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梅
(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池州 247000)
池州儺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它是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的戲曲形式,由儺儀、儺舞、儺戲三部分組成,主要目的是請神敬祖、祈吉納福,內容涉及音樂、舞蹈、美術、戲曲、宗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池州儺戲是一種古老稀有劇種,由于采用宗族代代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各宗族間互不交流,在演出人員的非職業化、傳承人逐漸減少等因素作用下,池州儺戲面臨著現代文化沖擊下文化傳播及傳承的困境。
伴隨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影視作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符號學家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符號化是人的基本需要”[1]。影像符號包括視覺符號、色彩符號、聲音符號等,人們通過影像符號的重構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某種情感態度。可以通過影像符號解構池州儺戲藝術,從而滿足受眾對池州儺戲藝術的認知和理解等需求。同時,影像傳播賦予池州儺戲文化活態傳承與保護的作用。
學者索緒爾提出的符號系統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組成。能指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所指是事物所表現的意義。就池州儺戲藝術而言,池州儺戲通過表演、儀式等形式進行展演傳播,其中包含戲曲文化、面具、服飾、民俗文化等外化形象符號,這些客觀的物質形象構成了影像傳播中的視覺形象。尤里·米哈伊洛維奇·洛特曼在《電影符號學與電影美學問題》中指出:“符號是群體信息交流過程中物體、現象、概念的具體指代形式,具有實際指代功能的能力。”[2]也就是說,影像符號具有傳遞信息及表達特定意義的作用,比如說到川劇,大家會聯想到“變臉”,那么“變臉”就成為了川劇的形象符號。
文化的傳播可以運用符號,形象符號是人們生活經驗及文化的延續,如遠古圖騰文化、建筑特色、標識圖像等,是具有一定具象意義的視覺形象符號。池州儺戲在演出時會佩戴面具,儺戲面具的使用是其區分于其他戲曲樣式的主要標志。池州儺戲面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遠古人們對圖騰文化的信仰和崇拜。池州儺戲面具俗稱臉子,是在儺戲表演時佩戴的重要道具之一。池州儺面具多以柳木雕刻,面具根據不同人物性格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常以油漆進行彩繪,色彩多以紅、白、黑、黃、藍、青為主,儺面具在儺戲中是重要的宗社神器,是一種儀式的象征。顧樸光在《中國面具史》中寫道:面具是一種具有特殊表意的象征符號,曾被廣泛用于狩獵、戰爭、祭禮、驅儺、舞蹈等方面[3]。池州儺戲圍繞儺面具進行展演,在儺戲演出前后有請神下架、迎神、送神等活動。池州儺戲面具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面具是神化象征的正神,如土地神、二郎神、玉皇大帝、鐘馗、魁星等,另一類面具是儺戲演出的角色,如包公、孟姜女、關公等,無論是正神面具還是角色面具,在池州儺戲表演時都象征神的意義,面具即實體符號的代表,是區分人神的媒介。儺面具被賦予神的形象,在儺戲展演中通過特定的聲音和動作來展現神的形態,從中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夙愿,實現人神共娛的目的。
