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江西省城鄉規劃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95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土地屬于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的綜合體,集中了全自然要素。土地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資源,人類以及自然的歷史變遷均和土地生態環境和開發利用密切相關。本文將簡單介紹土地生態利用和生態空間的基本概念,系統論述國土改革背景下的土地生態空間發展前景,并綜合探討土地生態空間問題應對策略。
從基本概念來講,土地利用主要是指根據土地所處區域性質和自然特征,借助先進的科技,秉承規劃學思維,在一定時空狀態里,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求,最終目標是實現土地的幾種功能、用途以及土地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避免土地生態遭到破壞。為了做好土地資源和諧開發利用工作,國家提出了“土地生態利用”方案,這種方案是指基于生態理念,合理開發和配置土地資源,做好土地生態治理工作,堅持長期性生態治理原則,構建土地生態利用系統。在執行土地生態利用方案的過程中,人們會結合土地自然特征和自己的主觀需求,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保護和景觀建設等目的所采取的土地開發治理措施,在此過程中,會采用各種生物技術手段,全面做好土地長期性治理工作或者周期性治理工作,同時,要確保土地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1]。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生態空間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為所有生物提供維持生存、繁衍、進食以及排泄的空間資源和環境條件。從狹義的角度來講,生態空間特指生態系統必備的空間范圍(空間必須充足)以及地域容量。2020年9月28日,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兩部文件,分別是《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和《省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前者將“生態空間”定義為具備特殊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和生態敏感脆弱區域,這些區域必須采取強制性保護措施,包括陸地生態保護區域(會設置紅線)、海洋生態保護區域(紅線集中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以外的需要保留原貌、做好生態保育工作、加強生態建設的區域[2]。后者將“生態空間”的定義與技術層面緊密結合,運用科學技術準確獲取生態系統識別結果,文件將生態空間范圍分為兩大體系——生態廊道和生態斑塊。其中,生態廊道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珍稀動植物遷徙廊道;第二,基礎設施緩沖廊道;第三,隔離廊道;第四,生態屏障等。生態板塊分為三種類型:第一,國家公園;第二,自然保護區;第三,自然公園。這三種生態板塊均屬于自然保護區域,文件明確指出要合理劃分布局,科學界定規模與名錄。
在當代,資源環境使用者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合理分配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理應重視樹立民眾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人民群眾堅持全域理念、生態理念、自然理念和環境保護理念。做好每一寸生態空間保護工作,加強土地防治力度,做好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加強生態空間監督管理力度,引導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土地生態空間開發利用工作[3]。
從國家自然資源部于2020年發布的兩部文件來看,生態空間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第一,自然資源要素;第二,歷史文化;第三,自然景觀要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章“建設用地”第一節第二十二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未利用地應當依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建設項目占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辦理[4]。”
基于國土改革背景下,開創良好的土地生態空間發展前景,首先應秉承以民為中心的發展準則,站在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高質量的城鄉人居環境,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安全感,讓民眾體驗獲得感。與此同時,要堅持底線思維方針,奉行生態文明思想理念,堅持國家安全觀的指導,編制合理的土地生態空間發展規劃,以城市為核心與有機生命體,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發展路徑應具有內涵式,符合集約型與綠色化標準理念,正確使用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傳統生活方式,不斷增強城市的韌性,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城市內部有限的土地空間資源能得以合理、高效利用。其次,要落實陸海統籌原則,堅持區域協同理念,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各區域的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落實鄉村振興計劃,堅守可持續發展原則,發揮主體功能區的核心輻射影響。在編制土地生態空間開發利用方案的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注重環保,尊重自然,發揮人文稟賦,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賦予本區域以時代特征。
從生態空間范圍劃分來看,不僅有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中所指出的用地類別(包括耕地、林地、園地等)和已明確權籍的生態用地,而且還包括各種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廊道和生態保護紅線。其中,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三種區域:第一,處于生態保護紅線以內的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域;第二,自然保護地的一般控制區域;第三,處于生態保護紅線以內的其他區域)。國家公園屬于國家級公共園林,具有開放性,園內有天然景觀和輔助性人為建筑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自然公園兼備觀賞價值、科學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典型代表有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和海洋公園等自然特色鮮明的公園,建立這些公園,做好相關管理工作方能對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能做好自然遺跡保護工作,充分展現自然景觀的天然美。歷史文化遺跡的價值作用是傳承歷史文化,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關懷,展示生態審美價值。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廊道呈線狀或者帶狀樣態,可以實現空間分布中比較分散的生態景觀的有機連接,讓孤立狀態的景觀單元能夠和其他景觀單元融為一體,其景觀生態系統空間可遷移,能夠擴展和交換。在各區域景觀之間,廊道具有緩沖隔離作用。從基本類型來看,廊道大概分為四種:第一,生態廊道;第二,城鎮綠地;第三,緩沖帶;第四,隔離帶。
