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淑慧,陳 康
(1.揚州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2.江蘇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百年革命與建設歷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物質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資源,彰顯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屬性。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人的祖籍均在常州,被譽為“常州三杰”。“常州三杰”是中國共產黨建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以他們在建黨早期的偉大實踐為主要內容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所內含的“常州三杰”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1]的偉大建黨精神。其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堅守共產主義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為了正義的事業,不惜奮斗犧牲和勇于進行偉大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忠誠黨的理想信念并為之奮斗終身和不辜負復興民族及造福人民的重托。偉大建黨精神是紅色文化的起點,紅色文化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凝結和體現。瞿秋白(1899—1935)、張太雷(1898—1927)、惲代英(1895—1931)三人的一生雖短暫,但都呈現出一種共同的精神特質: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及心系人民的奉獻精神。這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體現。
“常州三杰”在青年時期就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加入了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中國共產黨,并始終不渝的堅守理想信念,實踐了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格化展現。
1920 年,瞿秋白作為《晨報》記者前往蘇俄考察。在“閱讀了大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見證了蘇維埃社會主義模式勃勃生機背景下”[2],1921年年僅22 歲的瞿秋白加入共產黨,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1923年,瞿秋白回國,拒絕了當時北洋政府的高薪聘請,一心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在從事革命活動中,即便為黨內當時右傾機會投降主義派的誣陷打擊,或被國民黨下獄囚禁,他都沒放棄他的理想信念,直至為此獻出寶貴的生命。1918 年,張太雷夏為來華的俄共(布)黨員鮑立維找到做翻譯工作,“從鮑處得到從未見過的蘇俄文獻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著作……秘密閱讀翻譯,思想受到極大的鼓舞[3]。”鮑立維還介紹了張太雷認識李大釗。1920 年3月,張太雷加入李大釗在北京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當年10 月,22 歲的張太雷加入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從此,張太雷選擇了職業革命之路,成為中共第一個犧牲在戰斗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惲代英在青年時期就認識到改良主義的救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開始積極尋求新的救國思想和道路。通過翻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階級爭斗》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他樹立了共產主義世界觀。1921 年下半年,26 歲的惲代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惲代英認為:“人每每因為一種革命的主義能解決自己與社會的苦痛,不惜犧牲一切為主義奮斗。”[4]1930 年,他為了他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獻出了寶貴生命。
1919 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壓迫中國人民的現實,引發了“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常州三杰”是五四運動的骨干。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們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立志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辟一條光明之路”。這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偉大建黨精神的具象化闡釋。
在瞿秋白看來“俄國革命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他在《致俄國工人和新聞工作者呼吁書》中說:“中國人民幾乎完全不了解你們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我們的責任就在于研究這一建設并把它廣泛地介紹給我國人民。”[5]在蘇俄兩年多的實地考察期間,他閱讀了大量俄國共產黨的理論書刊,寫下了50篇通訊報道和專論,介紹俄國的革命經驗和取得的成就,把十月革命的光明火種從蘇俄帶到了積貧積弱的中國,期望通過走蘇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1919 年,張太雷在天津發起組織“社會改造社”,意在改造黑暗的舊中國,建設一個民主自由、科學文化發達的新中國。1921年初,張太雷懷著為人民“謀將來永遠幸福”的革命初心,投身于民族解放與獨立的事業。惲代英強調救國貴在力行,不在空談。1920 年,惲代英在武昌創辦以傳播馬列主義為宗旨的利群書社。1921 年夏,惲代英在湖北黃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致力于從政治運動入手,挽救民族存亡的危機,將中華這一傳統共同體建立為獨立自由的現代民族國家。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國民黨的特務、警察等到處抓捕、屠殺共產黨的干部、黨員,中國革命到了最危急的關頭。
“常州三杰”沒有為白色恐怖所嚇倒,反而更堅定了革命的斗志,他們“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1927 年8月,瞿秋白臨危不懼,主持召開了挽救中國革命的八七會議,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斗爭的正確方向。惲代英與張太雷則帶領中國共產黨人舉起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大旗。1927年8月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惲代英時任前敵委員會的委員,后又任宣傳委員會副主任,深入部隊與地方進行政治宣傳工作,為武裝斗爭革命道路的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7 年12 月,張太雷、惲代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張太雷被推選為民主政府主席,惲代英任蘇維埃政府秘書長。革命的政權迅速遭到國民黨的血腥反撲,張太雷在去前線指揮的路上,遭到敵人伏擊,壯烈犧牲。在張太雷犧牲的不利情況下,惲代英毫不退縮,臨危不懼地繼續指揮戰斗,直至最后。“常州三杰”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生動、具體體現。
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常州三杰”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心系工農大眾,堅決維護他們的利益。由于家庭經歷的變故,瞿秋白很早就認識到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重要性,1927年,在以瞿秋白為主的集體決策中,中共五大確立了“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綱領。在同年由他所主持的八七會議上,又提出了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具體主張。在國共合作期間,張太雷就提出國民政府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主張。1930 年,惲代英指導中共福建省委制定了土地革命的策略。在瞿秋白起草的中共三大黨綱中提出,工人實行36 小時工作制,禁止白天工作的工人繼續晚上加班。張太雷利用勞動補習學校,用生動的案例展開宣傳與教育,提升中國工人認識水平,強調成立工人階級領導機構的重要性。惲代英號召工人團結一致,運用罷工等手段與資本家作斗爭,運用自己的力量獲得八小時工作制及相應的待遇。