池州儺戲一般以宗族為演出單位,場景及舞臺搭建在宗族祠堂內,場景舞臺比較簡單質樸。池州儺戲中的儺舞和儺儀由本宗族內非職業演員演出,這其中的表演包括很多行為動作符號,儺舞一般在正戲演出前后進行表演,舞蹈動作簡單重復,寓意深刻,表演形式鮮活,較有地方特色,被稱為“跳儺”。在符號系統中,人們通過肢體動作傳遞信息,具有象征意義。儺舞動作比較簡單,其中手部向上指代上天,腳步四方意為行八方路,其中舞四方即指現實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例如《傘舞》是池州儺戲單人舞蹈之一,借助傘作為舞蹈道具,一般在儺戲演出前,有一人雙手高舉五色紙傘引領戴面具的孩童上場,將傘交給孩童。其中舉傘象征為天蓋,舞傘的動作則象征為迎接神靈。《打赤鳥》是池州儺戲雙人舞蹈,其舞蹈動作具有行為符號的隱喻性。一人頭戴面具手舉赤鳥道具,另一人佩戴黑色面具手持弓箭,做出追射的肢體動作,該舞蹈模仿后羿射日的場景,赤鳥象征太陽,打赤鳥的動作象征為人們祈雨、祈求糧食豐滿、祛災納福的意義,代表著人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心理和美好追求,也蘊含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內容。
色彩在影視作品中既可以還原現實世界所呈現的事物本質,也可以表達情感及隱喻性的信息。池州儺戲面具色彩單一,以色彩的對比來塑造人物特征。人們將現實生活中的感知與傳統文化背景相結合,通過色彩賦予一定的信息進行傳遞。如關公的面具形象繪色為以紅色為主,紅色具有堅毅、勇敢的象征特點,賦予關公驍勇善戰的人物性格;包公與魁星的面具形象則比較貼近人物身份,以黑色為主色,塑造出嚴肅正直、剛正不阿的人物性格;反面角色面具多以青色、藍色為主色,傳達出陰險狡詐、兇神惡煞的形象特征。傳統紅色也被廣泛應用在儺戲服飾及布景中,紅色象征太陽、血液、火源等現實事物,通過色彩符號象征意義的表達,可以在儺戲表演中表現出人們對遠古自然與火的崇拜,代表著人們驅疫辟邪、祈福納吉的美好愿景。
在影像傳播中,符號的能指是由可視化的形象、光線、色彩、線條、構圖等具象的客觀物質形象組成,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過程中,先看到的是影像的能指部分。影像符號的所指是指觀眾看到這些能指影像符號并結合生活經驗從中領悟其傳達的信息和意義,影像符號的所指則具有傳達給觀眾影視內容信息和思情情感的意義。[4]在影像傳播過程中,影像符號能夠最大化還原池州儺戲的原貌,并且可以完整地記錄、保存并呈現給觀眾。
影像符號具有再現習俗儀式的作用,通過影像符號建構底層記憶。在影像傳播中,通過生動形象的影像符號對儺戲文化進行解讀,再現池州儺戲的原生態。池州儺戲中佩戴面具、儺儀、儺舞以及戲曲曲目,受地域文化、歷史、社會活動等內容影響,形成觀眾的普遍認識。人們觀看影視再現儺戲活動,從中了解遠古先民與自然災難抗爭的情景,加強宗族凝聚力,投射了人們的祈福目的。影像化表達促進儺戲文化傳播和發展,鞏固宗族的共同文化和集體記憶。影像是對現實事物的再現,基于池州儺戲全貌的完整記錄,讓人們近距離地了解儺戲文化。
池州儺戲是具有古樸質感的古老戲曲樣式,蘊含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及美好生活的崇拜和質樸愿望。在每年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期間,當地鄉民穿戴儺戲面具,身著儺服,持七彩神傘,敲鑼打鼓,或在古老的祠堂演出,或在鄉間田野舞動,展現出一幅喜慶、恭敬的儺俗景象[5]。池州儺戲是原始宗族活動的保留,通過影像符號呈現儺儀、儺舞、儺戲的細節和現場氛圍,以儺戲表演者的真實表演,使觀者感受到遠古先民與災難抗爭、驅逐鬼疫、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這些影像呈現將特定的節日氛圍、宗族活動和鄉野田間的祈福活動盛況展現出來。儺戲文化通過影視表達展現其特有的文化內容,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池州儺戲的民俗魅力。
影像畫面利于傳達細節,凸顯池州儺戲內在文化價值,可通過不同景別傳遞信息、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池州儺戲因地處九華山,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正面人物面具形象多慈眉善目,而反面人物面具形象則兇神惡煞。影像符號可以通過特寫鏡頭突出其性格特點,也可以通過仰拍的角度設計,將儺戲面具的神化形象更好地區別開來。利用廣角鏡頭呈現近景,將視覺圖像轉化為象征意義,激發觀眾的聯想,使視覺符號展現出特定的意義內涵。影像符號通過不同的景別、構圖、拍攝角度及色彩的運用,使象征性更加凸顯,也使觀眾更好地理解池州儺戲的內涵文化。
