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 特約記者 馬國紅
滕州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縱深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全市吹響開工“集結號”,按下生產“快進鍵”。
春節剛過,山東滕州金晶玻璃有限公司車間里,生產線開足馬力、趕制產品,工人們有序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步入2023年,滕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縱深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全市吹響開工“集結號”,按下生產“快進鍵”。從鋰電產業,到高端化工裝備,再到綠色建材新材料,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開工、建設投產,拉開了全市經濟“抓項目、搶經濟、促發展”的發展大幕,呈現“開年就開跑”新氣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立足實際抓落實,當好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滕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剛近日接受了記者專訪。
民生周刊:請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去年以來滕州開展的主要經濟工作,并作具體闡釋。
周剛:2022 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和疊加交織的困難挑戰,全市廣大干部群眾上下一心、團結協作、科學應對。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是扛牢責任。一手撐傘、一手干活,扛牢了“穩住經濟大盤”的強市責任。為了讓企業安心發展,滕州以“企呼政應、接訴即辦”企業訴求解決機制作為“定心丸”,解決企業訴求467件,給企業留抵退稅7.48億元、為企業減免各項稅費6608.95萬元。滕州去年完成生產總值901億元、實現4.2%的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59億元,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二是挺起脊梁。滕州既面臨激烈的區域競爭,又擔著強市建設的使命,挺起“強工興產”的強市脊梁。實現四量并舉(存量變革、增量崛起、質量提升、總量突破),具體體現在:現代產業體系如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分別達到300億元、330億元、130億元,中小數控機床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47”企業陣營強勢領航,有15家企業營收過10億元,聯泓新科入選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威達重工獲評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中小微企業茁壯成長,“四上”(上規、上市、上云、上榜)企業總數達到886 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60家,新認定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瞪羚、制造業單項冠軍等企業53家。
值得一提的是,滕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入選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惠眾電商創業園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我市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家國家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平臺的縣級市。
三是激發活力。在深化改革和創新創優方面強市活力,我市找對路子,踏準節奏。去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66項改革任務全部完成,市屬國企利潤總額增長38.2%。大力實施“技改煥新行動”,100個技改項目全部開工,20 個項目列入省技改導向目錄,魯化氨基新材料一體化項目入選“山東省智能化技改十大優秀案例”。全力保障資源要素供給,盤活處置低效閑置、批而未供用地5400畝,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4.68億元、再融資債券6.84億元,爭取上級各類無償資金37.78億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民生周刊:今年滕州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多少?接下來將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周剛:滕州市委在1月3日的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了今年的經濟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起步之年,是棗莊市委確定的“重點工作突破年”,也是“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決戰決勝之年,我市將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四量提質,推動“633”現代產業全面突破,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典范城市。工作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強筋壯骨”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全力支持鏈主企業做大做強,針對高端數控環保產業鏈、騰達特種鋼絲零部件等項目建設,積極引進補鏈強鏈項目。打造高端化工產業全鏈條,圍繞氨基、醇基兩大產業鏈,打通煤化工從原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產業鏈。集聚新材料產業新勢能,培育壯大鋰膜新材料、復合材料、硅膠材料生產規模,加快北京聯綠固廢利用等項目洽談對接進度。融合新能源、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中煤國源時代電化學儲能、愛拉森高檔醫護用品等項目建設。加快煤電、建材、食品三大傳統產業轉型步伐,大力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二是“梯次培育”助推企業跨越發展。大力實施“247”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企業延伸鏈條、對外合作、兼并重組,吸引上下游配套關聯企業集聚。縱深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構建分層分類、動態管理的企業梯隊培育名單,力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等企業總數突破100家。鼓勵各類資本助推企業發展,建立覆蓋優質企業全生命周期投融資體系,為企業進入科創板、中小板上市融資創造條件。

山能魯南化工有限公司
三是“錯位競合”釋放園區強勁動能。我市目前有4個主要園區: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經開區”的目標定位再升級的滕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建設。圍繞“打造新地標,引領未來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完善高鐵新區,加快推進生活保障服務中心以及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圍繞“打造現代化工新城”的目標定位增容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搶抓省政府出臺《山東省化工園區擴區管理辦法》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圍繞“科創企業孵化器”目標定位的墨子科創園,吸引集聚更多科創企業入駐,努力建設成為服務魯南地區、輻射淮海經濟區的產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基地。
除此之外,在城市周邊規范布局建設2~3個中小企業園區,讓城市拆遷涉及的企業入園發展。同時,深化滕州—鄒城全省一體化發展引領區建設,全力打造魯南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民生周刊:據了解,滕州去年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成果豐碩,那么今年工作將如何發力?
周剛:去年滕州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資、項目攻堅,新招引過億元項目148個,其中過百億元項目4個,開工率位居棗莊市第一位。今年我市將凝聚全市力量抓招商、抓項目、抓投入,持續為強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搶抓棗莊市打造長三角高端制造業轉移示范基地的機遇,精準對接央企、省屬企業、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集中攻堅單體過百億元、帶動力強的產業類項目。錨定解決產業鏈配套和關鍵部件短板,加大山東土發綠色智能鑄造基地、山東友邦鋰電池正極材料等項目招引力度。
堅持“五個一”工作機制,搶抓政策機遇,重點抓好130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建設,確保上半年全部開工,全年竣工投產40個以上、完成投資300億元以上。
力爭通過省重大項目爭取更多的省級統籌土地指標。搶抓自然資源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的機遇,全面梳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三未土地,確保全年落實各類建設用地指標3000畝以上。
民生周刊:突出鋰電產業首位度,滕州以鋰電池隔膜、電池級電解液和鋰電池儲能為主攻方向,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剛:近年來,滕州突出鋰電產業首位度,通過培育本土企業發展、招引頭部企業入駐,加快了鋰電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的步伐,目前,中材鋰膜三期、欣旺達“源網荷儲”零碳智慧產業園、聯泓碳酸酯等6 個鋰電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推動中煤新能源產業園等4個項目已經簽約,13個項目正在洽談。我市力爭在“十四五”末鋰電產業產值突破200 億元,建成中國北方有影響力的鋰膜和鋰電池電解液生產基地。
民生周刊:創新是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滕州如何培育壯大新動能,激發創新驅動力?
周剛:我市加快推進創新發展,新引進高層次人才45人,蟬聯“山東省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入選“青年人才首選山東20強城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59%。新授權發明專利99件,我市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縣,滕州創新發展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
今年,我市將持續激發強市創新活力,全力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切實發揮好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功能。加快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升級,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強化跟蹤輔導,力爭新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0家以上,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70件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0家以上。
此外,深化與中科院、華中科大、山東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每年組織百家企業與高校院所創新團隊“點對點”精準對接,加快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產業關聯強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全力抓好招才引智工作,推行“人才飛地”模式,探索建立頂尖人才“直通車”機制,讓更多高端人才與滕州“雙向奔赴”。充分發揮地方職業院校創新驅動作用,深化產教融合,培育更多應用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