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悅
[摘 要] 微互動是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與學生之間以言語為主的交流。它獨立于數學課堂之外,同時又能服務于數學課堂。利用1~2分鐘的課前預備時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短時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按照數學的方式思考與表達。聚焦不同教學目標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微互動的內容選擇和呈現形式應該更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互動中融入數學,激發其學習興趣。
[關鍵詞] 課前預備;關鍵能力;微互動;教育智慧
在當前數學教學中,課前預備時間的師生互動主要有兩類,分別承載著兩種功能。
其一,是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課前,任課教師往往希望營造一個和諧、熱烈的課堂氛圍,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常的做法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些互動游戲,如猜謎語、猜圖片、“數字炸彈”等,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給拘謹的學生減壓,以期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好的投入。一般來說,這樣的互動往往與數學教學無關。
其二,是數學知識的復習。通常教師會把課前時間當成數學課堂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復習之前的授課內容,如運算法則復習、計算公式鞏固等。這樣的互動,雖然對于課堂教學有一定的遷移價值,但是對于整堂課的設計和安排來說,沒有典型的教學意義和價值。
要利用課前預備時間進行高效互動,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就必須對課前預備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筆者特將預備鈴響到正式上課鈴響前1~2分鐘的教師與學生進行的短時間口頭交流稱為“微互動”。它不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而是獨立于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它獨立于課堂教學,但又承擔著特殊的任務,它要體現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價值。
一、課前微互動的價值
(一)“微”而有數
雖然微互動的內容通常是一些簡單的對話,但也應該包含數學元素。這些元素可以是依據之后要學的數學內容而做的生活化牽引,也可以是與即將運用的數學方法相關的體驗,還可以是基于學生數學經驗的趣味游戲。總之,1~2分鐘的互動應盡量使之與數學課堂產生較為緊密的聯系。
(二)“微”而啟思
數學學習最大的魅力便是能夠啟發學生思考。因此,1~2分鐘的微互動時間,應留給學生進行思考。這種思考可以是概念引發的,也可以是圖片文字引發的,還可以是生活現象引發的。總之,課前預備要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開啟數學思維。
(三)“微”而緩釋
微互動要實現課間到上課的緩沖功能。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不能自覺地快速投入課堂學習,直接進行課堂硬導入可能觸發他們的抵觸情緒與緊張心理。教師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微互動來緩釋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微互動”的教學價值利用策略
微互動就像是一場精彩的晚會前燃放的一場絢麗的開幕煙花,雖然不是課堂授課的一部分,但是從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一環節卻是必不可少的。微互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即將展開的課程來進行,做到既服務于教與學,又獨立于教與學。服務于教與學,是指微互動可以為稍后的教學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獨立于教與學,是指該環節不能代替課堂教學情境,是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點綴。
(一)“微互動”設計策略
1.核心內容生活化和趣味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提煉該課時最核心的數學內容,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類似的原型進行微互動設計,并組織好相應的語言作為課前微互動的談話內容。
例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時,它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用字母表達數和數量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用簡寫字母來表達特定的內容是很常見的,此時,教師即可通過類似“猜署名LXP的筆記本是誰的”來展開微互動。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時、分、秒”時,鑒于該課時的核心教學內容是認識鐘表面板,教師進行課前微互動時,就可以出示畫有一根長針和一根短針的圖片,讓學生猜生活中什么東西具有這種結構。學生很容易就能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鐘表盤面,從而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這種重現生活場景的互動方式,符合低齡段學生的特點,充滿童趣,學生易于接受,配合度高。
2.核心技能口語化和模擬化。數學的核心技能包含運算技能、表達技能、操作技能等方面。這些數學技能的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所處年齡段的特點,在課前開展微互動時多采用口語化、模擬化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很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就是找出三角形的特征并下定義,因此,教師在課前與學生進行微互動可參考如下。
師:同學們,大家看看我,你覺得老師有什么特征?
生1:很高很胖,肚子很大。
生2:戴眼鏡。
師:那在我們學校里,長得很高很胖,肚子也很大,同時還戴眼鏡的數學老師,還有誰?
生:沒有了!
