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筱燁
[摘 要] 項目式學習(PBL)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對PBL模式在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案例《小小演奏家》在教學過程中的準備、實施、評估三個階段,總結出PBL模式在跨學科教學中的四點優勢,從而為在中小學更好地推動PBL模式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教學;《小小演奏家》
一、PBL模式與跨學科教學的相關理論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簡稱PBL模式),是隨著“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等思想理論的發展逐漸形成的,是一種以動態的學習方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它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能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項目式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還要求他們在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
所謂跨學科,即跨越學科界限,把各種不同的課程組合到一起,在各方面建立起積極的聯系,使學生在更全面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眾多教育家提出了各種看法,但一致認為:跨學科教學就是要以某一個學科作為中心,在此學科中確定一個課題進行深度解剖和教學設計。總的來說,跨學科是一種新興且多元的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合作與融合。
二、PBL模式在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教學的組合存在多種形式,因此不熟悉它的人很難想象PBL模式在課堂上是怎樣的。下面,筆者以《小小演奏家》為例,具體說明PBL模式在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一)準備階段
在此階段首先確定項目式學習的主題——小小演奏家,涉及的學科領域有科學、信息、美術、音樂。該教學案例選定的核心學科是科學,學習者是四年級學生,教學目標指向學習者對自然現象的探究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可能聯系是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樂器并完成演奏。整個項目規劃課時為6個。
該項目由四個學科的教師共同商定課程目標,在此引用KUD目標敘寫。學生將知道(know):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以及音調和音量的概念。學生會理解(understand):振幅與音量、頻率、音調的關系。學生能做到(do):自主研發設計一款樂器,包括畫設計圖、搜集廢舊材料、制作調試、獲取聲音傳感器值并運用到樂器上。學生的核心任務即通過學習有關聲音的科學知識,經歷動手設計、制作、調試樂器的過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
(二)實施階段
本階段以學生的自主探索、獨立研究為特色,科學學科教師進行必要的組織和指導,并及時聯系其他學科任課教師,把握教學進度。
首先確定基于GRASPS工具的驅動性問題描述:“你是一名小小演奏家,要為環保活動演奏樂曲。學校現在安排你一項任務——根據節目主題要求,用廢舊材料設計并制作出外形獨特、發音清晰的樂器并演奏。”根據驅動型問題,將教學環節分為6個課時。
第1課時:認識不同的聲音
觀看交響樂視頻進行課堂導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體驗鋁片琴,在探索活動中認識到聲音的不同:聲音的高低與鋁片琴的長短有關,聲音的大小與用力大小有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學生接到用廢舊材料自制樂器并演奏的任務。
第2課時:賞析《歡樂頌》
學習《歡樂頌》中所包含的音樂基礎知識,認識樂器特點并明確制作任務。通過學習,學生對豎笛、古箏、雙響筒、沙錘有了一定的認識,并能運用這四種樂器演奏《歡樂頌》,從而感受到了管樂和弦樂的發聲特點,為之后制作樂器打下基礎。
第3課時:樂器設計師
通過欣賞討論、實踐探索,學生掌握并運用多種方法設計樂器,欣賞不同造型的創意樂器,在交流討論中學習樂器外形的設計方法,分析樂器結構,在小組合作中用不同的方法將廢舊材料設計成樂器,同時探索實際應用的合理性,最后,在相互點評、思維碰撞中完成樂器設計稿。
第4課時:樂器制造師
學生使用廢舊材料完成樂器制作及裝飾,并且能使用多種材料表現創意,感受樂器設計的巧妙,體驗美術表現的多樣性,提高動手能力,最后在作品展示中相互學習、相互成長。
第5課時:舞美設計師
認識聲音傳感器,會利用可編程硬件,完成用聲音控制某一形象的運動,來為演奏節目設計舞臺背景。為此,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學會獲取聲音傳感器值的方法,二是要能夠通過編程轉化傳感器數據。
第6課時:小小演奏家
學生扮演小小演奏家,為環保活動演奏樂曲《歡樂頌》,以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小組以什么形式展示什么樣的樂器成品是可變量,需要參與該項目的所有教師提前進行相應指導。
(三)評估階段
學生在此階段需要完成項目成果的匯報及展示工作,最后與其他小組學生、項目任課教師及專家一起完成項目評估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利用校園電子屏、透明展柜等展示學生自制的樂器,在展示的同時為大家演奏《歡樂頌》,并由師生投票,評選出優秀的小小演奏家。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收集、整理項目活動資料,完成匯總報告,附上打印稿和電子稿,形成項目最終成果。
3.組織“我是小小演奏家——項目式學習案例分享”主題班會。班會由學生自己策劃組織,教師在旁邊給予幫助。班會一開始以播放錄像的形式回顧這6個課時的活動過程,各小組在展示項目成果后,還需要答辯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最終是否解決,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問題。最后是各學科的任課教師對每個小組的項目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并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提升整個項目的價值高度。
三、PBL模式在跨學科教學中的優勢
(一)學習模式雙主體化
PBL模式在教師的有效組織、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自主參與到項目中,對確定的跨學科項目主題進行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并形成各小組的創造性成果。在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是項目承擔者,又是教學組織者,學生則是項目活動的主體。最終學生能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反思問題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過程情境化
PBL模式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很容易實現情境化教學。在教學中實現學習過程的情境化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學生能夠把學習的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PBL模式能夠輕松實現學習過程的情境化,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跨學科活動、社會實踐等真實的情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建立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項目式學習所設置的項目提供了生動形象的社會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認真思考,幫助學生了解和運用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習資源多元化
“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學習”都會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與重組,不同的學科知識都可以在教學中有所體現。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能參與多種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學習主題,這些主題涉及各學科的知識點,并具有明顯的聯系。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來說,不同年級的學生科學素養不一樣,在共同完成項目活動時,組內及組間學生都可以實現個體的取長補短,實現各種資源和能力的優化配置,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學習成果成就化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動機。項目式學習提倡每個學習者的參與,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機會。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獲得階段性成功,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并給教師以更積極的反饋。這樣又會激起教師更大的教育熱情,這是一種雙向良性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