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張綦慧在診療中發現,原本多發于老齡人群的腦部疾病開始“盯”上了年輕人。
“要長壽,先養腦,養腦度百歲。”腦健康作為促進人體與精神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的一環,是通往健康長壽道路上的“頭”等大事。
眼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人腦部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嚴重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相關防治問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張綦慧,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長期致力于急性期、恢復期腦血管病診療,以及動脈硬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癡呆、失眠、抑郁焦慮、帕金森病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保護大腦要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養成良好用腦習慣,勞逸結合、合理膳食、定期體檢,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腦病風險。”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張綦慧說。
日常生活中,話到嘴邊卻忘了要說什么,丟三落四總想不起東西放在哪兒,反應遲鈍易疲勞……
“如果經常出現這些癥狀,很可能是腦疲勞發出的信號,也可能是腦疾病的表現,需要引起重視,注意休息,必要時找醫生判斷是否為腦疾病需要干預。” 張綦慧說。
腦,被稱為人體“CPU”“指揮中心”,負責處理各器官各部位發來的信息:收集信息、作出決定、發出指令。人的記憶、睡眠、語言、運動、思維、聽視覺、情感、心跳、呼吸等生理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腦的“指揮”和“調度”。
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功能各不相同。大腦負責思維、語言、記憶,及軀體運動;小腦負責平衡及坐、站的軀體活動;腦干負責維持生命體征,控制心跳、呼吸、體溫等生理功能。
隨著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腦部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據了解,我國腦血管病患者近700萬,每年新發病例超200萬。由此引發的后遺癥令患者痛苦不堪,同時也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此外,張綦慧在診療中發現,原本多發于老齡人群的腦部疾病開始“盯”上了年輕人。究其原因,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用腦過度、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再疊加高鹽高糖高油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腦血管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大腦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影響腦細胞及時補充氧氣和養分,引起內分泌機能失調,繼而導致腦部‘亞健康’。”張綦慧介紹。
許多人對腦部“亞健康”的認知還處于模糊狀態,他們認為,只有腦部出現明顯病癥(腦腫瘤、腦卒中、老年性癡呆、帕金森病等)才需要到醫院就診。事實上,這只說對了一半。
從臨床表現來說,腦“亞健康”是指通過各項檢查無明顯疾病或外傷,但腦部出現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能力降低、精神不佳、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對此,張綦慧表示,腦部“亞健康”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是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表現。長此以往會持續加重腦“亞健康”程度,引起腦疲勞,甚至腦血管病等多種腦病的發生。

張綦慧
值得注意的是,腦血管病因其發病兇險,具有“四高一低”特點,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低康復率。與心臟病和癌癥一起,并稱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
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為此,張綦慧建議,保護大腦健康要從改變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開始。
一是適量鍛煉,可以幫助血液加快循環,促進腦部供血量和供氧量。老年人可以練習太極拳、八段錦;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游泳。
二是勞逸結合,早睡早起、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平衡好工作與生活,培養興趣愛好,有助于舒緩壓力,保持心情舒暢。
三是健康生活,戒煙戒酒、控油控糖控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和膳食纖維,為大腦提供充足營養。
此外,張綦慧還指出,針對已發生的腦血管病要及時就醫治療,防范病情復發。注重合理用藥、科學護理、營養支持、心理疏導、康復訓練,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管理。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是患者對張綦慧的印象。問診中,張綦慧總是耐心聽患者傾訴,并安撫其情緒,給患者帶來溫暖。
2006年,張綦慧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神經內科的醫教研工作。在此期間,她先后兩次前往國外知名醫學院校深造,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項,以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余項,主譯譯著1部,在國內外發表多篇科研文章。
近年來,作為國際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工作聯盟中國負責人,張綦慧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內外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不斷推動國內外醫療資源和診療手段的融合與發展。
在臨床工作中,張綦慧注重腦卒中防治、腦健康監測,以及腦血管病一二級預防方案研究,積極構建從未病先防,到已病防治,再到既病防變的診療模式。此外,積極推動與北京天壇醫院開展技術和科研合作,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
現如今,張綦慧將目光放在中醫藥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究。與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腦血管病中醫藥研究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助力推進“健康中國”中醫藥醫工結合創新發展。
下一步,張綦慧將在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基礎上,挖掘精華、守正創新,進一步推進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特色優勢,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