師:對呀,同學們找到了老師的特征——“很高很胖,肚子很大,戴著眼鏡的數學老師”,根據這些特征,凡是有人這樣描述,你們就能很快判斷哪位老師是符合的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找出三角形的特征,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上述微互動的對話內容,看似閑聊,實則充滿了數學技巧。教師在教學生認識新的圖形時,首先便是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尋找圖形的特征,并根據這些特征給圖形下定義。像這樣的一段課前微互動,不僅讓學生接觸到了“找特征”和“下定義”的數學技巧,而且模擬了數學課堂即將進行的“觀察—比較—定義—判斷”的整個學習過程。
又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微互動就可以交流即將用到的直尺、三角尺等文具。教師向學生提問這些不同工具的作用,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就會發現二者都可用于測量,但三角尺還可以驗證直角。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不加提示地主動聯想到通過測量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來驗證它們的特征是有難度的。如果可以在微互動的過程中進行口語化的交流,提前探討學習工具的使用,則可以起到提示作用。這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課前微互動時已經交流過的內容,并將其運用到學習中去。
3.核心思想方法可視化。小學數學要為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打下基礎,學生需要在這一階段掌握的數學核心思想方法,包括假設、比較、類比、轉化、分類和符號意識等。這些思想方法的掌握對之后初高中的數學學習具有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高效授課,教師在教授這些核心思想方法時,可以通過課前微互動,將抽象方法可視化,幫助學生形成相關思想方法的初步印象。
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可在課前互動時提問:“哪位同學可以跟老師來比一比?比什么都行。”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會從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等方面進行比較。此時,教師可進行小結:“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比較兩個人之間的區別,數學也是如此,往往需要通過比較才能發現各種數學概念的特點。”由于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過“比一比”,有了基本的比較概念,通過這樣一個課前互動,激活學生之前就已經形成的“比較”的思想,從而在學習“角的大小”時,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課前微互動環節可向學生出示一個文字“陪”,并提問:“如果把這個字的耳朵旁挪到右邊,這個字變成了哪個字啦?”在學生作答后,教師繼續引導:“將一個字的某個部分進行移動方位后,會轉化成另一個新的字,幾何圖形也可進行變換,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通過課前微互動,教師就將該課時的“轉化”思想通過部首拼接游戲,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活了學生的“轉化”思想。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時,學生就能輕松理解。
無論是教授學生核心知識還是核心方法,都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微互動的內容設計,考慮的重點并不僅僅是某一知識點傳授,也不僅僅是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而是要把握所授課程最本質的教學內容,要充分利用課前1~2分鐘交流時間,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魅力。
(二)“微互動”的實現策略
課前預備采用微互動的形式,一改以往枯燥形式,以師生最常見的語言互動來實現課前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更加注重其為課堂正式教學的服務價值。
1.自然起興。微互動的內容設計與課堂教學情境有所區別,它主要以自然引領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狀態為目的。因此,微互動應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學生熟悉的東西著手。這種交流不會有很明顯的教學痕跡,學生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親近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親近數學課堂,從而促進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教學“認識面積單位”時,教師即可利用教室的空間與學生進行互動:“同學們,請估測一下黑板的面積和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各有多大?怎樣表示它們的面積才方便?”學生們回答道:“黑板比課本封面大很多,如果用同樣的單位表示就不方便,應該用不同的單位。”這樣的一次微互動,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把即將展開教學的內容做了順暢的導入。
2.言語聚焦。微互動的對話,不能像正式的教學情境一樣追求過程的完整性。它無須過度鋪墊,也不需要考慮與課堂導入環節的銜接,其意在師生互動本身。微互動的大多數對話都是為了讓學生感興趣,讓他們在互動過程中展現自己。例如,在教學“認識東南西北”時,課前微互動的模擬場景如下。
師:哪位同學可以向老師介紹一下你旁邊的同學?
生1:我旁邊的這位同學叫×××,他是我的同桌,坐在在我的左邊,西邊。
生2:×××在我的前面,北邊。
師:真棒!我們在介紹位置的時候,可以講清楚誰在我的左邊,誰在我的右邊,也可以說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
教師的聚焦提問,引導學生也聚焦地回答,學生用標準的數學語言來理解和表達數學知識,對于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3.點到為止。從微互動的“微”字可以看出,其時長是十分短暫的。教師在進行微互動的內容設計時,應注意把握好時間,時間過長易導致學生沉浸在課前,反而不利于掌握后續的課堂節奏。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和學生玩數青蛙的游戲:“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學生接著往下數:“兩只、三只、四只、五只……”很快學生便沉迷在游戲中,氣氛相當熱烈,但此時教師已經不好掌控局面了。將游戲終止后,課堂氣氛反而進入了冷場。因此,在微互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點到為止,在完成微互動既定的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后,應快速過渡,帶領學生進入正式授課環節。
4.情境前置。所謂情境前置,是將教學情境中間最普通、最生活化的一部分作前置處理,與學生進行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現階段對數學的認知水平入手,創設口語化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并將其與后續的教學情境自然銜接。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微互動內容:“現在私家車已經很普及了,老師上下班也是開車,如果我開得快一點,可以做到什么?”學生答:“節省時間!”教師再追問:“如果我開得慢點呢?”學生繼續答:“用時就會變長。”這樣,就引出了課堂教學內容。這樣做首先結合了該課時的教學重難點“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會隨之變化”;其次,依托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為后續的課堂情境的導入起到了銜接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并不是每一堂數學課都適合進行微互動,但重視課前1~2分鐘的微互動,挖掘其教學價值,對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當把課前微互動看成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之在獨立于數學課堂之外的同時,又能服務于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錢惠忠.問題導學 數學教學中學法指導策略的選擇[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8):127.
[2]蘇瑤.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7):169.
[3]陳紹斌.淺談農村中小學校多媒體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