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赟
[摘 要] 接唱是歌唱教學中常用的基本教學方法,適用于各個年級的音樂教學,常見于年輕教師的課堂中,易于上手,實用性強,同時也存在著被濫用的情況。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接唱教法的作用及靈活運用接唱教法的途徑:接唱教法幫助學生感知音樂要素,接唱教法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接唱教法提升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關鍵詞] 小學;歌唱教學;接唱教法;有效策略
在小學音樂的歌唱教學中,有多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最常見的如模唱、視唱等,而對于想要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的教師來說,接唱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常用教法。在近一段時間的觀摩、教研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濫用接唱方法,不管歌曲的體裁、結構是否合適,不充分考慮接唱的分配安排,一味地為了接唱而接唱,導致學生沒有理解教師授課的用意,沒有掌握應知應會的歌唱技能,甚至對歌曲的內涵產生了錯誤的理解。為此,探討接唱這一教學方法的作用與用法,有著相當的現實意義。
何為接唱?簡而言之即在不停頓的情況下,由一個對象或群體的演唱過渡到另一個對象或群體的演唱。它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重要途徑。本文試從三個方面探討接唱教法的作用及靈活運用接唱教法的途徑。
一、接唱教法幫助學生感知音樂要素
(一)接唱教法可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節拍或小節的概念
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對音樂缺乏理性認知,需要首先建立節拍、小節這樣的基本單元概念。如果空洞地向學生描述,一是乏味,二是難以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此時在歌唱教學中運用接唱教法,可以讓學生在互動游戲中鍛煉數節拍、數小節數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在聆聽和演唱的同時將注意力集中于樂譜上。
例如,《兩只懶烏鴉》一課,歌曲本身結構簡單,共十六小節,可分為四個樂句,每四個小節一句,但由于曲譜排版并不是一句一行,且每個小節的寬度也不一樣,學生稍一走神就會看錯位置,尤其是第三樂句由兩個重復的小節組成。此時可運用接唱的教法,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演唱,學生演唱前兩句共八個小節,教師演唱第三句,再由學生演唱第四句。
低年級學生比較樂意和教師互動演唱,為更好地與教師配合,他們會認真地看清曲譜并數著小節等待接唱。此時如果教師再運用一些手勢、律動的方式強化,學生會清楚地感受到以樂句、小節為單位的旋律。
(二)接唱教法可幫助中高年級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結構
隨著年級的提升,歌唱教學不再滿足于唱準音高、節奏這樣的基本要求,學生需要去感受樂曲的結構特點,如樂句的重復、模進等,有針對性地劃分接唱部分,有助于凸顯旋律進行的類型、旋律發展的手法。
例如,《送別》這首歌曲用了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結構,可以在教學時安排學生齊唱第一、第二句,教師接唱第三句,再由學生接唱第四句。此時由于省去了轉句,學生更容易發現旋律的規律。一旦發現重復的情況后,再轉換角色,教師演唱第一、第二句,由學生接唱第三句,最后教師演唱第四句,可讓學生感受到這一樂句的不同之處,體會怎樣在這一句內完成情緒的升華和回落,再自然過渡回到合的這一過程。
(三)接唱教法可凸顯歌曲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
有些歌曲在不同樂段上有比較明顯的力度、速度、情緒變化,這些變化表現是否合適決定了歌唱效果,接唱教法可以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重點的樂段或樂句上,也可以讓教師把控整體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從而更好地凸顯這些變化,使得歌唱的效果更好。