人們在生產學習過程中,通過符號語言進行文化交流。符號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6]。符號學結合影像傳播是利用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通過影像形象化的符號語言進行文化意義的解讀,表達文化蘊含的深刻思想,從而使得影像符號產生的意義蘊含著思想和文化力量。符號語言可分為語言符號和視覺符號,影像傳播具有典型的符號語言特征,由形象直觀的視覺形象符號和人聲、音樂、音響等語言符號構成。影像傳播過程促進人們文化交流,借助影像傳播記錄池州儺戲文化,具有客觀真實的特點,也可以通過影像符號解讀池州儺戲文化內涵,既傳播文化又加強立意深度。這種通過影像藝術的形式記錄與傳播的方式,有利于池州儺戲文化活態傳承與保護。
隨著近年來微視頻的不斷發展,紀實影像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運用紀實影像全面客觀地記錄池州儺戲文化特色,使池州儺戲文化完整再現,符合活態文化傳播的本真性要求。紀實影像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建構是以池州儺戲的客觀存在為基礎,呈現池州儺戲原貌。同時,通過藝術化紀實影像語言符號的表現使池州儺戲文化煥發生命力。紀實影像語言符號的特點具有客觀性,是人們現實世界的所見所察,通過紀實影像帶給觀眾形象直觀的池州儺戲全貌,帶給觀眾置身其中的感受,使觀眾不受時空限制觀看池州儺戲的景象,塑造人們對儺戲的情境記憶。紀實影像符號在情景帶入方面引人入勝,是人們所觀現實世界的再現,影像生動形象的形式容易讓觀眾產生認同感和觀看興趣。紀實影像符號也賦予池州儺戲再生性,增強觀眾的臨場體驗。隨著工業化社會的不斷沖擊,傳統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限制了池州儺戲文化的傳播,紀實影像的記錄為儺戲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影像資料,具有文化的再生傳播性,便于池州儺戲戲曲曲目的留存與再現,有利于儺戲文化的廣泛傳播。
影像符號系統通過視聽語言符號的重構,詮釋文化并傳播文化。隨著人們對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影像傳播既可以再現文化樣本的全貌,也可以詮釋文化內涵,更是傳遞文化情懷的載體。以池州儺戲為傳播樣本,通過影像符號文本的聚合和重構,深入解讀池州儺戲的文化內涵,通過視覺語言符號呈現儺戲的演出情境和民俗風貌。通過解說詞、聲音語言符號傳達儺戲的唱腔樣式,將觀眾帶入現場情境,解讀儺戲的文化內涵。影像傳播通過語言符號重構,將池州儺戲文化影像立意深度化,從而傳達文化內涵。通過影像傳播,對池州儺戲文化進行新的詮釋和塑造,符合觀眾對影像需求的文化訴求,也為展現池州儺戲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通過影像符號實現文化身份認同的實踐過程,可以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播,增強觀眾的文化認同感,達到文化共享的目的。池州儺戲的影像化傳播,通過視聽語言符號重構儺戲文化形象,客觀記錄表演中蘊含的民眾對自然崇拜、祈禱風調雨順及國泰民安的文化意涵。
池州儺戲文化包含戲曲、宗教、民俗文化等綜合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對地方民俗、戲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符號學視域下通過影像傳播池州儺戲文化,應使用不同的媒介拓展傳播渠道,以生動形象的影像符號和直觀的聲音符號呈現池州儺戲文化,充分運用光線、色彩、構圖等視覺符號呈現池州儺戲樣貌,讓觀眾加深對池州儺戲的文化解讀。通過影像符號的解讀傳播來弘揚池州地方民俗文化,通過故事化的影像表達,讓更多的受眾理解池州儺戲文化內涵,進而傳播儺戲文化所展現的古樸原始的民俗,影像符號對儺戲文化傳播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既有利于形成社會群體對池州儺戲的文化認同,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池州儺戲文化活態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