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宇

2022年11月1日,美國佛羅里達紀念大學,拜登在民主黨的競選集會上講話時,支持者們歡呼雀躍
2023年1月12日,蓋洛普咨詢公司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30多年來,美國首次出現認同共和黨的人數(占比45%)超出認同民主黨人數(占比44%)的情況。但在35歲以下年輕人當中,傾向民主黨的趨勢依然很明顯。
眾所周知,美國大學校園里自由派氛圍濃厚,教書育人的大學教授往往也扮演著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學生與年輕人本來就在階級與年齡維度處于弱勢地位,在推動社會變革的理想主義熏陶下,投票支持民主黨自然也不足為奇。那么,美國年輕選民面對各種社會議題的態(tài)度如何?他們的態(tài)度又如何影響到各種選舉結果?
美國媒體議論美國年輕人在去年中期選舉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民主黨能抵御住選前各方預測的“紅色浪潮”(指假設中共和黨以大比數掌控國會兩院),一大因素是年輕人較高的投票熱情。也難怪拜登在選舉后的次日演講中“特別感謝美國的年輕人”。
民主黨候選人將其在中期選舉中比預期要好的表現,歸功于1997—2012年出生的Z世代、18—29歲的投票群體,以及千禧一代年輕人。據公民學習與參與信息研究中心數據,18—29歲年輕人在中期選舉中投票率達27%,投票率在近30年的選舉中僅次于2018年的中期選舉,位于歷史第二位。
艾迪遜研究機構的出口民調顯示,63%的全美年輕人在2022年的眾議院選舉中選擇了民主黨,僅35%的年輕人選擇共和黨。在“年輕非裔”、“年輕拉丁裔”和“年輕白人”三個群體中,年輕非裔美國人有高達6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民主黨人,年輕拉丁裔美國人則有44%這樣認為,而自認民主黨的年輕白人則只有37%,還有27%的年輕白人認為自己是獨立派人士。但這相當一部分自稱的“獨立派人士”會在選舉中給民主黨投票。
我的學校位于佐治亞州自由派重鎮(zhèn)的亞特蘭大市中心。這里作為全美大學中族裔最為多元化的校園,其學生社團活動在中期選舉前很早已開始籌備拉票活動。去年的秋季學期也是新冠大流行在美國正式結束以來的第一個學期,各種線下活動也就可以舉行了。
校園里每周都會有社團組織為民主黨拉票,催促學生提前投票。上課期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也自然少不了對中期選舉的討論。就在選舉前兩周,一起上課的非洲裔同學就跟同學們說道,周末計劃去參加前總統奧巴馬為佐治亞州民主黨籍州長及參議員候選人拉票的競選活動。
盡管在每次選舉中,促使年輕人走向投票站的議題有很多,畢竟年輕人各自的出身與生活經歷不同,各自優(yōu)先關注的議題也不盡相同,但在去年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判例后,年輕人最關注的議題是墮胎權。

2023年1月26日,美國華盛頓特區(qū),拜登就上任以來的經濟進展發(fā)表講話
艾迪遜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在所有年齡段的投票人群中,年輕人認為墮胎權對其投票行為的影響最大。根據公民學習與參與信息研究中心的調查,在18—29歲的年齡段投票群體中,有44%的選民認為墮胎權是最重要的議題,比例遠遠高出通脹等其他議題。相比之下,較為年長的投票人群最為關注美國的經濟與通脹乃至生活成本等議題。
年輕人對社會進步議題的關注以及對民主黨的支持,與美國的大學教育息息相關。美國大學社會學課程中,目前流行的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以及多元交織性理論(Intersectionality),深刻影響著年輕人看待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
發(fā)源于美國民權運動的批判種族理論,以種族與種族主義的歷史教訓來解釋社會、政治、法律結構與權力分配,認為社會不公的現象源于多數族裔對少數族裔的壓迫。例如,有學者關注美國不同族裔人群的監(jiān)禁比率,將此歸結于美國法律體制中的種族偏見。
出口民調顯示,63%的全美年輕人在2022年的眾議院選舉中選擇了民主黨。

