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
民企融資難是個老問題,新時代必須對此有新的思考,尋求新的切入點,采取新的舉措,聚焦關鍵問題精準施策予以破解。
“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次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明確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彰顯了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主任、民建貴州省委主委李瑤說,“今年兩會我準備了兩份有關民營企業方面的提案建議,其中一份是提交民建中央作為集體提案的‘聚焦關鍵精準施策,破解民企融資難題’,以有效破解民企融資難為著力點,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在李瑤看來,民企融資難是個老問題,新時代必須對此有新的思考,尋求新的切入點,采取新的舉措,聚焦關鍵問題精準施策予以破解。在深入百家民企和商業銀行調研后,李瑤發現,民企融資仍是民企“急難愁盼”的大問題,當前存在誤區和問題亟待破解。
“一是,不是資金荒而是項目荒。目前市場存在融資難問題的實質,不是缺資金而是缺符合融資條件的好項目,一方面許多民營企業感覺融資難,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感到尋求符合融資條件的好項目難。”李瑤說。
對此,李瑤建議,政府、金融行業、企業協同發力,在立項、項目包裝、項目可行性論證等方面加大溝通協調、咨詢指導力度,有效解決項目荒問題。

李瑤
“二是,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信用。由于民企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無法確認企業信用狀況。”因此,在風險管理的約束下導致銀行出現不敢貸、不愿貸、不能貸現象。一些民營企業由于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不透明、規模小、經營隨意性大、管理不規范、缺乏抵押擔保資產,導致信用度不高,尚未同商業銀行建立起信貸關系,銀行難以判斷民營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導致銀行對民營企業授信時出現惜貸現象。
如何解決商業銀行同民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李瑤認為,需要有效整合各有關部門的職能和數據,搭建高效實用的,符合民企特點的信用信息系統,以便提高金融機構的信貸效率。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經濟復蘇與金融支持息息相關。近20多年來,李瑤一直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工作,2013年從北京到貴州任職,李瑤先后擔任過貴陽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主任、省政府金融辦主任,2017年6月當選民建貴州省委主委。
“三是,不是缺支持政策而是缺落實。政策制定部門一般很重視政策出臺而往往忽視政策宣傳和培訓,政策制定部門和民企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有政策但惠及面不大。”李瑤委員繼續解釋,“四是,不是缺金融產品而是缺優質高效的服務。”
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及省委、省政府圍繞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小微企業及科技創新等結構性貨幣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組建政府擔保基金、紓困基金等一系列相關政策。
李瑤認為,政策出臺后,對政策的解讀宣傳不夠,有時缺乏操作性較強的實施細則,重管理輕服務、重審批輕咨訓、重發布輕監督,缺乏對民營企業進行有效的引導、培訓、咨詢和激勵的高效機制和服務平臺,市場主體不能及時了解政策的目的、意義、內涵及具體操作流程,有的企業因政出多門不知從何下手,致使很多政策出臺后惠及面不大,獲得感不強,未能真正起到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的作用。
對此,李瑤建議,政府搭建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宣貫、培訓、媒體、官網等多種形式宣講金融政策要義及操作細則,輔導民企準備相關申請文件、資料,激發民企獲取政策支持的積極性。同時建立跟蹤監督機制,“發布—執行—監督”一體化督導,實現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市場主體同頻共振,確保政策實施落地見效。
近年來,金融機構開發了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金融創新產品,很多地方政府設立了大量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建立了各種貸款風險補償等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或貼息支持。
然而在實踐中,由于金融機構疏于產品宣傳、企業培訓、咨詢指導和檢查監督,致使很多民企不知曉、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加之民企力爭支持政策的意識不強,導致無法真正享受金融創新產品的紅利。
“這就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和考核制度,將有關部門及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納入政府目標任務考核督查,并與績效掛鉤,切實提升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實效。”李瑤對“癥”下“藥”。
春節后,李瑤一直忙著一線調研工作。2月24日,《民生周刊》記者聯系采訪時,李瑤正率隊赴黔西市大關鎮丘林村調研。
深一腳淺一腳,忙碌在調研路上。作為民建貴州省委主委,李瑤帶隊走遍貴州省9個市州,通過實地蹲點、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累計調查民營企業近300家,擬寫了十幾份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議和提案。
“我們撰寫調研報告和提案,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研。”李瑤認為,作為政協委員必須深入調研,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參政必須真正參到點子上,議政議到關鍵處,使提案辦理部門取之能用、用之有效。
因為長期關注民企發展問題,此次全國兩會,李瑤還準備了另外一份提案《用好“八字訣” 大力提振民營企業家干事創業信心》。在提案中,李瑤提出:用好“立法、松綁、紓困、正名”八字訣,多措并舉、精準施策,營造良好環境,大力提振信心,讓民營企業家對未來具有穩定的預期,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