹水影月、洹水桃花、金龍、國華理想、綠安娜、灤水紫云、金字塔等多個品種。因此,每年的菊展,不僅有效提升秦州區的形象人氣,同時也進一步推動建設宜善宜居的城市品位。
通過對菊文化的演繹,既能夠豐富旅游產品,也是對當代菊文化的弘揚。秦州區的菊展不僅繼承和弘揚了秦州悠久而深厚的菊花文化傳統,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秦州城市的發展,帶動了經濟、旅游、餐飲等服務行業的增長,是展示秦州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傳秦州良好的投資環境,宣傳秦州人團結拼搏精神的盛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菊展在區委區府的正確領導下,已成為展示秦州新形象、提升秦州知名度的文化交流平臺,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區域條件下,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科研立項加強菊花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選育,借鑒其他地方先進經驗,通過建設菊花品種繁育圃、菊花景觀展示園、菊花文化藝術館等菊花專類園來助推城市發展,并做好菊展基地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廣應用菊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將其與各類公園、現代農業園區、美麗城鎮建設緊密結合,引導市民群眾科學種養菊花,為秦州菊展提供充足花源,通過菊展效應推進菊花產業發展,助推農民增收致富,使得菊花作為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