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帥輝 尹素偉
自1925年約翰·貝爾德第一次在電視信號中看到模糊且噪音很大的木偶圖像以來,視聽傳媒生態已發生巨變。北京冬奧會大量運用8K制作和傳播技術,為受眾奉獻了一場視聽美學盛宴。在體育傳播領域,如何最大化發揮8K特點和優勢,把握媒體進化趨勢,提升受眾觀賽體驗,滿足和激發受眾觀賽需求,是重大體育賽事組織、運營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關注的重大問題。
奧運會歷來是最新電視技術的試驗場和應用地。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電視播出中,8K超高清視頻技術的應用為“科技冬奧”增添亮色。集成播控平臺方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8K超高清頻道、北京廣播電視臺冬奧紀實8K超高清頻道對冬奧賽事進行了全程8K直播,驗證了8K超高清節目采集、制作、信號交換、內容分發、編碼傳輸、解碼落地的傳播全流程能力和傳播要素。內容方面,總臺提供了超過100小時8K冬奧直播和超過200小時的8K節目,涵蓋冬奧會開閉幕式和重要比賽項目,北京冬奧紀實頻道集成播控平臺和咪咕都實現了全時長轉播。跨屏融合傳播方面,北京冬奧紀實頻道采用集成播控平臺,與北京市內20塊公共8K超高清大屏、8K示范社區的電視屏聯動進行直播、轉播。中國移動營業廳在國內若干城市設置了8K轉播點,實現了戶外大屏、社區中屏、移動小屏、終端投屏等多屏跨屏融合傳播,為觀眾帶來高品質、沉浸式、多視角的觀看體驗。傳播技術方面,北京冬奧會實現了8K包括制播、編碼、傳輸、解碼、顯示的全棧的全鏈路驗證,為8K產業的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奠定了實踐基礎。移動終端方面,北京廣播電視臺研發的“京8”APP創新實現冬奧內容在移動終端支持8K內容播放,圍繞8K內容實現了視頻長短、玩法、內容、場景的多重融合,是沉浸式、互動式、高新體驗的創新服務系統,顛覆了以往8K只應用于大屏的固有觀念。
8K成為北京冬奧會最具標志性的技術和應用之一,冬奧賽事場景中的8K技術應用適應了數字時代媒介環境的變化和要求,實現了在技術標準、技術融合、技術場景等維度的傳播創新。
1.8K技術適應數字時代媒介環境要求。北京冬奧會恰逢我國全面數字化轉型時期。8K視聽傳播的特點適應了數字時代媒介環境的變化和體現了數字時代媒介環境對媒介技術的內在要求。
首先,海量信息傳播。8K技術攜帶的高幀率、高分辨率、高色深位數決定了傳播過程中擁有海量信息,并對傳輸通道、編碼、解碼和渲染的處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當前大數據流分析和海量數據云存儲為視頻非結構化內容的傳播提供了支撐。其次,視頻流傳播。8K傳播攜帶的多模態信息如視頻、音頻、動漫、圖片等多元素多模態融合且更加擅長視頻格式傳播,對數據的處理側重于以視頻流為主要內容的實時流計算處理。視頻流傳播要兼顧電視8K和互聯網8K差異,直播、錄播和點播的流處理差異。最后,多層雙向互動傳播。8K視頻流的傳播是雙向的互動傳播,充分利用了傳遞信息的通道,并且上下行信息幾乎同時進行并且對向而行互不干擾。運用8K技術的傳播是更加徹底的互動傳播,發送和接收方互為傳播者和接收者,快速處理和接收來自對方的信息加載和互動要求。
