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慧
★中國是文學的國度,先秦諸子論辯散文,獨步古今;魏晉唐宋詩詞歌賦,橫絕天下。此外,雜文、駢文、元曲等文學形式、體裁猶如天上繁星,用“星光熠熠”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富足,文學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人們更熱衷于寫小說,聽小說、說小說更是成為時尚的精神需求。這個時候,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便橫空出世,時至今日仍然散發著光芒。浪漫主義之《西游記》、權術謀略之《三國演義》、行俠仗義之《水滸傳》、現實主義之《紅樓夢》,可謂曠古爍今。這些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歷歷在目:嫉惡如仇的孫悟空、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武松,相比之下,《紅樓夢》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具平民化、現實性,以那些少年為例,閱讀他們仿佛就像看見我們的同齡人一樣自然、有趣。我們不妨以《紅樓春趣》這篇文章來談談古典小說人物的塑造藝術,一窺文學大師曹雪芹的文學功底。
《紅樓春趣》節選自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七十回,原著章回題目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紅樓春趣》是這一回的第三個故事情節,也是這個章回的尾聲故事,講的是寶玉、黛玉等少男少女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結合全書前后內容,《紅樓春趣》算是整個作品感情色調的分界線,描寫的是大觀園中最后一次縱情快樂的小聚會。本文按照“撿風箏—放風箏—放飛風箏”的故事情節進行,當中涉及的人物非常多,如寶琴、寶釵、寶玉、黛玉、一眾丫鬟等,人物的個性也非常鮮明,閱讀這個故事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活的真趣味和人物的真品性。
一、放風箏是少年們千載難逢的“放縱”
賈府里住的是那個時代的皇親貴族,他們過的是奢侈無限、令人羨慕妒忌的生活,更有一些旁人不知道的收入來源,就像賈府四個大丫鬟之一的晴雯年薪不過十兩左右銀子,雖然在賈府打工不到六年時間,卻能攢下四千兩銀子。但就是這樣的賈府,其實家風甚嚴、規矩甚多,任何人不得違背,如下人上桌得側著坐、晚輩得送好吃的給長輩、不能撒丫子離開長輩屋、晚輩得站著聽長輩的話……在這里生活,雖然不愁吃穿,但是渾身不得自由。所以在《紅樓春趣》里面,他們一眾人等聽到放風箏,且又沒有大人在場,便開始自我放縱:“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來:也有美人兒的,也有沙雁兒的。丫頭們搬高墩,捆剪子股兒,一面撥起籰子來。”還有賈府里面的“小貴人”們,頃刻之間拿出各種各樣的風箏:寶玉的大螃蟹、大魚風箏,黛玉的美人風箏,探春的軟翅子大鳳凰風箏,寶琴的大紅蝙蝠風箏,寶釵的一連七個大雁風箏,甚是奇特,甚是有趣。為什么他們的反應如此及時?其實是內心的那股孩子的頑皮氣在作祟,是孩子的童真的真實反映。而且,從他們各式各樣的“笑”的神態來看,他們實在是被禁錮太久了,實在是難得的開心一刻,當那只“大蝴蝶”刮過來的時候,口頭上說是“晦氣”,其實是難得的放縱的借口,是對童真生活、自由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二、比風箏是少年們逞強好勝的“天真”
孩童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在他們的眼中,自己認為是好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這是孩童率真的表現,是自我個性的表現,這種“自我”從孩童的角度來看本質上沒有善惡之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曹雪芹就是個生活大師,他抓住孩童的純真本性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當一個大風箏掛在竹梢上,他們一股腦去爭著想看,還要“拿下他來”,充滿著孩童世界特有的好奇心理。當丫頭們把各式各樣的風箏拿出來的時候,寶琴認為寶釵的不如三姐姐的好看,于是寶釵順勢也讓翠墨拿風箏來放;接著寶玉也來了“興頭”,也打發小丫頭們去拿來放放。同學們看,在曹雪芹的筆下,這些少年雖然是貴族兒女,但也會相互“攀比”,這就是孩童最純真的一面。
