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雨
晉朝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提及“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客觀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個人,是不是一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成為那樣的人呢?也不盡然!環境對個人成長有一定的影響,但環境的影響并不能起到絕對作用,關鍵還要看個人能否把握自己的成長軌跡。本文借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愛蓮說》,來談談環境對人的影響。
一、原文賞析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的第一段談及三種花,以及對這三種花的態度: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歡牡丹;作者喜歡蓮花。作者極力描繪蓮的動人姿態,而對菊花、牡丹一筆帶過,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蓮花的無限喜愛。
文章的第二段揭示花的寓意。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從語氣詞、疑問句、感嘆句來領悟作者的態度:“噫”——表示感嘆;“同予者何人”——表示孤獨的審美;“宜乎眾矣”——委婉表達對世人的批評。
這一篇簡短的散文多用象征手法,有著不同的寓意,更是對現實世界不同人的不同選擇的反映。這其中當然有作者自己的心靈選擇以及背后的故事。
二、花的寓意,人的選擇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喜歡借物喻人,古代文人借花的屬性作為某種人格的參照,是一種中國文化符號式的共識。短文中一共介紹了三種花,也代表了三種人,更是三種不同的人生抉擇。
(一)菊花——消極避世,不可取
文章提及“陶淵明獨愛菊”,而愛菊的人“陶后鮮有聞”。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陶淵明對菊花情有獨鐘?菊花有什么樣的人生寓意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究“花后的故事”。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參軍、主簿等職,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在二十年的官宦生涯中,陶淵明并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政績,但是他個性十足,不會討好上級,也不會與下屬搞好關系。他總是看不慣別人的行為舉止,這樣的人要么真的有個性,要么真的標榜清白。比如,在他最后擔任彭澤縣令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的小插曲。他的上級來彭澤縣視察,宣達朝廷的政令,本來上級來下級這里巡查,作為下級官員要整束衣冠、整理隊伍恭迎以示尊重,這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陶淵明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這話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他表達的是當官不一定是為了“五斗米”,更因為責任在肩,守護一方國土;另一方面,他又說上級是“小人”,這就太沒有道理了。當然,這可能與當時官場的黑暗、腐敗的風氣有關,于是他掛印辭職,從此徹底退出官場。回到田園后,又一年秋天,菊花開了,于是他吟誦“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他用菊花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他把菊花看作寒霜中的英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還把菊花看作生活的伴侶。由此,菊花成為“隱士”的象征。對于陶淵明的這種選擇,周敦頤是敬重的,但是,一味地消極避世真是好的選擇嗎?如文中所言“菊之愛,陶后鮮有聞”,似乎已經明白后世的態度。
(二)牡丹——狠追功名,當慎取
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爛漫絢麗,一些達官顯貴喜歡種植這種雍容華貴的花,加之培植的成本也高,所以,牡丹漸漸地就成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象征。在周敦頤所處的時代,對于欲望的追逐深深影響著眾人,于是,趨炎附勢和追求榮華富貴成為普遍士子的追求。其實,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人,比如秦朝的李斯,一輩子都在追名逐利,甚至為了權勢陷害韓非子,并和趙高聯手篡改遺詔。再比如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工于心計,精心算計。周敦頤在文章的最后,發出這樣的感嘆:“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鄙棄庸俗世風的意趣。這也是提醒我們,當大多數人在功名利祿這條路上飛奔的時候,我們要度德量力、審時度勢,謹慎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蓮花——保持自我,應篤行
對于蓮花,周敦頤是“大愛”的。在這篇文章中,他極盡筆墨描繪蓮花的高潔形象,在第二段中通過蓮花寄寓自己的人生選擇,表現了周敦頤的高潔人品和灑脫的胸襟。我們來看看作者如何描繪蓮的姿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啊,它生長在污泥當中,“淤泥”不就是當時渾濁的、黑暗的、腐朽的世界的象征嗎?但令人稱奇的是它并沒有受到一點污染,而且經過洗滌之后也不會感覺妖媚。蓮花的莖,中間是貫通的,表明作者的內心純凈,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飽含初心人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蓮花的外形挺直,既不生枝蔓,又不長枝節,說的不就是周敦頤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不攀附的高尚品質嗎?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而君子的名聲是名揚天下的,因為世間人都知道這樣的人的存在,已經名聲在外,所以旁人也不能染指他,更不能誹謗、污蔑他。其實,自古以來,蓮花本身就象征一種靈氣和靈性,它超越凡塵,佛教把它當作“圣物”。想象一下蓮花如何看待自己呢?相信它也知道自己處于怎樣的環境,卻從來不自怨自艾,只是安安靜靜地生長著、開放著,它用自己亮麗的花色、不卑不亢的姿態來擺脫淤泥帶來的困擾,更難能可貴的是蓮花從來不把淤泥當作自己的困擾,它用“無視”來面對淤泥,也用自己的品格意志笑對淤泥。這就是周敦頤人生、事業的真實寫照——他為官正直,為民做主,數洗冤獄;他晚年定居廬山,著書述道,潔身自愛。
一個人的成長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但是,同學們也要學會獨善其身,不要被負面環境影響自己的品性。我們要像屈原那樣保持一份混世中的“獨醒”,更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才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