2.8K技術全棧標準體系為北京冬奧傳播創新定型。自克勞德·香農將傳播活動視為線性傳播并嘗試用量化方法研究傳播的過程,傳播過程中的編解碼和干擾問題就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重點關注領域。北京冬奧賽事場景中8K高質量視頻圖像處理的關鍵環節是視頻的編解碼技術,8K所攜帶的大數據信息需要具有高壓縮性且適合網絡傳輸的編解碼體系。同時8K的編解碼要具備實時迅速、全雙工雙向互動、確保信息沒有失真和兼顧帶寬要求與傳輸質量。當前,8K編解碼規范逐漸被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HDR標準、編解碼標準AVS3、傳輸信道方面DTMB標準所取代,尤其是AVS3標準已經經受冬奧場景的嚴苛測試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8K的標準化對8K驅動的視聽傳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作用,通過上述一系列標準的陸續發布和在北京冬奧場景中的應用,促進了8K傳播的發展進程。
3.8K技術集成實現北京冬奧視聽傳播全鏈路創新。布萊恩·阿瑟認為,“一種技術都脫胎于某種技術,多種技術的重新組合推動某種重大技術突破”,8K即是如此。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迭代演進,以數據、算力、算法、網絡為核心要素的多種創新技術聚合趨勢明顯,單一技術獨木難成林。8K技術也需要與其他技術有效融合,才能實現最佳的加乘效應。
5G是8K發展的底座和催化劑。北京冬奧會在全面5G網絡的加持下實現了視頻內容從生產、制作,到分發、傳輸、解碼標準的全面提升。8K巨大的存儲和計算要求離不開云計算。北京冬奧遠程內容制作和云轉播充分適應疫情時期時空隔離的要求,通過云端平臺向全球媒體傳遞直播信號并適應點播、回放、特效、剪輯等云端制作要求。8K和VR技術集成實現融合創新。央視頻的“VR看冬奧”產品融合8K和VR提供了80小時的沉浸式賽事直播和點播,使觀眾更加真實體驗現場的氛圍和體會到體育競技的魅力。CGTN AR熊貓小墨將AR交互功能植入APP的信息流頁面中,將AR熊貓與新聞報道、奧運項目介紹相結合,增強交互性和沉浸感,創新了內容的呈現形式。技術疊加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視聽傳播全鏈條的變革和發展,也促進產業鏈集群跨越式發展。
4.8K技術賦能實現北京冬奧視聽傳播全場景轉移。8K讓最具科技驅動的冬奧會從各個維度可見可感。在8K技術加持下,視頻觀看從時間關注轉向空間關注、整體關注轉向局部細節關注,實現了一場比賽多個屏幕,多路信號多路解說,多角度洞察瞬時細節。2022年北京冬奧會順應了場景轉移向全視角觀看、全空間收聽、全方位接觸、全流程參與和全感官體驗的全現場趨勢。
通過從時間、空間、模態等多維度技術合成形成全景動態畫面,由此帶來滑雪大跳臺項目、短道速滑、冰壺等比賽“子彈時間”更多維度的觀看視角和觀看體驗。在冰壺比賽中,通過架設60多臺360度全景攝像機捕捉和回放運動精彩瞬間;賽場周圍還搭設了VR攝像機,用戶通過VR眼鏡近距離體驗在場感,輕松獲得如視角切換、隨時暫停、自由縮放、定格旋轉等觀賽體驗?;┐筇_項目用視頻處理系統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運動員從跳臺出發到完成動作的全過程進行幀處理,即從幀中把運動員的動作從畫面中剝離出來,并進行量化計算(如瞬時速度、高度、傾角等),然后合成到一幅畫面上,將運動員的動作詳細過程分解呈現出來。這些項目均從時間、空間和效果上實現視頻傳播創新突破,更加追求時間維度上關注全程、空間維度上追求全息、效能維度上實現全效的空間視頻應用和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8K在北京冬奧賽事場景中的典型應用并沒有自然傳導到非冬奧賽事場景中,8K在實際傳播應用中存在著認知不足、內容不全、場景不深、終端昂貴等發展困境,這與北京冬奧會中的應用熱度形成了巨大反差。
1.8K受眾認知度不足,消費端尚未形成普遍認知。據調查,當前8K研究的熱點與普通用戶的認知差距很大,8K知曉率整體偏低,8K技術及大屏現階段在市場的宣傳、推廣范圍相對較小,尚未在市場中形成普遍認知。一些主流廠商如三星、長虹、海信、創維、TCL都推出了自己的形象超高清旗艦產品,品牌陣營持續不斷擴大,但目前8K超高清產品更像是形象款而不是流量款產品。因為它符合客單價高、品質高、調性高的極小眾產品特征,不注重銷量,更多是引領和激發需求的作用。乘著北京奧運會的應用熱度和場景需求牽引,圍繞8K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消費的研究也隨之進入了快車道。但目前對終端用戶主導類應用場景開發不足,對終端用戶的顯性需求滿足不夠、潛在需求挖掘不深。