三、放風箏是少年們與生俱來的“善性”
在封建社會,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即在風箏飛到天上的時候,故意剪斷扯線,讓風箏飛走,這就意味著可以放走壞運氣。這雖然是很愚蠢的說法,但又是多么天真的善性啊,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他們放飛風箏,相互歡呼,共同表達美好的祝愿,尤其當林黛玉的風箏隨風去后,眾人居然高聲呼喊“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多么美好、天真、善良的祝福和呼喊啊。正是這些少年的善良品性,在那個自私自利的封建時代,尤其是在等級森嚴的賈府里,能夠譜寫出這段青春亮麗、美好善良的歌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放風箏是孩子們好奇心、善良人性的表現,比風箏是孩子們“好勝心”的體現,這都是孩童世界特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的眼光是非常獨到的,他能夠敏銳觀察、善于記錄現實世界孩子們的生活,并將其寫到《紅樓夢》中,這也是這部巨作之所以能夠傳承下去、光耀萬丈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寫出了人的本性、人的共性。
四、放風箏彰顯少年們與眾不同的個性
第一,看寶玉的善良、大度、率真。賈寶玉是《紅樓夢》的第一號男主角,榮國府賈政與王夫人所生,賈府里面的丫頭們都叫他寶二爺。這樣一個人物本就是紈绔子弟,但從《紅樓春趣》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善良、大度、率真的一面。首先,說說他的善良。當窗外的大蝴蝶風箏從外頭刮進來的時候,他居然提出想把風箏還給嫣紅姑娘。在一般人的眼里,放風箏本身就是為了放走晦氣,也就是說風箏本身就代表晦氣,如果把晦氣還給別人,這怎么能行呢?由此可見,寶玉有可能還不知道這個習俗,純屬善意,擔心嫣紅姑娘找不到風箏會傷心,或者擔心嫣紅姑娘可能因為真放走了風箏會遺憾,那么寶玉在此處想歸還風箏就是善心之舉了。后來,他還替風箏感到寂寞,再放一個風箏吧,讓它也有個“伴兒”,這不但是善良,簡直就是“大善”。除此之外,寶玉還大度。當他知道自己的“大魚”風箏被晴雯姑娘放走之后,只是弱弱地撒嬌一下表示一丁點的埋怨之意——“我還沒放一遭兒呢?”如果寶玉是私心重的人,一定會怨恨無比,開始罵人,甚至可以打人“出口氣”,但是寶玉顯然不是這樣的人,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大度,不斤斤計較。另外,他還愛護美好事物。當丫頭們拿來美人兒的風箏時,“心中歡喜”,馬上命人放起來,后來由于放風箏的技術有限,即使急得他頭上出汗,“恨的摔在地上”,也不舍得“一頓腳跺個稀爛”,當然這個舉動也體現了寶玉敢愛敢恨的率真一面。從對寶玉的一系列行為舉止的描寫來看,他不愧是第一號男主角,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真情的流露,他飽滿的形象特征得益于作者的精心刻畫,呈現出一個多重性格的豐富飽滿的鮮明人物形象。
第二,看黛玉的包容、善解人意。如果說賈寶玉是第一號男主角,那么林黛玉就是第一號女主角。當賈寶玉想著把風箏還給他人的時候,黛玉說處理掉就行了,并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說什么氣人的話,只是想自己也放放風箏,放走自己的晦氣,委婉表達自己的不滿。當寶玉總是放不起來風箏的時候,黛玉也沒有像眾人一味地“笑”,而是真心指出放不起來的原因——頂線不好。黛玉能夠設身處地想別人之所想,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
捧讀《紅樓夢》,我們不禁佩服曹雪芹高超的人物描寫手法,往往通過簡簡單單幾個字描述的小細節,就暗示了深厚的內涵,不著痕跡地道出人情冷暖。魯迅先生曾說:“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好像目睹了里面的那些人。”贊許的就是曹雪芹這種寫作功力,在他的筆下,人物形象非常鮮明且深入人心。《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形象刻畫的成功,既有共性描寫,各個人物又都保持了自己的個性,可謂各有千秋,極具辨識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