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堅堅 李飛
在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駐村工作一線,活躍著一批女駐村干部、女“第一書記”的身影。她們以真情為筆、奮斗為墨、傳遞溫暖、奉獻力量,展現了新時代女性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興貢獻了一份“她力量”。
據悉,當初她們到村時嘗試把從書本上、媒體上看到的觀點和知識原封不動地“倒給”群眾,可現實卻給她們潑了一盆涼水,一連幾次的“滑鐵盧”,讓她們慢慢懂得“實踐方能出真知”的道理:只有深入群眾、讀懂語言、改變環境,擁有自己的“組合拳”,才會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隔著的“窗戶紙”輕松捅破。
“要想干好本職工作,既要有想干事的自覺,也要有能干事的本領……”1月28日,龍潭鎮巖板村黨群服務站會議室,駐村第一書記毛麗莎為村“兩委”干部及部分黨員開了新年第一個會。

袁金葉帶著縣城請來的醫生為村民體檢。
該村持續在黨建引領上做文章下功夫,以“一平臺、兩重點、三保障”為舉措,即依托基層治理“一網九微”網格平臺,堅持以“三會一課”和駐村“八個推動”為重點,扎實做好基礎設施、文化陣地及人才培育“三保障”,多渠道整資源、全方位謀規劃,建立健全“四位一體”村級組織架構,一系列組合拳下來,班子戰斗力大大提升,發展思路隨之越來越清晰。
近年來,該村又順勢開展“能人返鄉”“雁歸計劃”等人才引進項目,先后組織42名村干部黨員、8名種植大戶到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邵陽等地考察學習,為農村發展、農民幸福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全面做好村落美化、亮化、衛生整治工作,投入11萬元實施“三邊”綠化栽種1050棵樹、小青苗12000株,實施農村改廁10戶,短短幾年,巖板村的經濟發展有聲有色……
“我們村的第一書記是個年輕的女同志,腦子活、點子多。”老百姓們直夸駐村干部。
走進三江鎮龍泉山村、朱溪村,池塘蛙聲如鼓,豆腐飄香,青瓦白墻的農房整整齊齊,還有旅游景點,三三兩兩的游人信步其間……
村子的喜人變化,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張丹的努力。龍泉山村有著千年古寺龍泉山寺、風力發電風景區、紅軍醫院遺址和紅軍墓等旅游景點,何不就此發展旅游產業?她注重以市場思維進行產業規劃,大力發展紅色展覽、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等業態,力爭將展如村打造成為集文化、農耕、旅游、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元紅色旅游景點。積極邀請“娘家”專業團隊,投入資金240余萬元修建了龍泉寺景區健身步道等設施,實現山地農業“泉涌”,紅色生態游“井噴”良好趨勢。名氣大了,人氣旺了,村里又順勢引導村民辦起了民宿、農家樂。
“我們經常出行都是蹚著河過去,能不能向上級反映一下把橋建好……”在黨員微網格入戶走訪中,村民反映強烈的“入村橋”問題集中到了村里。她帶著村“兩委”干部先后到縣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咨詢相關政策、協調各方關系、尋求解決辦法,最終,爭取經費55萬元,修建了一座踏水橋,徹底解決了龍泉山13組村民幾十年出行難的問題。
2021年,由于工作調整,第一書記張丹在朱溪村又立志讓農村山貨走出山窩窩,建立了“黨建+農戶+村集體經濟+企業”的發展模式,把原汁原味的豆制品加工從小作坊逐步走向合作社化、公司化,成功申報湖南省運動員豆制品生產基地,并加入全國832消費扶貧網,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企業綜合年營業額達300萬元。
“集體經濟示范帶動,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實現了,老百姓增收的路子也多了。”三江鎮黨委專職副書記張琳說道。
“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將工作干到群眾心坎上,成為想在一起、干在一處的一家人。”
澆花要澆到根子上,幫扶要幫到點子上。淘金坪鄉雙江潭村駐村第一書記袁金葉到村后,第一件事是挨家挨戶摸底調查、收集意見、理清思路:“基礎設施薄弱,老百姓心氣兒也不夠。但好在氣候好,早晚涼、日照長,又有周邊公司扶持,很適宜種油茶和發展農牧業。”
2022年,說干就干,袁金葉請來專家勘測化驗,觀點得到印證,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發展“四跟四走”種養殖業,與懷化湘健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及創業農牧簽訂協議,種植油茶基地3000畝、入股創業農牧產業,按8%進行分紅,村集體經濟收入約6.5萬元。
當時,水東鎮嵩口灣村“三個人、五只手、兩條腿”的故事,打動了駐村工作隊袁書記的心,帶著感動、抱著希望,積極與村支“兩委”協助監測戶戴喜連(殘疾人)創建華式生態家庭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年產出雞3000 余只、鵝100多只、鴨300多只,一年下來收益約5.2萬元。
“袁書記你的到來,給我解決了很多問題,您真是我的大恩人、大貴人,非常感謝。” 監測戶戴喜連緊握袁書記雙手含著淚花激動地說著。
“要是免費給我們留守老人和孩子體個檢,那該多好呀!”袁書記聽到群眾的心聲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邀請中醫院29位專家在村部開展“鄉村振興,服務百姓健康行”義診活動,共診治400多人,免費發放藥品10000余元,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得到了專家們的診治,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道路、飲水、用電、住房……一個個民生項目開始實施,糧食直補、新農合、新農保、農機補貼、農村低保、小額貸款……一件件民生事宜幫著辦理,群眾在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將工作干到群眾心坎上,成為想在一起、干在一處的一家人。”
“巾幗不讓須眉、誰說女子不如男”,現如今,全縣農村到處是活躍的創造,呈現出光明的前景。站上新起點,奮進新征程,她們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把希望播撒在群眾的心底,和鄉親們一道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