2.8K超高清內容嚴重不足,拉新作用有限。內容供給是超高清產業發展的直接驅動。但從供給側來看,超高清內容制作成本高、設備投資大、耗時長,同時需求側觀眾收看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導致內容制作單位生產超高清內容的意愿不強、動力不夠,內容生產市場參與主體較單一、活力不足。眾多不符合8K標準的內容通過低畫質內容美化“超分”流入市場,導致超高清內容良莠不齊,劣幣驅逐良幣,降低了終端用戶的觀看體驗和付費意愿,反過來又影響了市場供給高質量內容的積極性,導致惡性循環。以拍攝環節為例,通過廣播電視收看的8K攝像機已經得到主流廠商的支持,電影級攝像機由于對畫面呈現更為苛刻使得采用8K攝像機拍攝的電影目前依然寥寥,消費級8K攝像機由于對價格和碼率限制導致的存儲要求也一度成為發展的瓶頸。在當前2K、4K依然是最主流的輸出分辨率的媒介環境下,8K采集端設備和內容不足是制約8K發展的主要源頭。
3.8K應用場景不深,用戶獲得感不強。鑒于當前8K技術應用還處于產業化初期,消費級測試應用條件受限,技術要求還不夠詳盡,應用場景相對單一。產業端的相關方錨定了未來方向雖然發力很多,但是與受眾相對無感形成強烈對比,B端和C端呈現冰火兩重天。目前來看,8K主要場景還是在戶外大屏,通過受眾最具觀感的大屏拉動場景應用。這方面中國移動在北京冬奧會期間通過下屬營業廳特定地點部署8K大屏終端實現了商業化運營模式的新探索。隨著8K超高清應用和服務場景的拓展和深化,8K技術和產品須實時修訂、補充和完善,以適應C端普通用戶應用場景的需要,滿足消費級用戶的一般需求,增加普通用戶的獲得感。
4.8K終端市場售價過高,抑制受眾消費需求。高昂的售價抑制了普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價格因素涉及制造成本和可以接受的價格兩端。一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壓縮制造成本,隨著技術的成熟甚至技術標準的開源,可以較好地平衡制造端的成本。另一方面,隨著需求的釋放,市場端的認可能夠進一步壓低邊際成本。此外,面臨全球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未來8K終端市場必將面臨均價下滑和質量提升,最終普惠利好消費者。
8K視聽傳播除了具備優于以往網絡傳播的新特性,其對媒介傳播形態中的具身傳播、媒介格局變化延伸畸形、意識形態偏向等方面同樣有著巨大的影響。
1.8K媒介技術加速具身化傳播。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或感覺的延伸。廣播、報紙和傳統電視的傳播媒介側重于離身性傳播,而8K驅動的視頻媒介更加強調“具身化傳播”,人們從以往的“現場感”逐漸轉變為追求“在場感”。
從傳播端來看,未來8K與VR/AR、腦機接口、生物芯片進一步結合,物質主體的技術身體融合成為功能強大的類似身體一樣的“類身體”媒介,它將涉及視聽的采集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呈現信息及交互控制于一身。從環境端來看,8K技術帶來的全場景轉移強化了“在場感”氛圍。一方面,8K媒介技術實現了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跨越;另一方面,8K視頻可以提供超過100度的觀看視角,更加接近人的生理視角范圍,進一步延伸物理人體的視域;此外,8K可以提供22個音頻聲道,增加用戶的全場景體驗。此時,人與媒介之間的空間界限逐漸消融,以具身作為媒介的具身傳播正在變為現實。從受眾端來看,以8K技術驅動的8K電視和視頻以其HDR(高動態范圍)、寬色域、高幀率、三維聲等從不同維度提升受眾的視聽感受,進一步延伸了主體的功能,將媒介技術對人體的延伸擴展到視聽系統,媒介和主體進一步貼近直至合二為一,加速了媒介傳播的“具身化趨勢”。