2022年12月16日,美國特曼庫拉,學生抗議學區(qū)禁止教授批判種族理論
如果說批判種族理論將社會不公歸結于種族身份的單向維度,多元交織性理論則將社會中多個維度的身份結合,理解為個體在多種身份的組合下受到的壓迫。
多元交織性理論本來是由法律學者金伯勒·克倫肖(Kimberlé Crenshaw)在1989年創(chuàng)造的術語。剛開始,它以解釋黑人婦女在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之外所面臨的獨特受壓經歷為主,但如今這個概念開始承載其他更多身份的受壓迫經歷。
在18—29歲女性受訪者中,有71%的人把票投給民主黨的眾議院候選人。
除了單純的種族身份問題,這門學科探討的身份維度還包括性別、性傾向、種族、階級、年齡、宗教、外貌等。例如,黑人女性受到的歧視并非是僅僅源自她的膚色或性別,而是源自兩種身份疊加形成的壓迫與歧視。
交織性理論不僅有助于理解個體由于身份受到的疊加性壓迫,還可以理解為“人人皆可受壓迫”。例如白人女性,盡管在種族的維度上占有優(yōu)勢,仍然可能因為女性身份受到壓迫。因此,交織性理論將社會上各個由于身份受到壓迫并遭受不公的人群組織起來,結成廣泛的聯盟,共同推動社會變革。
回到中期選舉中的墮胎議題。墮胎議題表面上看只是關系到女性對自己身體的選擇權,僅僅是男性精英對女性選擇權的某種剝奪,但在進步派的社會活動家看來,在白人男性精英主導的美國社會,任何弱勢群體的權利都有可能被剝奪。
在最高法院裁定墮胎權不受聯邦憲法保護后,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暗示將推動最高法院重新裁決有關避孕、同性婚姻、同性私密關系在內的憲法保障案例。因此,在進步派人士眼里,限制女性的選擇權,代表著以生殖繁衍為目的的父系社會標準。在這種思維下,女性的選擇權可以被剝奪,性少數人群、殘疾人士的權利也可以被剝奪。
將“人人皆可受壓迫”的多元交織性理論應用于美國社會,民主黨代表的進步左派人士,將弱勢群體團結起來,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陣營。

多元交織性理論開創(chuàng)者金伯勒·克倫肖
艾迪遜研究機構對美國各年齡段群體的政治傾向調查發(fā)現,盡管民主黨在18—29歲年齡段享有63%的支持率,但在其他更年長的年齡段支持率卻遞減。在30—44歲的群體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率平分秋色,各占一半;到了46歲以上的群體,共和黨支持者占了54%,而民主黨支持者只占44%左右。
該調查也發(fā)現,年輕美國人群體對美國的前景比年長者要樂觀,并且認為各種選舉機構是合法地履行職務。其中,年輕人群體和更年長群體一個最大分歧是,拜登是否合法當選。在18—29歲的年輕人群體中,有71%的受訪者認為拜登當選總統是合法的,只有25%認為不合法。到了65歲以上的群體,只有58%的受訪者認為拜登是合法當選的美國總統。
總體來說,受訪的年輕人有1/3的比例認為美國的前進方向是正確的。而且,獲得大學文憑的年輕人和沒獲得大學文憑的年輕人之間觀念差距正在縮小。獲得大學文憑的年輕男性有55%會投給民主黨,而沒有大學文憑的年輕男性也有53%選擇投票給民主黨。
此外,該報告也認為“18—29歲群體”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這個群體也可以被劃分為更小的群體。不同小群體的投票傾向和生活態(tài)度各不相同,也會對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以2022年中期選舉為例,由于墮胎議題的醞釀,年輕女性群體對民主黨的支持度就被激發(fā)出來,并且在眾議院選舉中得到體現:在18—29歲女性受訪者中,有71%的人把票投給民主黨的眾議院候選人,比同齡男性的53%要高得多。相比之下,在2020年的選舉中,同樣年齡段的女性只有58%投給民主黨眾議院候選人。在同樣年齡段的性少數群體中,民主黨支持率更加展現出壓倒性的優(yōu)勢,高達93%的受訪者選擇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
不過,該調查機構在報告中也警告,因為受訪者只是愿意接受調查的那一部分年輕人,所以也不排除有完全不認同這套“游戲規(guī)則”的年輕人不接受這個調查,因此采樣會有一定的偏差度。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