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曼·阿布來提,陳 亮
(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近年來,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解讀愈漸豐富,而將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現實問題結合在一起的研究亟待加強。我們在深刻認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時,力圖探掘二者的契合性,并積極解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問題,以期推動關于這一思想的整體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弘揚中華民族思想共識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主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弘揚中華民族思想共識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經之路,其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筑新時代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立德樹人”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蘊著深刻的思想理論教育意義,其在學理性質上與“立德樹人”的宗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進言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學生政治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因此,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覆蓋到“立德樹人”的全員、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一方面,在做到系統謀劃的同時要兼顧注重資源、管理、教學一體化的整合性研究;另一方面,在做到統籌推進的同時要兼顧打造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新性格局,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注入新的“營養劑”。所以說,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1]245這意味著積極推動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需要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是一個融合各民族學生于一體的大集體,學生組成成分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第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和集體認同,從整體上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發展。第二,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建立和完善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為實現各民族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以及各民族師生之間的積極交融創造良好機制條件。總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筑新時代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有力抓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一以貫之的思想原則,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245。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綱之中,充分彰顯出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價值意蘊。其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黨和國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積極舉措,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保證。其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兒女的情感共鳴,在引領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大學生學識、思維、情感的提升作用,也要使大學生成為宣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綜合體,具體包括經濟上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以團結統一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共同體、以中華文化為紐帶的文化共同體、情感上相互親近的社會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等。以此為根本價值追求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保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所內蘊的文化根基、價值共識和思想觀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具有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其一,就文化根基而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3]。幫助大學生建立和完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傳授中華文化知識,還需要在課堂外開展以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為根本主旨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其二,就價值共識而言,大學生價值觀的灌注與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這需要高校從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汲取思想力量,打造集歷史傳承和價值渲染為一體的課程,為加強價值共識的凝聚提供重要內容。其三,就思維理念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構筑堅固的“思想長城”,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必要內容。高校要幫助大學生樹牢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目標的思想觀念,唯有如此,大學生才能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思想長河中站穩腳跟,才能有效防止分裂思想的滲透,才能維系好各民族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序。
高校作為學科研究的主要基地,肩負著建立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周期”[4],需要深入探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元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指導思想、課程教學和課外實施方面作出巨大努力。
在課程指導思想方面,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基本遵循,積極探索適合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相關課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另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民族觀為根本指導,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創立、實施和完善過程中充分發揮出新時代、新背景、新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在課程教學方面,應積極發掘相關課程教學的創新路徑,統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既要開設直接傳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課程,也要在其他各科教學中注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精神。在課外實施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不僅需要在課程教學上作出努力,更要結合文藝演出、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常態化教育平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決定了前者融入后者的可行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要做到以“四個自信”堅定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自信心,以“五個認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大學生的價值共識,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植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即“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緊依靠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堅持大團結大聯合”[5],也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高校要緊緊依托“四個自信”展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大學生堅定對黨的領導的自信。具體地說,高校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夯實大學生的思想根基;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出發,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基礎;要傳承、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筑牢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決定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高校要從“五個認同”入手,積極推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傳承和發揚。第一,增強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即深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機理。這要求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積極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第二,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高校在實施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等方面須將“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觀念貫徹其中,這是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征決定的。第三,提高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努力探掘“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6],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積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積極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第四,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中國共產黨是民族團結教育的堅強領導核心,因此,高校在思想教育實施過程中要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方向。第五,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高校要肩負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助力大學生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主體和中堅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決定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凝聚大學生的價值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是“各民族發展進步的價值引領”[7]。高校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析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價值共識。首先,從價值目標層面出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準則。高校需要從培育能夠擔負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時代新人出發,不斷增強制度保障、強化教育引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功能。其次,從社會層面出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原則。高校要保證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不迷失方向,探索適合大學生心理、思想健康發展的能夠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踐行好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規范。最后,從個人層面出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道德準則。這需要高校結合時代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為主要動力源,不斷提高大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發性和自覺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決定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對大學生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基建于唯物史觀,積極肯定各民族個體成員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的新典范。“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8]。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須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所涵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思政課堂的講授以及課堂思政的熏染傳遞給大學生,使其成為傳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以達到促進民族團結教育和厚植家國情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