2.媒介格局短期中心化與長期去中心化。8K電視的逐漸流行,在某種程度上使媒介格局短期呈現出中心化傳播趨勢。這是因為8K內容供給的短缺、8K產業從B端到C端的演進路線將會導致短期中心化。另外,從電視傳播來看,受到新媒體傳播的沖擊,電視的傳播中心地位一度讓位于新媒體傳播,隨著8K電視的到來,電視傳統媒體有望重新回到傳播的中心位置來。不過,這個過程是短期的,隨著8K產業鏈端到端的全面完善,互聯網8K傳播、移動8K終端會越來越多呈現在新的媒體形態中,將直接推動傳播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媒介格局將再度去中心化。
3.8K視聽媒介須防止延伸“畸形”。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或感覺的延伸,諸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一樣,電視是人的視覺、觸覺、聽覺的綜合延伸。但是這種延伸有可能是畸形的,“自我截除不容許自我認知”,人類通過“自我截除”的技術手段延伸自己功能的同時也意味著自身功能的喪失和畸形。如由于收看8K終端距離位置不佳導致的視覺疲勞、眩暈、視力下降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以至于“護眼模式”“人體工程學”成為8K終端產品的噱頭。據統計,類似VR發展早期一樣,暈眩和不適感一直導致VR媒介技術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8K也遇到類似問題,8K導致的對人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引發了技術與媒介之間關系、媒介與人之間關系、進一步推動科技向善的深入研究。但延伸畸形屬于8K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8K技術驅動的視覺媒介生態的發展,8K生態真正能達到保羅·萊文森所想象的那樣,技術不斷朝著“人性化”的趨勢無限邁進。
4.8K傳播須提防意識形態偏向。在以技術驅動的8K內傳播流程中,算法模型和運算方式存在于拍攝、傳輸和播放各環節內部和各環節之間,最終存在于架構設計師、算法工程師、平臺管理者的總體架構和詳細設計中,暗藏著人的主觀意圖和文化偏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傳播主體的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信息傳播者和受眾的編解碼體系不統一,將會對傳播信息產生扭曲和誤讀,而一致的編解碼過程能夠避免受眾的理解偏見,并且脫離“階層”這一社會結構決定的帶有意識形態的解碼立場。8K傳播內在的模型算法涉及算法可解釋性、算法公平性問題和算法與倫理道德規范一致性等算法合規問題。設置必要的8K相關算法治理機制,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與標準,利用第三方測評中心對算法使用的合規性、公平性進行測試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技術有巨大的乘數效應和外溢效應。8K在北京冬奧會中的應用是適應媒體融合規律、互聯網傳播規律、科技發展趨勢的生動體現。8K賦能的北京冬奧會滿足了越發苛刻的受眾需求,強化了體育賽事傳播的主體地位,豐富了體育賽事傳播的內容,體現了體育賽事傳播的最新趨勢。通過從受眾、技術、媒介視覺各角度來審視8K帶來的變化、困境和影響,有助于我們對其有全面認知,從而更好地優化應用場景和規避相應負面效應。