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鵬
青島應面向國際國內雙循環整合優質海洋資源要素,打造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的門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進一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青島應當堅持科技引領、產業帶動,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
從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等全球先進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現代海洋城市應具備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現代海洋產業中心、海洋航運中心、海洋綜合治理中心、全球海洋生態展示中心等項內容。其中,加快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航運、海洋科技、海工裝備制造等為主的海洋經濟發展,是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內容和基礎。
當前,青島海洋經濟發展在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打分中,青島具有一定優勢。但海洋經濟領域,青島在海工裝備等制造業方面以及航運貿易、金融等服務業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青島海洋經濟發展門類體系齊全,但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不多。大多處于價值鏈“微笑曲線”底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少,普遍存在產業鏈條過短、創新動力不足、整體實力不強的現象。
二是部分海洋產業專業性強但規模小、帶動力弱。部分海洋產業在細分領域是隱形冠軍,但是市場規模不大、產值不高,未能形成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態勢,難以在青島乃至整個山東產生帶動效應。
三是港強船弱、倉儲物流強與金融貿易弱并存。在地理位置上,青島是“一帶一路”上重要節點城市、沿黃流域多省份的出海口,青島港是東北亞地區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在航運貿易、航運金融等高端航運服務業尚未實現突破性進展。對此,青島須緊抓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各項改革創新舉措落地,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一帶一路”對外合作新平臺,借勢雙循環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
建設全球海洋經濟要素集聚中心
借鑒上海、新加坡經驗,深化投資、貿易領域改革,青島應面向國際國內雙循環整合優質海洋資源要素,打造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的門戶。
一是發揮上合示范區與自貿試驗區“雙區”聯動優勢,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國家監管和稅收待遇等方面給予外資以法律上和實質上的同等待遇,吸引全球海洋經濟要素由青島登陸進入國內市場。
二是對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的最新變化,梳理海洋產業頭部企業名單,進行精準招商。
三是搶抓RCEP機遇,推動海洋實體經濟與自由貿易發展。RCEP在國際海運與貿易方面全面放寬市場準入,青島應搶抓機遇,吸引歐美、亞太企業投資港口建設與運營,如貨物裝卸、集裝箱堆場和車站等;吸引外資船運企業組織全方位的多式聯運的門到門運輸,包括國際海運的國內航線;吸引外資船運海事企業在青島設立海事服務機構。
四是完善外商投資促進、項目跟蹤服務和投訴工作機制。在法定權限內專門制定海洋領域外商投資和產業促進政策。完善“走出去”綜合服務和風險防控體系,提高境內企業境外投資便利化水平,優化企業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流程。吸引全國“出海”企業借助借道“雙區”政策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五是組建黃河沿岸城市發展聯盟,通過產業互補、園區共建等合作機制,建立梯次產業分工,以開放優勢和“雙區”的零關稅、簡稅制和低稅賦等政策優勢,引領膠東經濟圈及黃河生態經濟帶一體化。
建設充滿活力的全球海洋創新中心
青島海洋科技雖然在很多方面世界領先,但偏重基礎科研,科技成果轉化嚴重不足,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限。中央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
當前,國內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市場,青島一方面應整合嶗山實驗室、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核心平臺力量,推動開展高水平聯合研發,集中突破海洋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基于技術優勢建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保持技術領先地位,爭取科技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70%以上。另一方面,應著眼國內市場需求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海洋產業鏈布局,建設充滿活力的全球海洋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制造等核心產業鏈進行核心技術攻關,以技術優勢吸引產學研用資等各類經濟要素向青島集聚。完善市場化的科技研發項目遴選機制和更具彈性的項目評審機制,盡快形成一批行業領先且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標志性海洋科研成果,爭取更多前沿成果在青島落地轉化。
打造全球海洋產業發展高地
激發航運物流、海工裝備與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鏈式效應,引進一批高端核心配套與關鍵支撐項目,打造海工裝備和航運等世界級知名產業集群。海工裝備應當重點發展LNG運輸船、科考船、極地破冰船大型集裝箱船等新型船舶建造,開展集群化和產業鏈招商,逐步提升海工產業鏈的本地協作配套能力,壯大海工裝備產業規模。
同時,青島應當以遠洋運輸和航運服務重點做強航運全產業鏈。通過爭取國際中轉集拼、集裝箱捎帶等政策拓展業務范圍,引進集裝箱干線船運公司,結合青島海洋航運產業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海洋金融、貿易企業落戶青島,形成“長鏈條、大配套”的港航產業體系。以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契機,引進歐洲航運保險公司,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監管要求的船運業務保險服務,為國內船運公司提供船運保險保障服務。
目前,我國航運保險保費規模呈現快速擴張趨勢,但從業務質量上來看,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缺乏航運保險專業人才、保險公司業務單一、產品創新不足、航運保險制度軟環境不健全等方面,導致航運保險服務供給仍然面臨較大缺口。對此,由于航運保險屬于人才密集型行業,青島應從加快航運保險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推動航運保險產業發展。一方面加大航運保險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國際航運保險交流合作,面向倫敦、紐約等航運中心引進高層次人才,著力提升航運保險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涉外語言交流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從業人員,將青島打造成我國航運保險人才高地。
為進一步加快航運保險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航運保險政策支持力度,優化航運保險發展軟環境,融入世界航運保險生態圈。制定航運保險法律制度優化方案,建立完善航運保險的制度安排,使海事糾紛公開、透明,進而促進航運保險與國際慣例接軌,支持航運保險業發展。同時,應當借鑒國際航運保險業發展經驗完善航運保險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擴大優惠險種比例,進而推動航運保險業發展加快進入快車道。建立船舶信息共享平臺,分享航運、保險、海商、貿易等方面的知識、經驗和數據信息,為航運保險創新產品、防范風險提供數據支持,提升航運保險服務體系集群化和專業化程度。由于航運保險較強的涉外性,在促進航運保險業發展的同時,需要聚焦制度創新,接軌國際規則,充分發掘航運保險新品種的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海上責任保險、港口責任保險、從業人員意外保險等險種,滿足客戶全方位、多方面的投保需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風險管理服務。航運保險業的發展可以為船舶融資業務提供保險保障,促進航運金融和貿易產業發展,助力打造航運全產業鏈。
(作者系市委黨校青島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