優化土地生態空間問題應對策略,需要對生態用地斑塊(包括山水、農田、林地、湖泊、草地、河灘等)的生態用途轉化為非生態用途用地斑塊進行嚴格控制,謹遵“生態、自然、環境”要素,落實國家戰略,遵守相關政策的指導,做好未利用地的開發工作,合理制定開發方案并予以正確執行,對于可開發利用的未利用地,需要將其建設為包容“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標準斑塊,這樣不僅便于治理,需要在這一類用地斑塊上做好用地基質單元的劃分工作,對于具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生態斑塊以及全域生態要素條件良好的生態功能斑塊,理應著重加強保護力度[5]。
健全生態空間體系,必須樹立全域化“生態、自然、環境”要素的總體觀念,各地政府會加強土地改革宣傳工作,引導全民增強土地生態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土地生態規劃利用工作。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頒布了《國土規劃編制辦法》,針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制定了長期建設體系。進入新世紀以后,黨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在文件中明確指出構建土地空間規劃體系,并將該體系予以全面推行,堅持“多規合一”理念,實施“多審合一”,實現“全國數據一張圖”。同時,在全國各地準確裁劃“三區三線”。簡而言之,確定“三區三線”,做好相關調整工作,實施審核與管控是完善空間規劃體系的核心內容。因而,合理劃定土地生態空間范圍,確定土地空間生態保護紅線,做好土地生態環境安全質量保護工作,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土地生態利用功能。其次,在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對生態空間進行時空定位,緊密結合土地改革政策、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和景觀生態學辯證分析國內長期急需解決的土地生態環境和開發利用問題。另外,需要對用地格局予以全面優化,緩解人地矛盾,著力解決人均用地緊缺問題,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同時,要避免出現人類用地的無序擴張問題,盡量降低中國資源壓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不少資本擴張呈現出無序化現象,資本規模和技術規模大量進入建設用地市場,雖然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卻伴隨著一定的建設用地盲目擴張問題,農業耕地和林地數量的開發數量在減少,投資規模比較小。其次,部分地方環境監管部門沒有開展全面督查工作,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土壤的質量也降低了,環境污染問題加劇,人類的城鄉生活空間也受到了負面影響,使人地矛盾加劇。對此,要堅持生態空間“用養結合”原則,在促進經濟正常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避免土壤質量下降。另外,要將“用養結合”延伸到所有景觀極限,構建完善的生態空間用養結合體系[7]。
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各地政府應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做好綠地廊道和隔離帶的設置工作,結合具體情況建立生態廊道,設置生態緩沖帶,合理規劃城市綠地面積,設置斑塊隔離帶,以免建設用地出現過度擴張問題,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管理[8]。從設置效果來看,生態廊道、隔離帶、城市綠地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避免建設用地過度擴張和違規建設,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隔離自然災害,起到一定的緩沖效果,有助于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對于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應構建完善的生態網絡,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導向的生態網絡建設。在構建生態網絡的過程中,應認真研究景觀生態學、地理學和生物多樣性等理論知識,謹遵目標物種生態要求,融合相關科學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目標物種涉及的活動范圍比較大,所以此方法非常重視生態功能的適宜性,也很注重促進景觀結構的有效連接,這樣能夠為重要物種提供可選擇的生存棲息地,滿足它們的遷徙、繁衍周期,挽救種群瀕臨滅絕問題,做好棲息地修復工作。同時,應充分運用3S技術促成生態基因的交流,以便于完善生態網絡體系。另外,要全面發展生態農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各類農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與整合,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完善的參考數據,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標。此處的農業數據信息包括農業生物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業環境信息、農業經濟市場信息等。在基層智慧化農業經濟發展中,運用農業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物信息,可以了解農業病蟲害問題,準確分析農業經濟發展受到蝗災和鼠害的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科學的應對方案。運用農業大數據收集和分析農業氣象信息,有助于降低氣象災害帶給農業經濟的損失。運用農業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農業環境信息,有助于實現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合理分化,改善農作物生長條件。借助農業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農業經濟市場信息,有助于做好經濟市場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準確定位農業產值。
健全生態空間體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理應構建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全面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對于日益不容樂觀的環境狀態,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堅守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決走永持續發展道路[9]。與此同時,應注重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對各類用地碎片化分布進行削減,堅持資源約束理念,運用集約式方法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全面做好生態修復工作,加強環境監督力度,完善環境保護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另外,需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一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客觀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要注意做好生態文明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以便于讓全民參與生態環保工作。
綜合所述,優化土地生態空間問題應對策略,需要對生態用地斑塊(包括山水、農田、林地、湖泊、草地、河灘等)的生態用途轉化為非生態用途用地斑塊進行嚴格控制,謹遵“生態、自然、環境”要素,落實國家戰略。與此同時,應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做好綠地廊道和隔離帶的設置工作,維護生物多樣性,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