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如今的嶗山茶,早已不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更是令人向往的“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
初春時節,百草新生,空氣中彌漫茶香。沿海岸線,眺望遠處,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民居,寬闊整潔的“四好”農村路,環繞紅瓦民居的山村茶田,掩映山海間。
八山一水,半屋半田,是青島嶗山區的真實寫照。在這里,山地面積占全部陸域面積約80%,近兩萬畝嶗山茶,在這片集山海靈氣于一身的寶地孕育、生長,成為農業“優綠特新”的標志產品和生態名片。
“嶗山人愛茶,尤其用‘長壽之水’嶗山水沖泡的茶葉,別有一番滋味。” 今年54歲的王師傅是土生土長的嶗山人,開了半輩子旅行社大巴的他,見證了嶗山鄉村振興產業的轉型升級。
“早在10多年前,嶗山茶就被譽為‘江北第一名茶’,近些年,隨著鄉村振興如火如荼開展,眼看著嶗山茶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名氣也越來越大。”

山海間美麗茶園
“起初,嶗山搞鄉村振興,在很多人眼里,簡直是‘螺螄殼里做道場’,背水一戰。”嶗山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妮妮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嶗山區轄區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里,全區耕地總面積13483.95畝,僅占嶗山區陸域面積的2.27%。
盡管農業比重很小,但農村區域占全區總面積的70%,農村社區占社區總數的86%,農村仍是嶗山區當前的主要形態。
在“山地多,人均耕地少”的自然條件下,如何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目標?嶗山區委、區政府敏銳地意識到,作為青島市促進共同富裕的先行區,嶗山必須搶抓先機、巧做文章。
產業興,則百業興。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嶗山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土壤偏酸,雨霧充沛,有著茶葉生長的絕佳環境。

春季采茶忙
追溯嶗山茶的歷史,從第一批茶樹移居嶗山算起,已近半個世紀。1957年,毛澤東來青島開會,會議期間提到:青島的氣候是否適合種茶?時任山東省委書記通過查閱史書發現,很早以前在黃河流域有茶樹和竹子的記載。自此,山東省政府開始推行“南茶北引”的政策,青島則率先開展引種試驗計劃,開啟嶗山新的“種茶產業”,同時結束了“中國北方不能種茶”的歷史。
在嶗山,近兩萬戶茶農從事茶葉種植,因此茶產業也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為了讓嶗山茶成為百姓發家致富的“金鑰匙”,嶗山區委、區政府前不久特組織開展“茶農培訓班”,邀請到茶行業內權威專家們前來授課,系統教授茶葉知識。培訓班上,上到從業10余年的“老茶農”,下到“90后”新鮮面孔,專家講得通俗易懂,學員聽得有滋有味。
“90后”胡嘉浩是培訓班的年輕學員,也是一名“茶三代”。20 世紀90 年代初,隨著南茶北移,胡嘉浩家也開始種上了茶樹。
“但由于種植技術不普及,尤其制茶技術只有極少人掌握,產量受限,種植戶積極性也不高,家里也只種了幾畝地。”
胡嘉浩回憶,當時的茶農多是從零起步,只能在勞作中積累經驗,也為此吃了不少苦頭。后來,隨著政府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以及對技術培訓的重視,茶農逐步實現了產業增收,胡嘉浩家里的茶園面積也增長了幾十倍,已擴大到了200多畝。
“如今,我跟著老師們學到了這么多權威實用的茶知識,又學會了嶗山龍須的制茶工藝,回去后肯定能派上用場,對于質量再提升很有信心。”胡嘉浩說,他已準備好沿著父輩們深耕的茶路,繼續走下去。
胡嘉浩的話,也道出了不少茶農的心聲。
“現在,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茶園或是從事茶產業,茶農的錢袋子鼓了,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發展。”
在“面小量少”的背景下,嶗山茶如何立足區位優勢,以高質量發展實現富民增收、有力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茶是高端農產品,畝產效益高。”嶗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奎旺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嶗山立足茶業、林果、中草藥等主導特色農業產業,因地制宜、系統謀劃。一是抓組織化提升,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鄉村振興工作機構—鄉村振興推進中心,開展實體化工作推進;二是抓政策扶持,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首家縣區級扶持辦法,并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嶗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鄉村振興、匯智人才方面的政策,全方位引導激勵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匯集鄉村。
“比如針對嶗山茶,我們采取‘直補’政策,連續13 年實施‘兜底性、持續性、普惠性’綠色藥肥和物理防空‘三項直補’‘五項直補’,累計投資超過1億元,保護了嶗山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據了解,去年嶗山區抓住轉型升級的發展期和窗口期,充分運用山海環境優勢和茶文化茶產業積淀,研發并推廣了“嶗山龍須”這一高端新品系,實現了從“按斤賣”到“按克賣”的巨大躍升。”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也富裕了一方百姓。
目前,嶗山全區茶園面積發展到20000多畝,年產量達1500多噸,產值6億多元,嶗山茶業從業人員1.7萬名,茶農直接收益達4億多元,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達7家。嶗山茶區域品牌價值從2010年的4.2億元提升到2022年的14.64億元。
如今的嶗山茶,早已不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更是令人向往的“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嶗山茶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嶗山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
記者走進王哥莊街道唐家莊社區,村口處“永遠跟黨走”精神堡壘,鮮艷奪目。沿路的茶園小徑、百畝嶗山茶觀光體驗園與半山腰的“嶗山·唐莊”品牌民宿、景觀小品集于一體、遙相呼應,形成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農養結合的“田園式”都市鄉村綜合體。
“再過兩個月,進入采茶季,這里到處櫻紅柳綠,戶戶茶香彌漫。”唐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唐會友手指眼前枝丫初露的茶田,嘴角上揚道,居民在自家門口采茶、炒茶,即使身處都市,也能過上向往的鄉村生活。
鄉村旅游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特別提出,要“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圍繞農業、利用閑置農房等資源,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在發展鄉村產業中有廣闊的空間。
3年來,嶗山區鄉村產業發展布局先后經歷“田園綜合體”“產業發展示范帶”到“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和美鄉村集群”不同類型、層級的蝶變提效。
在三面環山、一面朝海的東麥窯村,一排排石頭房民宿古樸別致。幾年前還只是嶗山腳下一個平凡的小漁村,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嶗山乃至青島“民宿第一村”。
目前,東麥窯村的“仙居嶗山”主題民宿和“瑜上山間”網紅品牌民宿已擁有廣泛知名度,每年吸引游客4.5萬余人,營業額達4000多萬元,村莊人均純收入5萬元,吸引退伍軍人、本市和外地創業人才來村創業,解決就業崗位100多個。居民通過出租房屋,每戶年可增加3萬元收入,且收益每5年遞增10%。
如今,這片示范片區打造的村莊、民宿、景點,成為當地“網紅”景點,周末吸引著市民紛紛前來休閑、游玩。
此外,憑借山海環境、產業聚集等優勢,嶗山區初步構建了以嶗山茶、王哥莊大饅頭、林果、中華蜂業、休閑漁業等為引領的品牌賦能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嶗山區委書記張元升表示,嶗山以打造“有趣的農業 有味的鄉村 有品的農民”為目標,堅持在生態保護背景下建設和發展鄉村,探索出黨建引領、環境提升、農旅融合、文化主導、市場主導等發展模式,蹚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嶗山路徑。
穿梭于嶗山各個農村社區,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