“常州三杰”是忠誠于黨的事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之路而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1928 年,國民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實行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的政權,國家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此時,一些共產主義信念與立場不堅定的分子動搖、退縮乃至叛變,而“常州三杰”用寶貴的生命踐行了“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建黨精神。張太雷領導廣州起義,犧牲于去前線指揮的路,時年僅29歲。瞿秋白被俘后,面對國民黨的名利誘惑與刑訊逼供,他的革命信念始終毫不動搖,唱著國際歌走上刑場。惲代英1930 年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并慷慨陳詞:“蔣介石用血手制造的人間地獄要摧毀這座地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為此而獻身,也是死得其所。”[6]惲代英就義時年僅36歲。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離開了文化精神就無從體現。“一個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他們的行為方式就是他們的文化。”[7]正是由于文化主體及其行為方式的存在,一種文化被記載、反映、傳播。“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是“常州三杰”精神的歷史見證和時代創新,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資源。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記載了他們的成長及其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少年時期的“常州三杰”,學習勤奮,關心國家大事。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瞿秋白激動地剪掉辮子。當聞聽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后,不但寫了痛斥袁世凱為“國賊”的作文,還在他家掛了一盞寫著“國喪”兩字的白燈籠。張太雷在中學時期,積極參加軍事操練和愛國活動,初步形成了保家衛國的思想。惲代英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經常吟誦譚嗣同的愛國詩篇:“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氣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青年時期的“常州三杰”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而奔走。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動工農群眾運動,建立進步的團體組織,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參與領導“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參與創建軍隊,共青團和黨組織等。這些被記載的歷史印跡,反映了“常州三杰”共同的價值追求及精神特質,是“常州三杰”精神的歷史見證。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是“常州三杰”精神因的集中體現。2021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用32個字高度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偉大實踐的總結。利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闡釋“常州三杰”精神,弘揚與宣傳偉大建黨精神,使偉大建黨精神更加形象、生動、具體,有助于人們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傳播與踐行,從宣傳的內容、宣傳的方式來看,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創新特點。
持續開展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研究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資源。到目前為止,中國知網全數據庫中以“常州三杰”為主題詞共有90 多篇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常州三杰”的偉大實踐活動及其重要影響。論文發表的時間從2001 年至2023 年,時間跨度二十二年。“常州三杰”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資源。
眾多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場館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物質文化資源。國內現存有上海瞿秋白舊居、天津大學張太雷紀念館、江蘇常州的一系列“三杰”紀念場館、湖北華中師范大學的惲代英雕像、湖北漢口八七會議遺址、福建長汀縣瞿秋白烈士陵園、江西南昌起義紀念館和廣東廣州起義紀念館等。這些遺址與場館正是“常州三杰”精神的具體呈現,珍藏著豐富的史料,有的配置了先進的電子影像及專門的講解員。對學習者來說,能拉近他們與“歷史”的時空距離,使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常州三杰”精神品質,有利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新時代運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源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應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引領,講好“常州三杰”的故事;以“常州三杰”紅色資源為依托,用好“鮮活”的教科書;以融入奮斗實踐為切入點,不斷推進精神之弘揚。從而增強運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說服力與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百年接續奮斗中,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8]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回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當前,在全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背景下,通過講述與展現黨史,有益于傳承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紅色文化是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黨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的忘我犧牲和不懈奮斗,演繹出一個個紅色故事、展現了一個個革命英雄,正是他們成就了我們黨的偉業。“常州三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三人的革命實踐是黨的精神的真實寫照和具體反映。1921 年惲代英參與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1922 年張太雷參與創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4 年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1925 年惲代英參與領導的五卅運動、1927 年瞿秋白主持的中共八七會議、1927 年惲代英與張太雷先后參與領導的南昌起義與廣州起義、1928 年瞿秋白主持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等。這些中國共產黨黨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是必學的黨史內容。講好“常州三杰”的這些紅色故事,有利于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也能通過具體人物事跡助力偉大建黨精神的弘揚。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黨百年來艱辛探索奮斗前行歷程的見證,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活”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9]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含有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種形式。弘揚建黨精神,需要繼續加強精神文化研究。2018 年,學者朱成山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的《江蘇大地上熠熠生輝的紅色文化圖譜》一文中指出,“常州三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生動寫照和集中體現。”[10]把“常州三杰”精神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聯系進行了一個闡釋性的初步探索。豐富“常州三杰”精神內涵是時代的重要課題,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研究,不斷地創新發展。弘揚建黨精神,要充分發揮眾多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場館的教育功能,進一步挖掘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歷史文化印記,加強各地“常州三杰”場館間的聯系,共同開發與建設“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豐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同時,可以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與本省市的其他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融合,使“常州三杰”場館成為旅游、了解本地歷史文化的必到之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1]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新征程的奮斗實踐目標中,發揮紅色文化的激勵與引領作用,增強奮斗實踐主體的信心,從而推進偉大建黨精神之弘揚。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其征程必定充滿艱難險阻與風險挑戰。應對這一現實性問題,需以精神之動力引領全體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奮斗實踐中尤為重要。精神只有走進群眾,才能贏得群眾。結合新時代奮斗實踐的主體,開展以“常州三杰”與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教學活動是重要的措施。針對學校的青少年學生群體,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這個主渠道,融入“常州三杰”典型案例來宣講偉大建黨精神,以強化理想信念及擔當精神為根本,引領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針對社區的廣大居民,可以依托社區舞臺、社區活動園地、社區講堂等載體,著重宣講“常州三杰”的愛黨愛國、為民務實的價值追求,引領社區居民為建設文明和諧與美麗的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在黨政機構、企事業的職工教育活動中,可以立足崗位實際,結合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內容,注重宣講“常州三杰”的勤奮工作、開拓創新、堅持實干等精神特質,使偉大建黨精神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