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加大對企業出海的支持力度,鼓勵組建面向出口企業的服務專班,千方百計助力企業抓訂單、拓市場、尋商機。
訂單少、資金周轉困難、市場疲軟……過去3年,由于新冠疫情以及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022年1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如何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成為今年各地經濟提速發展的重要任務。

徐宇寧到企業調研。
寧波是民營經濟強市,中小企業眾多,市場主體超百萬戶。據統計,在寧波每20個人就擁有一家企業,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企業主,民營經濟貢獻了城市85%的就業崗位,吸納就業人口420萬人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寧波市政協主席徐宇寧長期關注民營企業的發展。近期,他對100家民營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仍存在三方面問題需關注解決。
首先是市場不旺。徐宇寧發現,企業生產經營恢復程度不及預期。訂單總體緊缺,35%的企業缺少訂單。從規模看,中小型企業缺單占比更高,33%的企業有訂單轉移現象。受市場需求收縮等因素影響,34%的企業反映營收和利潤同比下滑,嚴重制約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改進技術、拓展市場的積極性。
二是投資疲軟。在調研中,48%的受訪企業對行業經營現狀滿意度下降,投資信心不足。42%的企業反映,交通、金融、能源、電力等領域的政府基礎設施項目門檻較高,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窄、融資方式少,較難取得相應的資本資質,參與相關投資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賬期延長。民營企業普遍反映,當前應收賬款賬期長,導致流動資金不足。一些民營企業雖處于盈利態勢,但賬款長期被拖欠,要賬難、回款難,資金周轉困難,企業間三角債問題依然存在。超八成(86%)的樣本企業存在賬款被拖欠問題,其中,36%的企業被拖欠6個月以上,經營壓力加大。
“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進入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環保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科技創新、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面對困難,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支持,政府要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
“要加大企業拓市場幫扶力度。”徐宇寧建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出海的支持力度,鼓勵組建面向出口企業的服務專班,增加包機出訪班次、對出海企業參加海外展會予以補貼支持,以及給予企業出境事務辦理協調等幫扶,千方百計助力企業抓訂單、拓市場、尋商機。
在開拓國內市場方面,徐宇寧建議積極推進線下展會舉辦,展會展位向制造業中小企業傾斜,優化展位利用效率,設立共享展位,讓更多企業產品參展。此外,探索產品展銷新模式,充分借鑒“直播帶貨”成功經驗,促進線上交易。
同時,他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政府項目建設。一方面,持續拓寬民間投資行業領域,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進入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環保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科技創新、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對納入各級重大項目清單的民間投資項目,按規定給予建設用地、資金支持以及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等政策便利。完善發展EPC工程總承包模式(設計、采購、施工等一體化實施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在該模式下發揮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進一步消除政府采購和招投標領域隱性壁壘,創新優化招投標機制,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支持企業采用保函形式繳納保證金,提升民營企業投資意愿。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增加向中小企業采購的份額,并提高預付款比例。
“我們要真金白銀地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徐宇寧提出,完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制度設計,發揮政府資金吸引帶動社會投資的杠桿作用,支持設立各類市場化PPP基金,加強項目謀劃推介,細化配套措施,切實增強對社會投資吸引力。制定科學可行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實施方案、投資回報模式、協商機制和退出路徑。政府引導基金要包容虧損,完善風險共擔、合作共贏機制,進一步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基金放大倍數。
此外,徐宇寧希望推動加大清欠工作力度。在2022年全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背景下,他建議地方政府開展切實有效的專項清欠工作,大力督促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快速對欠款“限時清零”。進一步暢通民事糾紛調解渠道,完善投訴處理機制,減少企業收賬壓力。加強金融支持,健全信用貸款貼息政策體系,保障民營企業資金流平穩。
一個企業最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家本身,企業家是重要的創新主體,他們既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者,也是企業文化的倡導者和培育者,更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人格化代表。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徐宇寧建議,加大宣傳民營企業家動人創業事跡力度,持續弘揚浙江民營企業家“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進一步發揚堅守主業、專注品質、敢闖敢試等優秀品質,煥發民營企業創業創新熱情。
他認為,要增強企業家社會榮譽感,對優秀企業家要及時給予表彰和宣傳,在學習培訓、醫療保健等方面,為優秀企業家提供優質、精準、高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