例如,《西風的話》四個樂句力度變化明顯,課本上要求我們嚴格按照力度記號的提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體會歌曲的情緒,然而學生演唱時常常是通篇一個力度,或是在第三樂句突然加強力度。此時可以前兩句由教師演唱前半句,學生接唱后半句,強調第一句的后半句是漸弱,第二句的后半句是漸強,第三句教師接唱,第四句再由學生接唱。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每一次力度變化的基調都是由教師把握的,教師可以為學生的漸強、漸弱做好準備,不至于任由學生夸張地表現,導致整首歌曲的情緒出現偏差,或是在學生完全沒有體現出力度變化的時候,教師主動夸張地表現出力度變化,提示學生注意。總之,是將主動權通過接唱的方式掌握在教師手中。
二、接唱教法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
(一)接唱教法可用于培養內心聽覺與默唱能力
在教學中,許多學生有唱不準音的問題,這很多時候與學生的內心聽覺有著密切關系,學生自己的腦中沒有一個音準,自己在聆聽伴奏、前奏的時候無法跟著默唱,導致沒能在張口的瞬間找準節奏和音準,影響了整體歌唱水平的提升。因此,培養學生內心聽覺和默唱的能力可以強化學生的音準。
例如,《玩具進行曲》的旋律簡單、節奏明快,十分受一年級小朋友的喜愛,然而一年級小朋友正處于學習音樂的初期,音準并不好,如果完整讓他們演唱,也許會出現唱不準音的情況。觀察樂譜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句結束和第二句開始都是sol,第三句結束和第四句開始也都是sol,且第一句和第三句結束時都有一拍的休止符,可以用來做好演唱后兩句的準備。此時我們不妨由教師演唱第一、第三句,由學生接唱第二、第四句,并請學生留意教師演唱樂句的最后一個音,跟他們強調教師演唱結束的音就是他們演唱開始的音。此時學生會十分專注地聽教師演唱sol,并在內心默唱sol音,十分努力地想要張口唱準,達到鍛煉學生內心聽覺和默唱能力的效果。
(二)接唱教法可用于解決重難點節奏
一些容易唱錯的重難點節奏,可以單獨提煉出來請學生接唱,將學生注意力集中于重難點樂句上,而簡單的樂句由教師完成,強化學生的記憶。
例如,《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中運用了大量的附點音符,又并不是所有八分音符都是附點的組合,而由于歌曲速度較快,學生唱著唱著就會變成一直附點的節奏。此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的位置安排接唱,如讓學生唱一直在重復的第一樂句(前8小節),強調第一、三、五、七小節中都有兩個附點,讓學生反復演唱這一句,加強對附點位置的印象,避免在沒有附點的位置也唱出附點節奏,這樣的練習能讓學生識讀曲譜的能力和演唱的準確性都得到提升。
(三)接唱教法可用于輔助合唱教學
當然,接唱的形式也不拘泥于“你一句我一句”,稍加變化它就可以延伸為輪唱這樣的簡單合唱,可以借此完成由單聲部齊唱到合唱的過渡,輔助合唱的教學。
《來和我劃船》正是這樣的典型課例,在學習完旋律的演唱后,教師可提出讓學生在記號處接唱的要求,但不同于普通接唱的是,教師并不會停下演唱,而學生需要從頭唱起,此時由于幾乎每句的后兩小節都是五拍的長音,從聽覺上感受仍像是師生在完成接唱互動,只不過學生接唱后教師的歌聲仍要保持,而教師接唱后學生的歌聲也要持續,完成之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樣的接唱實際上是怎樣的演唱形式呢?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可判斷,這其實已經完成了一次輪唱,簡單明了地從齊唱過渡到合唱。
三、接唱教法提升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除了上述“技術層面”分析接唱教法的優勢與使用方法,接唱教法還可以通過增強歌曲表現形式增加演唱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尤其對于一些山歌、勞動號子或是歌詞有一問一答形式的歌曲,使用接唱能更好地模擬這些歌曲原本的演唱形式,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
例如,面對《吉祥三寶》這樣旋律簡短又不斷重復的歌曲,如果只讓學生自己從頭到尾演唱,實在是可惜了,這樣的演唱會讓學生覺得歌曲簡單又無趣,失去學習的興趣。我們不妨將學生分為“問句組”和“答句組”,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接唱,至最后結束句時再師生齊唱,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又更好地還原了歌曲原本的風格。這樣的課例還有很多,如《打麥號子》《豐收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